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对被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 Brischke寄生的5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采用体外注射腰带长体茧蜂雌性成蜂的萼液成分、毒液成分、萼液与毒液混合物的方法,研究了寄生蜂各种主要生理因子对寄主血清中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寄生蜂寄生可明显抑制寄主体内的酚氧化酶活性,减少黑色素产生;被寄生组FITC标记的血细胞阳性百分率低于未被寄生组,差异极显著( P<0.01);萼液成分可明显地抑制亚洲玉米螟幼虫血清中酚氧化酶的活性 (P<0.01);萼液与毒液混合物对酚氧化酶活性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研究认为寄生蜂产卵时注入的萼液、毒液可对寄主昆虫酚氧化酶活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萼液是抑制寄主免疫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对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多分DNA病毒的特性及其对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的生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蛾盘绒茧蜂雌蜂输卵管萼中含有大量的多分DNA病毒(polydnavirus, PDV);一个PDV内含多个核衣壳,最多可达16个;核衣壳长40~168 nm,直径39~40 nm;PDV仅在输卵管萼细胞内复制;雌蜂产卵时,随蜂卵将PDV注入寄主血腔,并扩散到寄主的许多组织中;PDV可能先通过脱膜再侵染寄主组织。雌蜂经Co60辐射处理后再寄生(即假寄生)小菜蛾2龄、3龄和4龄初期的幼虫,被寄生后的寄主幼虫几乎全部不能化蛹,但末龄(即4龄)幼虫期显著延长,并在寄生后期,幼虫胸部有褐色的短翅芽出现;即将化蛹的4龄末小菜蛾幼虫被假寄生后,即使每头寄主被过寄生9次,依然能正常化蛹,但不能羽化。假寄生与正常寄生后寄主的脂肪体数量和形态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推测在正常寄生的情况下蜂卵孵化时释放的畸形细胞及随后的幼蜂可能对脂肪体的结构产生了作用。  相似文献   
33.
啮小蜂毒液对寄主亚洲玉米螟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寄生和毒液注射实验表明啮小蜂Tetrastichussp .毒液能永久麻痹亚洲玉米螟蛹Ostriniafurnacalis,较高剂量的毒液对亚洲玉米螟蛹有不同程度的麻痹作用。麻痹的蛹在室温下较长时间内不腐烂和干化。低剂量毒液能延长亚洲玉米螟蛹期 1~ 3d ,导致畸形成虫。啮小蜂初产卵转移寄主实验证实毒液可以帮助啮小蜂卵在亚洲玉米螟蛹体内的发育 ,啮小蜂初产卵在转移寄主体内发育到羽化时间为 2 5d ,比它们在原寄主内的羽化时间增加 8d左右 ,初产蜂卵与 1个毒液储液囊当量的毒液同时注入转移寄主体内 ,初产卵的羽化时间明显缩短 ,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34.
三种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最弱,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最强.寄主偏爱可塑性实验结果表明,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弱的拟澳洲赤眼蜂,其寄主的低偏爱性是可塑的;而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强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繁殖几代后,其寄生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5.
36.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的包囊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  符文俊 《动物学研究》2003,24(6):435-440
根据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血细胞分为粒细胞、浆细胞、类绛色细胞、原血细胞和球形血细胞五类。调查了幼虫的血细胞总数(THC)和各类血细胞数量(DHC)的变化情况。从三龄末期到五龄第五天期间,幼虫的THC在蜕皮前后会下降,蜕皮后约12h降到最低点,然后又慢慢回升。在五龄幼虫前5d期间,浆细胞在前第三天呈增加趋势,之后开始下降,而粒细胞呈相反趋势。浆细胞和粒细胞具有附着延展性,它们可以附着在载玻片表面,但延展能力不同。血细胞可以迅速黏附在外源物如葡聚糖凝胶珠表面形成包囊,部分包囊会发生黑化现象。体外培养条件下,血细胞也可以形成包囊,其结构与体内形成的包囊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