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3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平菇汤培养基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平菇汤为基础成分,代替动物组织提取物,制备平菇液体培养基,平菇血琼脂培养基。平菇血琼脂培养基对140份痰及中段尿标本阳性菌的检出率为34.3%,传统血琼脂培养基对阳性菌的检出率为32.1%。平菇液体培养基和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同时对80份分泌物标本培养,其检出率分别为38.8%和36.3%(>0.05)。平菇汤培养基制备简便,成本低廉,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2.
扁桃在我国的适宜气候生态引种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潘晓云  王根轩  曹孜义 《生态学报》2000,20(6):1069-1075
对我国北方 2 6个样点及 2 0个国外扁桃分布区的 1 0项气候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 ,结果表明 :1温度与热量、降水及其季节性分配 (雨型 )是决定扁桃引种栽培的主要气候因素。适于扁桃生长的气候因子指标为 :无霜期 ( >2 0 0 d)、年平均气温 ( >1 2℃ )、温暖指数 ( 1 1 3~ 1 67)、≥ 1 0℃积温 ( 40 0 0~ 60 0 0℃ )、寒冷指数 ( <-2 5)、生长期降水量 ( <2 0 0 mm)、生产期干燥度指数 ( <2 .0 )、年日照时数 ( >2 50 0 h)。与扁桃的中心栽培区相比 ,生长季节热量不足、干热条件不匹配是我国北方各省引种扁桃所面临的普遍问题。2依据不同的水热条件 ,可将 4 6个样点划分为 6个气候类型。其中 ,适宜扁桃生长的气候类型有 2类 ,即地中海式气候区及中亚 -西亚暖温带干燥气候区 ,我国仅有新疆的喀什地区属此类气候类型。我国其它样点分属 2类引种扁桃较困难的气候类型。第 1类为热量不足地区 ,包括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的大连、天水、庆阳、平凉、太原 ;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兰州、银川、乌鲁木齐、武威、白银、张掖 ;和寒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的榆中、呼和浩特、西宁。第 2类为热量适宜但生长季节湿度过高地区 ,包括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青岛、济南、郑州、西安、徐州。  相似文献   
653.
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自动连续跟踪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关系的一类技术。尤其是差热分析和热重法与其他手段联合,可用于化合物稳定性、分解机理和相转变等方面的研究。由于种子是一个复杂化合物的有机体,我们期望发现各不同种子化合物之间在成份上和组成方式上的共性和差异性,从热化学的角度对木本植物进行热化学分类。我们选用针叶类两个科(松科、杉木科)的种子进行了DTA、TG、550℃裂解气相色谱分析;300℃逸出成份分析,发现松科种子DTA图上在240±5℃有一个共同的吸热峰,而杉木则出现在320±5 ℃。TG曲线同科的不同种之间非常相似,逸出成份分析和裂解气相色谱分析同科的不同种之间也具共同特征,且又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分类方法是可靠的,且可为树木(或植物)分类学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54.
黑曲霉pepD基因阻断突变菌株的构建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同源重组技术破坏了黑曲霉基因组中的pepD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类subtilisin的胞外蛋白酶PEPD。实验以黑曲霉GICC2773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pepD基因,并在此基因中间插入潮霉素抗性基因(hph)表达单元,由此产生了3.7kb的pepD阻断基因片段。将此阻断基因片段与载体pBS连接,构建成pepD基因阻断质粒pBSDH。采用原生质体-CaCl2/PEG法将酶切阻断质粒得到的含pepD基因和hph表达单元的3.7kb线性片段转化AspergillusnigerGICC2773菌株,在含潮霉素的平板上筛选潮霉素抗性转化子,从这些抗性转化子中经PCR检测分离到到1个pepD基因阻断突变菌株?pepD66。外源漆酶分泌活性分析显示,黑曲霉pepD基因的破坏使其外源漆酶的分泌表达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55.
乌鲁木齐维吾尔人两种物质味盲基因频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年5月,我们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测定了维吾尔族群体中糖精(saccharin)和乙酰水杨酸(acetosal.aspirin,APS)味盲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调查对象为10~21岁,身体健康,父母同族的大、中、中学学生。糖精测定时以2号液(254×10-2mol/L)为味盲界限,乙酰水杨酸测定时以2号液(0.85×10-2mol/L)为味盲界限,具体阈值分布情况见表1。用阈值法,在维吾尔族群体中糖精测试者512人,其中男241人,女271人,味盲总数30人,占调查人数的5.86%。乙酸水杨酸测试者340人,其中男186人,味盲75人,占40.4%;女154人,味盲引人,占…  相似文献   
656.
活性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9,自引:5,他引:94  
近年来,具有生物活笥的多糖逐渐被发现,有的已用于临床使用。本文综述了活性多糖的结构、生物活性及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657.
继代培养十年后玉米单倍性胚性细胞系的倍性和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唯  曹孜义 《遗传》1990,12(4):5-8
本文观察了玉米单倍性胚性细胞无性系在继代培养十年中的分化再生能力,测定了十年后的染色体倍性,并用t测验和相关系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继代培养十年后,细胞系分化再生能力在不同年度间无显著变化,基本保持稳定。单倍体细胞的数量略有下降,但仍占大多数。它们的优势比例以及加倍单倍体细胞系中二倍体细胞所占的优势比例与细胞系的分化再生能力无明显相关。亚单倍体细胞尚未见到,但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多倍体细胞,他们与非整倍体细胞所占的比例与细胞系分化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86,呈弱负相关,及他们数量的增加对细胞系的分化能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58.
针阔混交林抑制松毛虫种群增长的营养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表明,松毛虫的代谢能主要来源于脂肪。油松与黄栌或槲栎混交后,油松叶中粗脂肪、全糖含量减少,C、N比值下降。取食混交林针叶的松毛虫,其幼虫对食物的消化利用率较取食纯林的减少,幼虫体重增长率、化蛹率及繁殖力也都相应下降。  相似文献   
659.
摘要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IgA肾病大鼠对骨密度变化和TLR4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5月龄SPF级SD雄性大鼠共60只,平均体重185 g,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非激素组、激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各15只。采用牛血清白蛋白灌胃+ CCl4和蓖麻油皮下注射+脂多糖尾静脉注射法复制IgA肾病模型,周期为9周。非激素组采用盐酸贝那普利片(1.041 mg/kg/d),激素低剂量组采用甲泼尼龙15 mg/kg/d,高剂量组采用甲泼尼龙30 mg/kg/d,持续灌胃10周至实验结束。检测各组尿红细胞计数和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和尿素氮,采用双能 X 射线吸收法测量股骨的骨密度值,Micro-CT骨扫描并计算骨小梁微观结构参数,包括骨小梁数、骨小梁厚度和体积分数,Western blot法检测骨组织中Toll 样受体 4(TLR4)、髓样分化因子(MyD88)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结果: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结束,激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治疗后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均显著降低,骨密度值、骨小梁数、骨小梁厚度和体积分数也显著下降,但是TLR4、MyD88和NF-κB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IgA肾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但同时降低了骨密度和改变了骨小梁结构,可能与骨组织TLR4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60.
山西垣曲盆地是我国最早知道的早第三紀盆地之一。关于此地点的地层与哺乳类化石,前輩学者做过不少工作(Andersson,1923;Zdansky,1930;Lee,1937,1938;Young,1937)。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鎮等继续調查和研究了这个盆地,有一部分材料已經发表(Woo,Chow,1957;Hu,1959;Xu,19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