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21.
双层Hodgkin-Huxley神经元网络中的随机共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共振是一种非零噪声优化系统响应的现象。运用信噪比的评价方式,研究单个Hodgkin-Huxley神经元及其所构建的双层神经元网络中的随机共振,来模拟生物感觉系统中检测微弱信号的随机共振现象。结果表明,单个神经元在阈值下存在噪声优化系统检测性能的随机共振现象,但是最优的噪声强度却随外部信号性质的改变而变化;双层神经元网络不但可以在固定的噪声强度上对一定幅度范围内的阈下信号进行优化检测,而且噪声的存在并没有降低网络对阈上信号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2.
鹤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特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鹤山丘陵荒坡人工植被土壤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鹤山人工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以马占相思林较高,为6.164×106g-1drysoil,接近村边次生自然林(6.323×106g-1drysoil);其次是果园和红荷木林,分别为5.115×106和4.083×106g-1drysoil;松林中微生物数量最少,仅为1.424×106g-1drysoil。土壤微生物的组成以细菌为主,占微生物总数的71.4%-87.7%,其次是放线菌,为总数的9.2%-22.7%,真菌相对较少(1.1%-9.6%)。细菌的数量与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人工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gCmic(100g)-1drysoil)是马占相思林(57.11)>果园(47.79)>红荷木林(42.55)>松林(29.68),与相应的土壤有机碳(gCorgkg-1drysoil)顺序相吻合[马占相思林(16.13)>果园(13.40)>红荷木林(12.59)>松林(11.89)],与土壤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亦相似。与1988年用同一种方法的采样分析结果相比,人工植被中微生物的总数、细菌的数量及其占微生物总数的比率均有所提高,意味着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地得到了改善,其中以马占相思林的土壤恢复速率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123.
国际生物矿化作用研讨会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矿化作用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研究 ,涉及生物学、化学、结晶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医学等其他相关学科 ,因而引起了生物学家 ,古生物学学家 ,地质学家 ,医学专家和生化学家等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德国生矿学家H .K .Erben和其他 6位无脊椎动物学家的倡议和组织下 ,第一届国际生物矿化作用研讨会于 1970年在德国美因茨举行。该会议决定今后周期性举行国际生物矿化作用研讨会。后来 ,在美国、日本、荷兰、美国、日本、摩纳哥先后举行了第 2届到第 7届国际生物矿化作用研讨会。 2 0 0 1年 9月在日本新泻举行了第 8届国际生…  相似文献   
124.
红花檵木品种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全省范围的调查收集 ,建立了红花木的品种资源收集圃 ,开展了品种演化关系和遗传稳定性研究 ,利用二元分类方法 ,根据红花木的叶形、叶色、花期、花色及分枝特性等主要观赏特征 ,划分出嫩叶红、透骨红、双面红 3大类 15个型 4 1个品种  相似文献   
125.
新疆寒武纪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化石分类学与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系统描述了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中上部单壳类软体动物化石10属10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3个老种和4个未定种,它们是Shabaktiella multiformis sp.nov.,Ilsanella acuta sp.nov.,Xianfengella yuertusiensis sp.nov.,Parcaconus xinjiangensis,Protostenotheca xinjiangensis,Aldanella attlebo-rensis,Obtusoconus sp.,Yochelcionella sp.,Bemella sp.和Mellopegma sp..上述10个属种基本上代表了玉尔吐斯组单壳类软体动物的面貌特征.文中介绍了本研究区10个属和属级以上分类系统在国际学术界的意见分歧后,重申了以壳的对称性和有无肌痕确定纲级界线的最佳分类原则,提出了应用壳型划分目级分类单元和口缘形状、壳顶与口缘的相对位置划分科级分类单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是不能接受把所有单板状软体动物化石通常被归入单板纲的做法,因为寒武纪早期一些单板状软体动物化石不一定符合单板纲的真实含义.文中还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建立的始单板纲(Eomonoplacophora)(Missarzhevsky,1989),太阳女神螺纲(Helcionelloida),背壳肌纲(Tergomya)(Peel,1991a,b)和似腹足纲(Paragastropoda)(Linsley & Kier,1984)等纲级的新概念.还有一些早期软体动物专家将许多单板状(包括帽状和螺旋状)化石归入单板纲(Runnegar et al.,1976,1985),而另有一些中青年软体动物专家继承传统理念,将它们归入了腹足纲(Parkhaev in.Alexander et al.,2001).钱逸和本格森将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化石分成了五大形态类别,未确定科级以上分类单元名称(Qian & Bengtson,1989).总之,目前纲级分类单元界线不清,目级以下分类单元十分混乱,在没有全面清理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百余个属和属级以上分类单元之前,是难以统一本文研究的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10个属和属级以上分类系统.我们认为在确定属级以上分类系统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演化谱系关系时,不是利用理论前提,而是在不间断的剖面上对单壳类软体动物化石进行逐层采集并对其构造要素的详细研究,才能使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新分类系统发生错误的几率最小.文中还归纳和总结了本研究区玉尔吐斯组中上部单壳类软体动物群面貌的六大特点,其中二点最重要:1)该动物群与梅树村期微软体动物群的面貌有明显的差别,它缺失了梅树村期微软体动物群中最原始、最特征、最丰富的类群,如笠帽状的马哈螺类化石Maikhanella,Purella等和螺旋状的始旋螺类化石Archaeospira等.但是该动物群面貌却与邻区的哈萨克斯坦Atdabanian期的微软体动物和我国峡区西蒿坪动物群面貌接近,出现了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属种,如Shabaktiella,Mellopegma,Aldanella,Yochelcionella等.2)该动物群共生有全球分布的相当于筇竹寺期的标准化石,如原牙形类Gapparodus,Amphigeisina,Hagionella等,有口唇并有背腹分异和复杂口盖的软舌螺类Microconus,Pachytheca等,具有肉茎孔和铰合面的有铰腕足类和像Obolus那样的原始无铰腕足类,有各种形态类型的金臂虫Dabashanella,Liangshanella等,还有可疑的三叶虫颊刺等.上述信息足以说明玉尔吐斯组中上部地层时代应属筇竹寺期而非梅树村期,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有关玉尔吐斯组时代归属的争议. 玉尔吐斯组单壳类软体动物群的研究,再次证实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期间,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与小壳动物群一起经历了三次大发展和三次大绝灭事件.这在早期单壳类软体动物化石分类学、生物地层学和早期演化史上均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6.
氟虫腈、吡虫啉作为黑翅土白蚁诱杀药剂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毒力测定结果表明,0.025~0.4μg/mL氟虫腈和吡虫啉分别在药后3 d和5 d对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表现出明显的毒杀效果,氟虫腈和吡虫啉药后1 d的LC50分别为药后5 d的509倍和63.8倍,2种药剂对黑翅土白蚁的毒杀效果均比较缓慢。毒性传递试验表明,0.5μg/g毒沙处理白蚁1 h后,氟虫腈和吡虫啉的致死毒性均可被传毒白蚁传递给受毒白蚁。驱避作用试验表明,50μg/mL氟虫腈对黑翅土白蚁无明显的驱避作用,而50μg/mL吡虫啉对黑翅土白蚁表现出了明显的驱避作用。可见,2种供试药剂中,氟虫腈是较理想的白蚁诱杀药剂。  相似文献   
127.
采用盆栽法对6个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品种幼苗的根系和地上部相关指标及叶片光合和气体交换参数进行了比较和相关性分析;并基于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4个生理生化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菊花品种幼苗的抗旱性和耐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菊花品种间幼苗的根系和地上部相关指标及叶片光合和气体交换参数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系的大多数相关指标与株高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但与茎粗和单株叶数却没有显著相关性;并且,单株的根体积、根鲜质量和干质量与单株地上部鲜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8、0.642和0.599),与单株地上部干质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6、0.606和0.553).主根长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平均根长与水分利用效率及单株根鲜质量与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5、0.517、0.570和0.477);单株根干质量与蒸腾速率及根系活力与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1、0.877和0.814).抗逆性评价结果表明:品种'南农红霞'('Nannong Hongxia')、'大白托桂'('Qx073')和'天使'('Angelina')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93、0.93和0.72,据此判断这3个菊花品种的抗旱性最强;品种'馒头菊'('Cayman')和'南农红霞'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82和0.70,据此判断这2个菊花品种的耐热性最强.综上所述,不同菊花品种幼苗的根系相关指标差异明显,并且根系生长状况能够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和发育,品种'南农红霞'的抗旱性和耐热性均很强,具有较高的抗性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28.
<正>距今约5.3亿年前,一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最为壮观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骤然"上演,几乎所有门类现生动物的祖先分子在很短的时间里涌现了出来,其复杂而多样的生命形态与之前漫长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原始生命体截然不同。达尔文的困惑——谜题的产生其实,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这一奇特而重大的生物进化事件就引起了达尔文的高度关注。那时,科学界还没有发现寒武纪之前的化石,  相似文献   
129.
李玲  肖和艾  童成立  丁龙君  盛荣 《生态学杂志》2008,27(12):2178-218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溶解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能够较快反映土壤环境变化。以14C标记葡萄糖和稻草为底物,室内培养法研究了相同含水量(45% WHC)条件下,红壤旱地和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外源有机底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能迅速吸收利用葡萄糖和稻草中的DOC组分,而使土壤MBC含量在短时间(前5 d)内出现最大值。添加葡萄糖和稻草处理,旱地土壤MBC峰值分别高于对照69.4%和55.1%,稻田土壤高于对照10.2%和10.5%。整个培养期(100 d)内,添加葡萄糖和稻草处理旱地土壤MBC的平均含量分别高于对照82.1%和41.5%(P<0.05);而稻田土壤MBC在培养前期(0~60 d),分别高于对照8.8%和5.1%(P<0.05),60 d后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葡萄糖和稻草的添加对旱地土壤总DO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0~2 d除外),但可明显提高稻田土壤总DOC含量(增幅为12.8%~26.0%)。100 d内,2个土壤中14C标记MBC(14C-MBC)占总量的比例为4.5%~47.4%,14C标记DOC(14C-DOC)为4.0%~12.7%。说明在土壤含水量为45%WHC条件下,有机底物的添加对旱地土壤MBC的影响大于稻田土壤,但对DOC的影响则反之。同位素示踪表明,土壤有机质本身是DOC和MBC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0.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复合交替诱变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里氏木霉ZM-4为出发菌株,研究了紫外诱变、硫酸二乙酯诱变以及紫外与硫酸二乙酯复合交替诱变等不同诱变方法对其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影响,力求得到高产纤维素酶突变株.结果表明,复合交替诱变的正突变率最高,达45.98%.其中,突变株ZM4-F3具有最高的产酶能力,其滤纸酶活值达11.71U,比出发菌株ZM-4提高了19.75%.对ZM4-F3产纤维素酶酶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其葡聚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及β-葡萄糖苷酶酶活均较出发菌株ZM-4有显著提高,其中以β-葡萄糖苷酶酶活增幅最大,达58.3%.利用ZM4-F3降解稻草96h,还原糖产量达2.231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1.7%;利用ZM4-F3降解稻草144h,纤维素分解率和稻草分解率分别达53.01%和68.32%,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0.2%和14.0%.在对ZM4-F3进行6代连续培养后,仍能保持较高及较稳定的产酶能力,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