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本文报告一种可以与多种活动传感器相连、同时记录4通道动物活动频率或16通道动物活动时间的微型活动自动记录仪,记录的数据即时用带RS-232C串口的微型打印机打印,或通过口舆到其它微机中存储处理。记录仪由单片微机控制,工作程序用BASIC语言的IBM PC机中编制,在线调试后固化到记录仪中,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的需要固化不同的程序或重新编程。  相似文献   
112.
种子雨是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内外已有部分关于种子雨的研究, 但多数集中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热带地区种子雨的长期监测研究仍显不足。为全面了解热带森林种子雨输入的数量动态和物种组成的长期规律, 本文对我国西双版纳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林群落水平上9年(2008年5月至2017年4月)的种子雨输入进行了研究。9年共收集到木本植物的种子226种8,993,224粒, 其中大型种子(I-1型) 77种9,779粒; 中型种子(I-2型) 61种24,237粒; 小型种子(I-3型) 72种83,399粒; 粒状微小种子(II-1型) 13种1,215,235粒; 粒状极小种子(II-2型) 1种7,244,667粒; 细丝状种子(II-3型) 2种415,907粒。种子雨输入量排名前10位的优势种贡献了70%以上的种子数量。各类型种子的种子雨输入量均具有年际波动, 呈“大小年”的交替变化, 间隔期为1-2年, 物种组成也呈现一定的年际差异。持续9年的监测中, 每类型种子至少观察到了1次大年结实事件。  相似文献   
113.
【背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引起犊牛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菌,其耐药性菌株的不断出现引起广泛关注。【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犊牛腹泻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流行情况。【方法】从通辽市多个旗县采集犊牛腹泻样品40份,经细菌分离纯化及16S rRNA基因测序,最终鉴定出20株大肠杆菌。采用药敏试验和PCR方法对分离菌进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分析,并对其中1株多重耐药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20株分离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对链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80%以上。所检耐药基因中,aphA1strBTEM-1qnrS检出率达100%。通过对代表性菌株TL-13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其基因组大小为4897185bp,GC含量为50.68%,同时携带2个质粒,大小分别为108288bp(pTL13-1)和64018bp(pTL13-2)。质粒中共携带18个可移动耐药基因。【结论】通辽地区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普遍存在,4种常见耐药基因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114.
催乳功能性食品的功效研究─—“溢乳天浆”研究之二赵培忠,邱科峰(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210042)“溢乳天浆”是用数种植物原料黄花菜、甘草、佛手、带甲猪蹄等的活性提取物配制而成的功能性食品。本品具有提高乳母乳量、乳质之功能。为验证其功效并选择最...  相似文献   
115.
蜜蜂肠道微生物在其宿主健康与调控宿主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是油茶的优势传粉昆虫。本研究从野外挖掘该蜂典型样地的巢穴得到油茶地蜂1~5龄及滞育阶段的幼虫,通过PCR扩增得到幼虫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文库,利用Illumina Miseq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研究了油茶地蜂不同龄期幼虫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显示,油茶地蜂幼虫肠道细菌菌群共检测到27个门,72个纲,155个目,278个科,570个属。其中,最主要的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40.05%),最主要的目为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占12.16%),最主要的科为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占11.27%),最主要的属是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占11.27%)。核心细菌群落组间差异、Alpha多样性以及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龄期油茶地蜂幼虫肠道细菌群落在组成、多样性以及结构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红球菌属Rhodococcus主要存在于5龄幼虫阶段,巴尔通氏体属Bartonell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主要存在于1龄幼虫阶段。本研究明确了油茶地蜂不同龄期幼虫肠道微生物组成、优势菌群及其群落变化规律,为油茶地蜂等土壤筑巢独栖野生蜜蜂肠道微生物学及其保护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16.
采用顺序FISH-GISH技术,12个重复序列探针,包括9个三核苷酸简单重复序列、2个卫星DNA重复序列pSc119.2和pAs1以及5S rDNA,通过重复序列的物理定位对达乌里披碱草和垂穗披碱草基因组中部分重复序列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垂穗披碱草和达乌里披碱草的物种形成及演化提供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证据。结果表明:(1)所有的序列在这2个物种的染色体上都能产生可检测的杂交信号,且在2个物种中(AAC)_(10)、(ACT)_(10)、(CAT)_(10)都表现为共分布,(AAG)_(10)与(AGG)_(10)表现为近似共分布;2个物种的H基因组除5S rDNA序列外,其他序列都产生强烈且丰富的杂交位点,St与Y基因组不同重复序列探针的荧光位点数目有所差别,表现为5S rDNA、pSc119.2、(AAC)_(10)、(CAT)_(10)、(ACT)_(10)、(CAC)_(10)探针的信号位点较少或无信号,其余的探针信号位点稍多。(2)达乌里披碱草的第2对染色体上具有(AAC)_(10)、(CAT)_(10)、(ACT)_(10)的杂交位点、第6对染色体上具有(CAC)_(10)的杂交位点,而在垂穗披碱草的St基因组中未观察到上述序列杂交位点;达乌里披碱草St基因组仅有第4对染色体的端部具有pSc119.2杂交位点,而在垂穗披碱草St基因组中的pSc119.2杂交位点位于第5对染色体长臂的间隔区;相对于达乌里披碱草,垂穗披碱草St和Y基因组染色体含有更多的重复序列杂交位点。(3)达乌里披碱草的H/Y基因组间易位在不同材料间是稳定存在的,达乌里披碱草基因组相对稳定,不同材料间H基因组重复序列杂交信号多态性高于St和Y基因组;垂穗披碱草基因组的变异较大,不同材料间St和Y基因组重复序列杂交信号多态性高于H基因组。研究认为,垂穗披碱草和达乌里披碱草的H基因组均起源于布顿大麦,St基因组可能起源于不同的拟鹅观草属物种;与达乌里披碱草相比垂穗披碱草St与Y基因组可能具有更高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性,而垂穗披碱草St与Y基因组变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与同区域分布的含StY基因组的物种发生了种间渗透杂交。  相似文献   
117.
为了研究纤维素酶超声提取油菜蜂花粉总黄酮的最优工艺条件以及总黄酮分级萃取物抗氧化活性,以油菜蜂花粉为材料,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超声功率、乙醇浓度、超声时间、料液比为单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酶解-超声提取油菜蜂花粉总黄酮工艺条件.在最优条件下提取并分级萃取得到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水萃取物,探究其抗氧化作用强弱.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超声功率150 W,乙醇浓度82%,超声时间10min,料液比1∶46,油菜蜂花粉总黄酮得率为(7.36±0.19)%.4种萃取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但表现出不同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乙醇提取物对*OH清除作用最强,乙酸乙酯萃取物对DPPH·和ABTS+清除作用最强,正丁醇萃取物对O2-·清除作用最强,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旨在为油菜蜂花粉的高效利用及其在抗氧化功能产品中的应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Bmi1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与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HCC标本54例及相应的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显示Bmi1的表达并结合增殖与凋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细胞中Bmi1表达定位于胞核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6%(43/54),31.2%(17/54),10例正常肝组织未见表达,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HCC中Bmi1的高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临床TNM分期、是否有肝硬化及是否有HBsAg感染无显著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有关,高、中分化组Bmi1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P〈0.05)。肝癌Bmi1阳性组增殖指数(PI)(50.3±21.4)%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17.3±7.1)%(P〈0.05),凋亡指数(AI)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mi1在HCC中高表达,其表达增高可能与HCC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19.
近年来,干旱、鼠害及人为对草原的过度开发利用等对达赉湖地区赤狐的数量及分布范围造成了很大影响。借助于主成分分析、Bailey’s判别分析、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达赉湖自然保护区赤狐的生境选择及生境的景观特征进行了研究。在赤狐家域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共设置10 m×10 m样方245个(实验样方101个,对照样方144个),并测定样方内的7个生境因子:植被类型、隐蔽级、食物丰富度、雪深、距水源距离、距围栏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对样方内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食物和隐蔽性是赤狐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距居民点距离和距围栏距离是赤狐生境选择的次要因子,雪深和距水源距离是赤狐在生境选择中未表现出选择和利用的因子。利用Bailey’s方法和基于赤狐的生境分布图的景观统计得出:赤狐偏好选择柳灌丛和芦苇塘两种生境,这两种生境的总面积约为1093.4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05%;赤狐随机利用河道、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种生境类型,这3种生境的总面积约为4721.7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7%。;回避的生境为冰面和沙化草地,总面积约为1968.0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29%。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Fragstats的景观特征分析得出,赤狐最适宜生境的面积最少,斑块数量最多,平均斑块面积最小,平均形状指数最小,平均斑块距离最大;其次是较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的面积最多,斑块数量最少,平均斑块面积和平均形状指数最大,平均斑块距离最小。赤狐多分布于斑块较大的适宜其生存的生境或分布于由这些斑块形成的生境斑块镶嵌体中。  相似文献   
120.
目的:评价胃转流术(RYGP)治疗非肥胖2型糖尿病(T2DM)的1年血糖代谢变化,并探讨术前T2DM病史对术后1年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2009年6月~2010年4月期间60例行RYGP的非肥胖T2DM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内的一般资料,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数据等。根据T2DM病史分为两组:Ⅰ组:≤5年;Ⅱ组:5-10年,两组体质指数(BMI)均<30 kg/m2。术后6M、12M主要随访: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体重、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空腹C肽(C-P)、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用药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手术前后对照与组间对照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Ⅰ组术后6M、12M时FPG,2hPG,体重,BMI,C-P,HbA1c,Fins均明显改善(P<0.05),HOMA-IR在术后6M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M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术后6M、12M时与术前相比,FPG,2hPG,体重,BMI,C-P,HbA1c,HOMA-IR均明显改善(P<0.05),Fins在术后6M、12M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和Ⅱ组于术后6M、12M在FPG、2hPG、体重、BMI、C肽、Fins、HbA1c、HOMA-IR、用药以及手术缓解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肥胖T2DM患者胃转流术后1年血糖代谢明显改善,术后完全缓解率逐步增高,术前T2DM病史(≤5年与5-10年)对术后1年效果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