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报道黄果柑优系鲜果经特克多、2,4-D、托布津和SE保鲜剂四种药剂处理后在常温下的贮藏效果。结果表明,1000 ppm托布津+200 ppm2,4-D效果最好,贮藏115天,好果率达90%,果实新鲜饱满,味甜汁多;800倍特克多+200 ppm2,4-D效果次之,好果率为86%;SE保鲜剂和单一的特克多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1株费氏丙酸杆菌费氏亚种生长特性及发酵代谢物的抑菌和促生长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将费氏丙酸杆菌费氏亚种无细胞发酵上清液分别与5株致病菌和3株益生菌添加至24孔板中进行培养,通过测定A_(600 nm)值的变化来研究发酵代谢物的抑菌和促生长作用。结果发酵代谢物中的抑菌成分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到第6天后增长趋于平缓。当发酵上清液添加量达到400μL时,溶血性链球菌被完全抑制,达到600μL时,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大肠埃希菌实验组A_(600 nm)值较对照组分别下降76.1%、68.5%、60.2%和43.9%,而长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实验组A_(600 nm)值较对照组分别上升17.1%和41.5%。结论费氏丙酸杆菌费氏亚种发酵代谢物对5株致病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对2株双歧杆菌的生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观察了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 Hughes在5种温度(15、20、25、30和35℃)、食料为芦笋蓟马,相对湿度72%,L∶D=12∶12条件下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巴氏钝绥螨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及世代发育历期在15℃下最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5℃下最短。产卵前期在15~30℃下,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35℃下稍有延长。存活率15℃下最低,随温度的上升而提高,30℃下最高。产卵量15℃下最少,其次是35℃,20~30℃下产卵量较多。根据实验结果,组建了巴氏钝绥螨以芦笋蓟马为食料在5种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aeus)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风险和抗性生化机制,为三氟甲吡醚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TabashnikMc Gaughey的阈性状分析方法评估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风险;采用浸叶法测定增效剂(胡椒基丁醚、磷酸三苯酯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对三氟甲吡醚的增效作用,通过酶动力学方法测定了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抗性和敏感品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结果】经过18代次筛选,小菜蛾种群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水平上升至14.8倍,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558;当h~2=0.155 8时,在致死率为50%-90%的选择压力下,预计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抗性增加10倍分别需要16.1-7.3代。在小菜蛾三氟甲吡醚抗性品系中,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比活力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分别为敏感品系的1.34倍和1.45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与敏感品系的无显著差异。抗性品系的酯酶抑制剂磷酸三苯酯和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对三氟甲吡醚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分别为1.21倍和1.43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对三氟甲吡醚没有明显增效作用。【结论】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产生抗性的风险较大,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升高可能是小菜蛾对三氟甲吡醚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重组蛋白瑞替普酶的分子生物学及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组蛋白瑞替普酶是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缺失变异体(reteplase),为第三代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溶栓药物,具有半衰期长、出血副作用小的特点,是有前途的新型溶栓药物。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难点是含有9对二硫键,难以提高复性率,综述了瑞替普酶的分子生物学及变性和复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斜纹夜蛾羧酸酯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水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明确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的分子机理, 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和RACE方法获得了1个斜纹夜蛾羧酸酯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 命名为Slest2。序列分析表明, 该cDNA全长1 796 bp(GenBank 登录号: DQ445461), 5′和3′UTR区分别长63和119 bp,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5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羧酸酯酶蛋白。通过对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 该羧酸酯酶与其他物种的酯酶均具有很高的氨基酸相似性,并具有多个在不同酯酶蛋白家族中均保守的区域。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比较了Slest2在斜纹夜蛾抗、感品系中的表达水平。当以cDNA为模板检测mRNA转录水平时发现, Slest2在抗性品系中的转录水平是敏感品系的46.85倍; 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检测Slest2基因的拷贝数时发现, Slest2在抗、感性品系中的拷贝数无显著差异(前者为后者的1.16倍)。这些结果表明, 抗性与敏感品系具有相似的Slest2基因拷贝数, 但它们在抗性品系中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由此推测Slest2基因的转录水平升高与斜纹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噬在慢性间歇性低氧状态下大鼠颏舌肌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慢性间歇性低氧组(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组),慢性间歇性低氧+氯喹组(CIH+CQ组)。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颏舌肌组织形态学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自噬标记物LC3在颏舌肌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细胞色素c(cytochrome,Cyt c)的表达。结果: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对照组颏舌肌中未见明显LC3表达,CIH组中LC3的平均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CIH+CQ组中LC3的平均荧光强度较CIH组显著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IH组中Cyt c的阳性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CIH+CQ组中Cyt c表达与CIH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结论:慢性间歇性低氧引起颏舌肌线粒体损伤,触发细胞凋亡,同时诱发自噬。抑制自噬加重线粒体损伤,促进细胞凋亡。说明自噬可能通过抑制凋亡而在慢性间歇性低氧状态下的大鼠颏舌肌中起维护肌肉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对开胸患者术后镇痛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拟行开胸手术患者70例,根据术后镇痛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对照组术后给予舒芬太尼镇痛,研究组术后给予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镇痛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6 h、12 h、24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呈逐渐递减趋势,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 h、6 h、12 h、24 h 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5 min、3 h、12 h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7 d CD3^+、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术后7 d可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研究组术后1 d CD3^+、CD4^+/CD8^+、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胸患者术后应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镇静镇痛效果较好,可有效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高温胁迫对扶桑绵粉蚧的影响,将该虫分别置于35℃、38℃、41℃、44℃和47℃水浴处理2 h、3 h和4 h,然后置于26℃下恢复2 h,测定成虫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处理2 h、3 h和4 h下,对照(26℃)的POD活力值分别为(0.0527±0.0015)mmol/min、(0.0508±0.0015)mmol/min和(0.0483±0.0072)mmol/min,均高于高温各处理的POD活力值;5个温度处理下的POD活力值变化为低(35℃)-高(38℃)-低(41、44、47℃)的变化趋势;当处理2 h时,不同温度下的POD活力值分别是(0.0183±0.0009)(35℃)、(0.0480±0.0012)(38℃)、(0.0227±0.0012)(41℃)、(0.0197±0.0003)(44℃)、(0.0173±0.0007)(47℃)mmol/min。且在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下,成虫的GSTs活性变化趋势与POD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即不同时间处理下,对照的GSTs活性均高于高温各处理的GSTs,其对照的GSTs活力值分别为(0.5537±0.0044)(2 h)、(0.5358±0.0078)(3 h)和(0.5291±0.0264)(4 h)mmol/min;5个温度处理下的GSTs活力值变化为低(35℃)-高(38℃)-低(41℃、44℃、47℃)的变化趋势;当处理3 h时,不同温度下的GSTs活力值分别是(0.5114±0.0116)(35℃)、(0.5426±0.0009)(38℃)、(0.4861±0.0073)(41℃)、(0.3657±0.0029)(44℃)、(0.3404±0.0156)mmol/min(47℃)。因此高温对扶桑绵粉蚧体内的POD和GSTs活力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食用菌多酚的超声波法提取工艺,对比不同食用菌多酚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以多酚提取率为指标,采用超声波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分析,确定超声波法的最佳工艺流程。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检测多种食用菌的多酚提取率,并以对DPPH·清除能力评价食用菌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响应面试验确定超声波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为85%、超声时间为38 min、液料比为44∶1mL/g,多酚提取率可达5.258 mg/g,与模型理论预测值(5.236 mg/g)的相对误差仅为1.28%,表明该工艺稳定、可靠。食用菌多酚提取率与抗氧化能力检测结果表明,超声波法得到的食用菌多酚都具有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能力与多酚提取率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其中黄牛肝菌单位毫克多酚的DPPH·清除能力最强。结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法提取食用菌多酚的工艺条件,保持了食用菌多酚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种可行、实用和高效的食用菌多酚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