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412.
RBM15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参与到RNA的m6A修饰及可变剪接调控中.然而,RBM15在转录组水平如何调控可变剪接尚不清楚.本研究应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技术发现,RBM15在细胞核中形成斑点状结构,且与核斑有密切接触或完全定位于核斑中.核斑为细胞核中无膜细胞器,富含多种剪接因子,这提示RBM15可能参与到可变剪接的调控过程中.为了确定RBM15能否及如何调控可变剪接,我们利用siRNA敲低RBM15,并对敲低RBM15和野生型细胞进行二代测序.结果显示,敲低RBM15能够引起1 111个转录本中的1 279个可变剪接事件的变化.与已发表的RBM15-CLIP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这1 111个转录本中,有191个能够与RBM15结合,提示这191个转录本可能为RBM15调控的直接靶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RBM15结合能够促进这191个转录本中的121个发生内含子或外显子的滞留.该研究揭示了RBM15在转录组水平调控可变剪接的规律.  相似文献   
413.
目的:探讨醛酮还原酶家族1B10(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member B10,AKR1B10)与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lypican-3,GPC-3)免疫组化检测在诊断肝细胞癌(HCC)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56例肝细胞癌,采用AKR1B10、GPC-3和联合法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三种检测方法肝细胞癌的表达及强度。结果:三种免疫组化检测中,AKR1B10组、GPC-3组、联合组的阴性率分别为三组阳性率分别为73.21%、80.36%、91.07%,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KR1B10与GPC-3免疫组化检测对HCC诊断均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AKR1B10与GPC-3联合法准确率和有效率更高,对肝癌患者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14.
415.
肿瘤是一种病理过程复杂的疾病。大多数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和放疗,但这些治疗通常只对部分有效,并产生各种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联合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点,联合用药引起的多种协同作用是提高抗肿瘤活性的关键。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出现对临床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药物的体内递送常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实现肿瘤靶向给药,在提高抗肿瘤效果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本文介绍了多种基于化疗的联合治疗方法,重点阐述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基于化疗的联合治疗中的运用,并对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16.
1999~2007年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发病及镜检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1999~2007年间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病发病的种类和构成比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者,取皮屑行10%KOH涂片进行真菌直接镜检。结果2002年后就诊人数及构成明显增加,近9a发病种类和构成没有明显变化。各种浅部真菌病中发病检出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体癣(34.3%)、手足癣(32.6%)、股癣(12.4%)。镜检阳性率排前3位的为马拉色菌毛囊炎74.9%、花斑糠疹55.5%、甲癣45.5%,总阳性率为34.3%。镜检阳性率受病种、性别、年龄、取材部位、疑似鉴别病例数量等因素影响。结论就诊人数与检出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9~2007年间广州地区浅部真菌发病的种类和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目前直接镜检法在临床上仍不失为经济、简便易行的真菌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17.
钛及钛合金由于其优良的抗腐蚀性、生物相容性、低密度和高强度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承力部位的骨修复,但是如何促进 植入体与骨组织界面的有效结合仍是技术瓶颈,一方面由于植入体的弹性模量与骨组织不匹配,由此产生的应力屏蔽易导致植 入体松动,另一方面植入体缺乏骨诱导作用,导致材料骨界面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生物化学结合。近来,具有表面优化处理的新 型生物医用多孔钛材料通过引入孔隙的方法,使其与骨组织的力学性能相匹配,并且应用活化改性技术,使其具有生物活性,成 为目前骨替代材料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简要总结了多孔钛材料在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制备方法和表面改性等方面的 研究进展,强调在保证其多孔优势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生物活性因子的引入,进一步改善其生物相容性,提高结合力,延长植入体 的寿命,使其具有诱导成骨功能,是新型多孔钛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18.
针对长期以来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主要依靠零散的课外科研活动、受众面窄、没有系统性课程教学及其相关制度保障、致使对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明显乏力低效这一共性瓶颈教学问题,自2002年起,汕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在“科教相辅相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等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倚重汕头大学医学院“医者之心”系列课程与书院育人文化之特色,发挥汕头大学的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均拥有本/硕/博/博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之优势,联合其他相关专业教学团队,在建立充分体现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内涵,覆盖医学本科5年全过程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历经20载的不懈努力,补充修善,成功构建了“3+X”模式,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所谓“3”意指对医学生的“全人培养”、“全程培养”和“全方位培养”。所谓“X”意指针对“3+X”模式运行效能的若干个验证性维度,主要包括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大赛、国际大学生学术研讨会,由医学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等。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成效十分显著,为有效解决上述共性瓶颈教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有重要借鉴价值的范例。  相似文献   
419.
发表了山东荚属一新变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