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斯卑尔脱小麦1B染色体的显微分离及其DNA的PCR扩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斯卑尔脱小麦的一个变种及其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玻璃针法进行显微操作在减数分裂中期I分裂相中获得G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Rf3所在的1B染色体DNA。LA-PCR方法扩增DNA,斑点杂交的方法检测证明扩增产物来源于斯卑尔脱小麦基因组的1B染色体DNA。  相似文献   
72.
土壤微生物(Agrobacterium)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Agrobacterium与根瘤菌(Rhizobium)接近,同属于根瘤菌科,为革兰氏阴性菌。同属内已知有引起不同病征的许多种类。  相似文献   
73.
李集临 《遗传》1980,2(1):1-4
染色体工程是以同种或异种染色体的附加 与代换、同种染色体的削除为主要研究对象,是 在细胞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利用已标 志基因座位的染色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染 色体或染色体片断的附加·、代换与削除,从而达 到定向改变遗传性,选育新品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4.
响应面法优化蕤核叶片总黄酮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方法从蕤核叶片中提取总黄酮.利用响应面法(RSM法)研究了超声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温度等因素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蕤核叶片总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蕤核叶片总黄酮的最佳工艺务件为:超声时间50.1 min,乙醇浓度59.5%,液料比24.9:1,提取...  相似文献   
75.
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E.elongata 2n=14EE)二体附加系(1E-7E)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Ae.cylindrica 2n=28 CCDD)2C二体附加系杂交后代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杂交当代(1E-7E)的结实率最高为36.06%,最低为19.43%,平均为29.5%。F1自交结实率最高为62.09%,最低为30.92%,平均为39.64%。对照实验和方差分析表明,杀配子染色体对不同品系杂交的结实率影响有差异。杂交F1减数分裂观察,看到F1单价体数超过理论数值,后期出现大量的染色体片段,认为这种异常现象与杀配子染色体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6.
生物体内脂肪酸降解所发生的能量转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研究和讨论这个过程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都有一定意义,教学中常把它作为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来处理。现对《植物生理学通讯》1984年第2期中刘恩举同志“推荐一个计算  相似文献   
77.
在获得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与二个四倍体小麦物种,硬粒小麦和提摩菲维小麦的杂种的基础上,观察了F_1的减数分裂。中期Ⅰ不仅出现许多单价体,还观察到极复杂的多价体,二个杂种平均每细胞构型分别为13.5Ⅰ+11.1Ⅱ+1.67Ⅲ+0.24Ⅳ+0.02Ⅴ+0.04Ⅵ和19.8Ⅰ+7.01Ⅱ+2.16Ⅲ+0.27Ⅳ+0.10Ⅴ+0.01Ⅵ+0.004Ⅶ。后一杂种后期Ⅰ细胞中观察到平均7.14个单价体排列于赤道板,其分裂过程显然与由交叉维系的染色体不同。对此杂种作了花药培养,得到了绿苗。讨论了以这种“8×4”杂种形成具有重建型染色体组的次级六倍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8.
在获得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与二个四倍体小麦物种,硬粒小麦和提摩菲维小麦的杂种的基础上,观察了F1的减数分裂。中期Ⅰ不仅出现许多单价体,还观察到极复杂的多价体,二个杂种平均每细胞构型分别为13.5Ⅰ+11.1Ⅱ+1.67Ⅲ+0.24Ⅳ+0.02Ⅴ+0.04Ⅵ和19.8Ⅰ+7.01Ⅱ+2.16Ⅲ+0.27Ⅳ+0.10Ⅴ+0.01Ⅵ+0.004Ⅶ。后一杂种后期Ⅰ细胞中观察到平均7.14个单价体排列于赤道板,其分裂过程显然与由交叉维系的染色体不同。对此杂种作了花药培养,得到了绿苗。讨论了以这种“8×4”杂种形成具有重建型染色体组的次级六倍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9.
实验采用庄临之等建立的人胎盘绒毛组织无血清培养方法。将妊娠7—9周人工流产的人胎盘绒毛剪成1mm左右植入培养瓶中,每瓶加入2mlMcCoy's 5a培养液培养三天,更换培养液时分别加入不同剂量(10~(-11)—10~(-7)mol/L)的β-内啡肽,继续培养24小时后收集培液,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CG与孕酮的含量。 结果表明β-内啡肽对妊娠早期人胎盘绒毛分泌hCG  相似文献   
80.
记述的鹦鹉螺主要产于太原组煤层顶板的深灰色砂质泥岩,少数产于石灰岩中,共4科7属14种。其中Tainoceratidae科和Grypoceratidae科标本颇为丰富,前一科属种较多,有3属9种。Pleuronatilus属曾见于我国北方甘肃、山西、河北等省的上石炭统(尹赞助,1933),而Tainoceras,Gzheloceras则为华北地区上石炭统首次发现;后一科除我国北方各省已报道的Domatoceras外,另建立1新属新种Feichengocerasfossalumgen.etsp.nov.。Trigonoceratidae科和Koninckioceratidae科在本区上石炭统各发现1属,即Aphelaceras和Foordiceras。从鲁西晚石炭世Foordiceras的发现,表明此属最早应始于晚石炭世,繁盛于二叠纪。晚石炭世本区海水时进时退,在滨海沼泽之后,随之而来的大面积海侵,由于陆缘浅海区阳光充足、盐度正常、藻类极度繁盛,为营游泳生活的鹦鹉螺和底栖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有利条件,故能在生物繁盛、沉积物堆积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保存大量完好的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