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所栖居宿主、环境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微生态系客观规律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细胞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即生态学微观层次研究领域。创伤既可以在局部造成损害,也可能引起机体全身各脏器应激性反应,从而引  相似文献   
172.
本文用荧光探针ANS,DPH与A研究了几种膜融合剂对脂质体与血影膜流动性的影响.蔗糖使PS脂质体的脂双层流动性降低,探针越是在极性区流动性越小,说明蔗糖主要作用于脂双层的极性区;蔗糖也使血影膜流动性降低,此作用是可逆的.油酸甘油脂(GMO)使PS脂质体的流动性增加,且越是在疏水区内部,流动性增加得越大,说明GMO主要是作用于脂双层的非极性区:GMO也使血影膜流动性增加,此作用是不可逆的.二甲亚砜(DMSO)对血影膜的作用,两种不同荧光探针不一样,对DPH的作用出现双相让,低浓度与高浓度的作用结果分别与蔗糖和GMO的作用一致.  相似文献   
173.
表观遗传调控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细胞核移植也称为克隆,是指将体细胞经显微操作植入到去核的卵母细胞质中,不通过精子和卵子结合,在体外生产出与供体细胞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胚胎以及动物个体。近年来克隆技术不断发展,但其效率依然有待提高,导致克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供体细胞核物质表观遗传重编程不完全。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是人们研究最多的两种表观遗传修饰,此外,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和端粒长度异常修饰状态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因此如何调节和修复植入前克隆胚胎异常的表观遗传学状态对于提高克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综述植入前克隆胚胎存在的异常表观遗传现象,为建立更为高效的体细胞核移植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4.
【目的】比较高效矿物风化固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zotoformans) F77及其亲缘关系较近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racarnis) P1风化黑云母的效应和机制。【方法】通过检测两株菌在不同时间点的发酵液中细胞数量、pH值、葡萄糖剩余量、葡萄糖酸浓度和可溶性Fe、Al释放量,比较它们对黑云母的风化效果与生理机制。采用RNA-seq技术研究这两株菌风化黑云母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分子机制。【结果】在持续5 d的风化试验中,菌株F77发酵液中的细胞数量和pH值低于菌株P1,葡萄糖酸浓度是菌株P1的27.3-53.9倍,Fe和Al元素的释放量是菌株P1的3.3-23.3倍。比较转录组数据表明,菌株F77特有的基因数量(2 872)和差异基因数量(1 832)均多于菌株P1 (分别为1 903和1 258)。菌株F77在胞内物质跨膜转运与碳代谢、细胞运动、趋化与信号诱导等途径中基因数量也高于菌株P1。此外,菌株F77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基因差异表达倍数、葡萄糖酸合成基因数量和差异表达倍数也明显高于菌株P1。【结论】菌株F77风化黑云母以及合成葡萄糖酸的能力显著高于菌株P1。菌株F77通过产生葡萄糖酸来促进黑云母的风化。添加黑云母显著促进了菌株F77胞内与矿物风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如物质跨膜转运、细胞运动与趋化、信号诱导、碳代谢及能量代谢等途径基因。此外,葡萄糖酸合成途径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以及过氧化氢酶基因在矿物风化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5.
脑内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资料证明,针刺感觉由外周神经传入中枢,经过脊髓、脑干和丘脑各级水平的整合,达到抗痛的目的。针刺具有复杂的调整作用,它既能激发某些神经元的功能,又要抑制另一些神经元的功能,而神经递质正是实现这两方面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研究神经递质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颇受大家的重视。本文部分工作者曾用5、6-双羟色胺选择性损毁猫脑内5-羟色胺(5-HT)神经元功能后,观察到针刺镇痛因此  相似文献   
176.
植物的超越补偿反应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阐述了植物的超越补偿反应,并根据前人分散的研究资料总结得出植物超越补偿反应的生理学机制是植物光合活性提高和因减少生长冗余引起植物运集中心改变及其调节下的植物体内同化产物运转的最优化分配。细胞分裂素在该调控系统中承担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7.
二色补血草的人工栽培和迁地保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是蓝雪科(plumbaginaceae)补血草属的越年生草本植物,散生在典型草原之中,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一种牧草资源,开花前可作为家畜的饲料,花时美丽的花丛具有重要的观尝价值。由于草原环境的恶化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花枝被不断采摘,致使二色补血草的分布面积和数量日益减少,部分地区已灭迹。为此,近几年我们通过栽培驯化的途径,对二色补血草进行迁地保护,初步获得成功。温度是二色补血草种子发芽和出苗的主要限制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78.
本文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益母草治疗产后腹痛的潜在分子机制。首先根据TCMSP数据库和文献挖掘益母草的活性成分,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Similarity ensemble approach平台上检索活性成分靶点,在OMIM、GeneCards上检索产后腹痛靶点,得到益母草-产后腹痛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接着利用Cytoscape软件对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并对拓扑分析筛选出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免疫组化实验验证益母草对流产大鼠模型子宫组织中PGF2αR、MMP9、TIMP1、VEGFA、VEGFR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最终得到益母草活性成分10种,与产后腹痛相关靶点144个;通过PPI网络分析筛选出118个靶点,进一步拓扑分析后得到98个节点;然后对这98个节点进行GO和KEGG注释。GO分析得到1151个生物过程(BP)条目,97个细胞组成(CC)条目,122个分子功能(MF)条目;KEGG分析得到41条通路,主要涉及雌激素、PI3K-Akt、MAPK、HIF-1信号通路等。最后免疫组化实验证明益母草可显著抑制流产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PGF2αR、MMP9蛋白上调和TIMP1、VEGFR2蛋白下调。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免疫组化实验验证,显示益母草治疗产后腹痛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相互作用的结果,为益母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9.
猪胎儿肾脏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建立猪胎儿肾脏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并探讨其作为猪体细胞克隆供体的可能性。使用组织块培养法从体长为10cm以上的猪胎儿分离得到猪胎儿肾脏成纤维细胞,绘制了生长曲线,鉴定了细胞类型并且进行了细胞周期同期化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培养体系可以支持猪胎儿肾脏成纤维细胞的体外生长,单个细胞均为梭形细胞,抗波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为阳性,而抗角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为阴性,分离到的细胞为胎儿肾脏成纤维细胞。使用血清饥饿法和接触抑制法诱导细胞进入G0/G1期,并且分别比较两者同期化效率,结果显示:血清饥饿2d和4d的同期化效率差异不显著,但都比8d组的高(88.97%和87.69%比82.45%,P<0.05);接触抑制4d、6d组间同期化效率差异不显著,但都比0d组的高(85.56%和85.89%比81.82%,P<0.05)。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分离得到猪胎儿肾脏成纤维细胞,已经在体外传代培养到32代,其同期化效果好,可以作为体细胞克隆供体。  相似文献   
180.
纪鹏  朱春阳  盛云燕 《生态学杂志》2017,28(10):3385-3392
2015年春、夏、秋季选择大庆市区5种不同形状特征的城市湿地及周边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分析城市湿地形状特征对周边环境温、湿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形状特征的城市湿地均具有增湿降温效应.其中,夏季的增湿降温效应最强,春季其次,秋节最差.形状特征对湿地的降温增湿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不规则形状湿地>规则形状湿地(近圆形湿地、近矩形湿地)>长条形状湿地;增湿降温日变化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即早晚弱、中午强,春、秋季增湿降温幅度最大的时段为12:00—14:00,夏季增湿降温幅度最大的时段为14:00—16: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