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82.
人皮肤菌群分离株与成纤维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微生物群(微种群)与宿主的关系,我们在人成纤维细胞的培养物中,定量的加入从皮肤上分离的常住菌和其它菌株的纯培养物进行混合培养,设立不加菌液的对照组,发现加入疮疤丙酸杆菌(A_(14-1)、表皮葡萄球菌(F_(65))等常住菌,以及从皮肤上分离的干酪乳杆菌(ad_3株)、青春双歧杆菌(Bf_1),有促进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延缓其老化等作用。而加入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脆弱美杆菌(A104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89株),则出现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脱核、裂解和死亡等毒害作用。我们的实验表明:皮肤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皮肤有生理性的滋助作用。  相似文献   
83.
我们对已驯化和鉴定的表皮葡萄球菌F_(65)株,疮疤丙酸杆菌A_(14-1)株,干酪乳干菌ad_3株,青春双歧杆菌Bf_1株和婴儿双歧杆菌Bf_2株,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和慢性皮肤刺激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对受试动物的皮肤无毒性和无刺激性,使用SPF大鼠重复皮肤刺激试验,结果同样。我们还进行了兔角膜刺激试验和局部封闭涂抹试验,结果表明它们既无刺激性,也无致敏性,这些菌株的鼠尾静脉注射毒性试验结果如下:F_(65)株和A_(14-1)株LD_(50)为6亿,ad_3和Bf_1,Bf_2 LD_(50)都大于6亿。鼠腹腔注射毒性试验结果,F_(65)菌株LD_(50)为24亿,A_(14-1)株LD_(50)为3亿,ad_3,Bf_1,Bf_2株LD_(50)都大于30亿,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证明它们都属于口服无毒株,使用SPF小鼠重复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相同。实验表明,它们是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无致敏性菌株。  相似文献   
84.
人体微生物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宝利 《微生物学报》2018,58(11):1881-1882
正早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欧美等国的微生物学家认识到人体微生态,特别是人体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人体肠道内微生物的细胞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之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当时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局限性,对数目庞大的细菌种类无法进行分离培养,因此对细菌功能的认知和验证更是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85.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武器"。然而,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并广泛传播。细菌耐药不仅是医学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和经济问题,涉及公共卫生、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本专刊从临床耐药与流行病学、动物及环境耐药、细菌耐药机制、抗菌药物研发和耐药防控策略等角度对细菌耐药性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和探讨,为全面认识细菌耐药现状、深入开展耐药机制研究并制定综合防控策略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对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闽楠为典型异面叶,叶片中脉发达,维管束呈扇形,导管径向排列,韧皮部外侧有大量韧皮纤维分布。上表皮外侧具角质层,下表皮外侧无角质层,下表皮细胞呈犬牙状向外凸起,有表皮毛和气孔分布,气孔为双环型、外凸;栅栏组织由1层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由3~4层细胞组成。茎的初生结构中,表皮轻微角质化,厚角细胞5~6层,薄壁细胞5~7层,维管束为外韧型;茎的次生结构中,表皮外部角质层加厚,木栓层细胞3~4层,木栓形成层细胞1层,栓内层细胞2~3层,维管束紧密排列连成环状,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发达,形成层细胞2~3层。根的次生结构中木栓层细胞5~6层,木栓层内侧具1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细胞2层。闽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一方面呈现出阴生植物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对阳生和旱生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7.
用逆相蒸发技术制备带不同表面电荷的脂质体及脂质体化的重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r-HBsAg)。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50-450nm,不同电荷脂质对粒径无明显影响,加入r-HBsAg使粒径略有增大。r-HBsAg包裹率为44-57%,不同电荷脂质体间无明显差异。荧光染料Calcein包裹率为3-7%,明显低于r-HBsAg的包裹率。用准弹性光散射(quasi-elasticlightscattering,QELS)技术测定脂质体的泳动速率,加入r-HBsAg及新型免疫佐剂ASD系列后,对脂质体的泳动速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8.
膜荚黄芪中的异黄酮化合物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从上海崇明产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异黄酮化合物:8,3'-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奥刀拉亭-7-O-β-D-葡萄吡喃糖甙、芒柄花素、7,3'-二羟基-8,4'-二甲氧基异黄酮、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吡喃糖甙。其中,前两个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9.
【目的】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生殖系统结构和卵细胞发生将为昆虫的系统进化关系及瓢虫分类提供依据,同时可作为瓢虫人工饲料研究开发的参考。【方法】利用组织石蜡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孟氏隐唇瓢虫生殖系统结构,以及自成虫羽化后不同发育阶段卵巢发育状况和成熟卵巢管卵子发生过程。【结果】孟氏隐唇瓢虫雄性生殖系统包括2对附腺、1对精巢、1对输精管、1对贮精囊、射精管、弯管和阳基。雌性生殖系统包括2片生殖板、生殖腔、受精囊、中输卵管、1对侧输卵管和1对卵巢。单侧卵巢管数量在11~14根之间,卵巢管端部延伸出细长的端丝。卵巢管属于端滋式,分为原卵区和生长区。滋养细胞分散且细胞核几乎充满整个细胞,未见合胞体。卵细胞稀疏地集中在原卵区下端,并且可见营养索向卵巢管顶端延伸。根据卵细胞位置和形态,卵黄积累情况,滤泡细胞形态变化,将卵细胞发生分为前期,中期,中后期和后期。卵细胞发育后期,营养索消失,滤泡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增大。【结论】孟氏隐唇瓢虫卵巢管的滋养细胞是端滋式卵巢管滋养细胞中的原始类型,且推测瓢虫科昆虫卵巢管滋养细胞均属于此类。卵细胞早期发育过程中,卵细胞通过营养索从滋养细胞获取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SSBP1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肝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s Ag)阳性的HCC患者组织标本216例,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SSBP1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SBP1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SSBP1表达水平与肿瘤数量、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和肿瘤分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SSBP1低表达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及无复发生存期明显优于SSBP1高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SSBP1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