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探究果蝇FADD(Fas-associateddeathdomain-containingprotein)淀粉样蛋白纤维的形成及对IMD(Immune deficiency)信号通路中信号传递的影响,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昆虫先天免疫信号通路中的调节机制,为其他物种的免疫调控提供参考。通过原核表达纯化dFADD蛋白、硫黄素T结合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鉴定dFADD在体外纤维的形成;通过构建dFADD真核表达载体,SDD-AGE检测、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等探究dFADD在果蝇S2细胞内纤维聚合物的形成;构建dFADD结构域突变体,检测纤维形成的关键结构域及对IMD信号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dFADD在体外和细胞水平上都能聚合形成淀粉样蛋白纤维聚合物;纤维的形成是由dFADD的DED (Death-effector domain)结构域决定的,当DED结构域缺失时,dFADD以单体形式存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检测结果显示,dFADD只有形成纤维时,才能诱导下游抗菌肽的表达,表明纤维形成是IMD信号传递的关键。本研究揭示了dFADD通过形成淀粉样蛋白纤维参与IMD信号通路中介导IMD与Dredd级联传导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对淀粉样蛋白纤维不仅在哺乳动物,也在昆虫的免疫信号通路中传递信号这一保守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42.
目的:对综合性传染病医院运行机制进行新的尝试,旨在探讨传染病医院的现代化建设与综合发展方向。方法:对我院近五年(2008-2012年)进行改革前后的一系列相应指标采取回顾性对比分析,对新的运行机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新的运行机制明显加强了医院内部的现代化建设、激发了医院活力,满足了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提高了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结论:综合性传染病医院的新的运行机制不断趋于完善,取得的成效显著,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使传染病医院告别原有模式而走向现代化、人性化、综合化之路。  相似文献   
43.
王小晶  王慧敏  王菲  王正银 《生态学报》2011,31(20):6125-6133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缺锌土壤上增施锌肥对两种茄子(黑紫茄和竹丝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品种间差异,为优质蔬菜生产中合理施用微量元素锌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缺锌土壤上种植茄子,施锌量在10-40mg/kg条件下对两个品种茄子均有显著增产效果,以锌肥用量为20mg/kg时增产效果最好,其中黑紫茄增产37.7%,竹丝茄增产82.5%;锌肥用量能够明显影响茄子品质,适当增加锌肥用量,果实中游离氨基酸、硝酸盐含量下降,而可溶性糖、维生素C、黄酮和芦丁及矿质元素锌、铁、钙含量升高。茄子果实中大部分品质成分的平均含量在施锌量为20 mg/kg达到最高,其次为40mg/kg和10 mg/kg。低锌土壤上增施适量锌肥(Zn 20mg/kg土壤)使两种茄子的品质明显改善,施锌过量(>40 mg/kg)茄果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44.
摘要 目的:分析葛根素注射液对糖尿病大鼠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及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另选40只建立糖尿病牙周炎大鼠,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实验组和阳性组,每组10只。给药处理6周后,取血清检测AGE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情况;取牙周组织观察压槽骨丧失程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血糖、AGEs、IL-6、IL-8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压槽骨降低高度显著增大(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和阳性组大鼠水平显著升高,血糖、AGEs、IL-6、IL-8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压槽骨降低高度升高减小(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可通过促进胰岛素表达,减少AGEs积聚,降低血糖及炎性因子IL-6、IL-8、TNF-α的表达抑制糖尿病大鼠牙周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以精胺为单体,以乙二醇二氯甲酸酯作为连接剂,以胆固醇氯甲酸酯作为疏水基团连接剂合成的疏水修饰聚阳离子高分子SP-Chol对非洲绿猴肾癌细胞COS-7的转染活性和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以荧光素酶质粒为报告基因,研究SP-Chol与DNA的复合物在COS-7细胞的转染活性,用MTT方法研究SP-Chol对COS-7细胞的毒性。结果:COS-7细胞实验显示,SP-Chol具有低于PEI 25kDa的细胞毒性,同时也具有高效输送DNA的能力。结论:SP-Chol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在基因治疗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非病毒基因输送载体。  相似文献   
46.
李进  王菲  吕宏宇 《生物磁学》2012,(28):5583-5585
目的:总结解放军第302医院在防控传染病方面所践采取的措施,提高医院传染病管理相关工作。方法:完善传染病管理组织,明确责任;认真落实传染病管理相关制度;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强化医护人员责任意识,提高能动性、自觉性。总结分析以上相关措施实施后,2005年-2010年期间传染病报告情况。结果:2005年-2010年每年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逐渐提高,医院传染病报告漏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两年呈现填写完整无漏报的情况。结论:提高医院传染病管理的相关措施的实施,使医护人员对的传染病防控意识有所提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有效减少了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发展稳定。  相似文献   
47.
以柠条(锦鸡儿)花为原料,采用溶剂回流法提取总生物碱,并对提取的柠条花粗生物碱采用体外实验模型进行抗氧化能力研究,同时与抗坏血酸和苯甲酸作对比。结果表明:柠条花总生物碱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能力,清除能力远大于苯甲酸,略小于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48.
家蚕免疫稳态调控分子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菲  李亚明  化晓婷  夏庆友 《昆虫学报》2012,55(9):999-1007
昆虫免疫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准确地激活和有效地抑制Toll或IMD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 Dorsal/Dif或Relish。在果蝇等昆虫中, 已报道了多种降低转录因子稳定性和活性的免疫稳态调控分子, 突变或敲除这类分子导致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对家蚕Bombyx mori免疫信号通路的研究中, 至今为止尚无对这类分子的探索。本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 在家蚕基因组中鉴定了多个可能参与免疫稳态调控的分子, 包括Wnt家族成员、 Ubc9、 FAF和POSH等; 并通过检测家蚕被微生物感染后这些分子在多种免疫器官中的诱导表达模式, 发现这些分子的表达水平在微生物感染后普遍呈下降趋势, 虽然在某些组织中表达量有明显的升高(>1.5倍), 但此高表达水平均不能维持且迅速下降; 而且免疫稳态调控分子和受其调控的信号通路的对应关系在不同组织中表现出差异。本研究是首次对家蚕免疫稳态调控分子的报道, 为深入研究家蚕免疫负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9.
为评估γ干扰素释放试验(T-SPOT .TB)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 )在我国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的家庭接触者中预测活动性结核病的能力,选取157例家庭接触者行T-SPOT .TB和TST筛查,并前瞻性随访6年。将121例参与随访的家庭接触者纳入分析,T-SPOT .TB阳性率为49.6%,与年龄﹝ OR=1.03(95%CI 1.00~1.05),P=0.032﹞和接触菌阳患者﹝ OR=2.13(95% CI为1.01~4.51),P=0.048﹞呈正相关。TST≥5 mm和TST≥10 mm的接触者分别占57.5%和37.2%,其中TST≥10 mm与接触菌阳患者呈正相关﹝ OR=2.30(95% CI为1.05~5.06),P=0.038﹞。共随访626人年,7例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发病率为11.0/1000人年。T-SPOT .TB的阳性预测值(PPV)为8.3%,阴性预测值(NPV)为96.7%。TST≥5 mm和TST≥10 mm的PPV分别为7.7%和9.5%,NPV均为95.8%。总之,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的家庭接触者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而T-SPOT .TB与TST对活动性结核病的预测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50.
王菲  袁婷  谷守宽  王正银 《生态学报》2016,36(7):2044-2051
研究缓释复合肥不同用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缓释复合肥有着重要意义。试验采用室内长期恒温培养和磷脂脂肪酸法,以化肥和普通复合肥适量施用养分量为对比,研究缓释复合肥适量、高量和超高量施肥水平对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RF1、SRF2、SRF3(缓释复合肥适量、高量和超高量)较CK(不施肥)和CF1(化肥适量)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且较CK、CF1和CCF1(普通复合肥适量)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随着缓释复合肥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没有随着施肥水平的倍量增加而倍量增加,且SRF2和SRF3无显著差异。缓释复合肥(SRF1、SRF2和SRF3)较CK、CF1和CCF1增加土壤PLFA的种类和含量,且总PLFA含量增加7.4%—26.7%、17.6%—38.7%和12.8%—33.0%,3个施肥水平以SRF2作用效果最好,总PLFA含量最高,分别较SRF1和较SRF3高16.4%和17.9%。土壤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PLFA含量以SRF1和SRF2显著高于CF1和CCF1。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施肥处理分布较多PLFA的优势种群,SRF3与SRF1和SRF2的PLFA结构差别较大。综上认为,适量施肥水平以缓释复合肥较化肥和普通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显著,其中缓释复合肥3个施肥水平以高量施肥水平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