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用电刺激方法研究浅麻醉状态下家鸽中脑的不同区域诱发的行为反应,认识家鸽中脑运动相关脑区的空间编码规律。在中脑的半环隆枕(TOS)、丘间核等核团区域诱导出扇动翅膀、呼吸加快、羽毛倒伏等运动行为。  相似文献   
112.
以前的药理学研究表明,钩藤水溶性提取物C-MED-100TM不仅具有抗氧化活性,而且还具有很好的DNA修复和免疫功能.Batch-2是一种新的水溶性钩藤提取物,而它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及神经保护作用还未见报道.首先检测了batch-2对六羟多巴胺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然后利用红外光谱、HPLC和分光光度技术对batch-2的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atch-2具有清除各种自由基的能力,尤其是对羟自由基的清除(25 mg/L的batch-2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0%),batch-2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6-羟多巴胺诱导的细胞凋亡、脂质过氧化水平、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和细胞内活性氧和一氧化氮的增加.同时,batch-2抑制了由6-羟多巴胺诱导的SH-SY5Y细胞内iNOS和NF-κB蛋白的上调.结果表明,batch-2对六羟多巴胺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清除活性氧和一氧化氮、抑制iNOS和NF-κB表达实现的.成分分析表明,batch-2中的多酚和奎宁酸含量分别为6.43%和0.095 8%.上述结果显示,batch-2的抗氧化机制部分类似于EGCG.对于帕金森病的预防,batch-2是一个潜在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作用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索通过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同源重组系统构建条件基因敲除载体的高效率方法,提高条件基因敲除小鼠(Flox小鼠)的构建效率。方法:利用作者自己构建的噬菌体重组酶系统,通过BAC同源重组进行条件型基因敲除载体构建工作。首先通过亚克隆构建了一系列载体含有同源臂的靶向质粒,线性化后,打靶片段经电穿孔法转入大肠杆菌内,与相应的BAC同源重组,再经过三步同源重组和一步位点特异性重组,构建小鼠条件型基因敲除载体。结果:高效率构建了小鼠基因的最终条件基因敲除载体。结论:通过BAC同源重组高效构建条件基因敲除载体,为条件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提供了全新思路,并为FLox小鼠的建立,及相应基因在发育、生理、致病机制等方面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4.
彭泽鲫卵源致病性水霉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患病的彭泽鲫卵上分离3株丝状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1株丝状真菌JL1对彭泽鲫卵具有致病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形态与生长特性,开展了ITS rDNA序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菌株JL1菌丝为透明管状结构,中间无横隔,分枝较少;游动孢子囊多数呈棒状,游动孢子呈多排排列,发育成熟后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并迅速游离;藏卵器呈球形,与雄器同枝或异枝。菌株JL1的ITS r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自然聚类,同源性高达99%,与Saprolegnia sp.H(登录号:EF460351)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鉴定的结果,判定菌株JL1为水霉菌(Saprolegnia sp.)。此外,菌株JL1在5°C-30°C、pH 4-11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和pH范围分别为25°C-30°C和6-9。同时菌株JL1对NaCl敏感,质量分数为2%的NaCl即可抑制其生长,可以作为该病防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5.
辅酶A 的生物合成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及致病性至关重要,而作为辅酶A 生物合成途径的限速酶——泛酸激酶控制着辅酶A 生物合成的起始步骤,且其普遍存在于病原体,并与人体中的同源蛋白相似度极低,故引起人们广泛兴趣,成为潜在的新型抗菌靶标研究的热点,其小分子抑制剂有望开发成为具高选择性、低毒副作用的抗菌药。综述泛酸激酶的分类、特性、晶体结构特征及其调控和成为潜在抗菌药物靶标的可行性,并概述具不同结构类型和抗病原微生物活性的在研泛酸激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6.
Survivin在细胞内环境稳定和肿瘤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在肿瘤的治疗中,survivivin的靶向治疗调节与一些典型的信号通路和一系列生长因子有关。众所周知,survivin是一个小的凋亡蛋白抑制因子,也是一个主要的抗癌靶标,与细胞分裂和凋亡抑制有关,它在大部分正常组织中缺失但在大部分癌组织中过表达。Survivin是一个与众多细胞信号通路有关的节点蛋白,这些通路协调各种细胞因子、转录网络和修饰基因,通过调节癌细胞内环境稳定直接或间接促进细胞增殖。临床前研究数据表明,survivin的抑制可以降低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增加细胞对细胞毒药物和放疗的敏感性,其过表达与不良预后和治疗耐受有关。因此对于癌症治疗,survivin是一个潜在的靶标。  相似文献   
117.
目的系统性评价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收集关于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SA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全部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能够显著降低SAP患者的感染率(OR=0.23,95% CI:0.15~0.35,P<0.001)、病亡率(OR=0.21,95% CI:0.07~0.61,P=0.004)、血淀粉酶(WMD=-49.73,95% CI:-73.91~-25.55,P<0.001)、白细胞数量(WMD=-3.79,95% CI:-4.56~-3.02,P<0.001)、CRP含量(WMD=-33.59,95% CI:-48.31~-18.88,P<0.001),缩短腹痛消失时间(WMD=-12.83,95% CI:-14.73~-10.92,P<0.001)以及住院时间(WMD=-8.66,95% CI:-11.58~-5.75,P<0.001),增加患者血浆中白蛋白(WMD=5.84,95% CI:5.12~6.56,P<0.001)的含量。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著降低SAP患者的感染率、病亡率、血淀粉酶、白细胞数量、CRP含量,缩短腹痛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且还能增加患者血浆中白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8.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6):缺血/再灌注组、吡格列酮5 mg/(kg.d)组、吡格列酮10 mg/(kg.d)组、吡格列酮20 mg/(kg.d)组、吡格列酮20 mg/(kg.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特异性阻断剂GW9662组,利用在体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TGFβ1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TGFβ1蛋白的变化。结果:TUNEL法显示吡格列酮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吡格列酮上调TGFβ1表达,GW9662逆转吡格列酮对凋亡细胞的抑制作用,抑制吡格列酮促进TGFβ1表达上调的作用。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吡格列酮可促进TGFβ1上调,这两种作用是由PPARγ介导的。  相似文献   
119.
张华  赵浩翔  王浩 《生态学报》2020,40(18):6552-6563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全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区急需优先保护的林木基因资源,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胡杨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将为胡杨种群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绿洲恢复过程中胡杨的合理种植和配置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胡杨在中国地区的92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0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胡杨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综合环境因子变量贡献率及置换重要值、刀切法检验评估制约现代胡杨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因子,采用响应曲线确定环境因子变量的适宜区间,定量确定胡杨未来受威胁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和面积。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极高,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值)达0.932,现代胡杨潜在地理分布的总适生区面积为289.94×104km2,主要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地区)、新疆大部分地区、甘肃北部和西北部地区、青海中西部地区和宁夏北部地区;(2)影响胡杨的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变量为气温因子变量(年均温和最冷月最低温)和降水因子变量(最湿月降水量和最干季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是影响胡杨潜在地理分布的关键因素;(3)在未来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胡杨不同等级潜在地理分布区的面积较现代潜在地理分布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且整体上看胡杨的潜在地理分布区有向高海拔区域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0.
张华  王浩  徐存刚 《生态学报》2020,40(5):1718-1730
基于1967-2017年甘肃省2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推荐的作物系数法计算了玉米各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的需水量,结合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推荐的方法计算了玉米全生育期的有效降水量,进而得到需水量。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和空间插值法对甘肃省玉米需水量和缺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7-2017年甘肃省玉米全生育期平均降水量、平均有效降水量、平均需水量和平均缺水量分别为210.43、113.21、545.95 mm和421.00 mm;在时间上,51年来,甘肃省玉米全生育期内的降水量和有效降水量整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需水量和缺水量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属于正常波动;在空间上,玉米全生育期的降水量和有效降水量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而需水量和缺水量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增加。28个站点中,51年来只有甘南和岷县站点的有效降水量能满足玉米生长初期的需水要求,其他站点在任何生长阶段均不能满足玉米需水要求,需要进行人工灌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