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目的:探讨CD56和CD117浆细胞免疫表型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染色体核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VTD化疗方法。采集患者新鲜骨髓液,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浆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浆细胞免疫表型与患者染色体核型和预后的关系。结果:66例患者浆细胞CD19+、CD20+、CD45+、CD56+、CD117+表达频率分别为7.6%(5/66)、18.2%(12/66)、45.5%(30/66)、66.7%(44/66)和40.9%(27/66)。20例行FISH检测的患者,18例(90.0%)核型异常,其中12例(66.7%)IgH重排,9例(50.0%)1q21+扩增,8例(44.4%)del(13q14.3)缺失,10例(55.6%)del(13q14)缺失,3例(16.7%)del(17p)缺失。CD56+患者1q21+扩增和del(13q14.3)发生率显著低于CD56-患者(27.3%vs 85.7%,18.2%vs 85.7%,P0.05)。CD117+患者1q21+扩增和del(17p)发生率显著低于CD117-患者(12.5%vs 80.0%,12.5%vs 20.0%,P0.05)。CD56+患者的PFS和OS明显延长[23.4(2.0-91.4)月vs 19.8(3.0-85.1)月,34.5(8.9-96.5)月vs 30.1(6.7-84.3)月,P0.05]。CD117+患者PFS和OS明显延长[22.9(1.0-94.3)月vs 20.3(2.0-84.3)月,33.9(7.4-93.5)月vs 31.4(6.7-89.7)月,P0.05]。Kaplan-Meier分析CD56和CD117阳性与阴性患者的PFS曲线和OS曲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56+和CD117+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CD56-和CD117-患者,CD56-和CD117-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2.
表皮生长因子对肝细胞醋氨酚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韵  王智 《生理学报》1994,46(1):8-16
本工作采用无血清培养的小鼠原代肝细胞制备了醋氨急性肝损伤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EGF)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如下:(1)小鼠原代肝细胞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终深度度为20mmol/L的醋氨酚培养12-14h后,培养液中GPT和GPT的活性明显升高,可作为一种适当的肝细胞损伤。(2)提前1h加入不同剂量(50,100,500,1000ng/ml)的EGF可减轻醋氨酚相起的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33.
为探索中药黄酮化合物对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考察40种中药及天然来源的黄酮化合物对三株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测试其最低抑菌浓度与最低杀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进一步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探索黄酮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表明,黄酮单体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菌作用。其中部分具有轻微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仅为0.5 mg/mL;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62 5和0.125 mg/mL;同时,黄芩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黄芩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作用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与单用黄芩素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比较,浓度有所降低。综上,黄芩素对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这为治疗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引发的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4.
参照CTES技术标准在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建立11.56 hm2动态监测样地,以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区系组成、种群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样地内胸径≥1 cm的乔木共有24910株,分属于35科、57属、103种;优势科为蔷薇科、槭树科、冬青科、樟科、杜鹃花科、虎耳草科、桦木科、壳斗科;(2)样地内乔木树种分布相对均匀,主要优势树种为茅栗、鹅耳枥、白檀和四照花;乔木树种在各个高度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2—8 m之间;(3)χ2检验结果显示,样地内15个优势种105个树种对中仅有32个树种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群落种间关联较弱。从联结系数(AC)来看,105个树种对中呈现显著正关联的树种对占42.9%,显著负关联的树种对占24.8%,但关联强度大部分集中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表明该地区群落结构整体仍处于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35.
丁茂  郑标  王丽  张金铭  周守标  王智 《生态学报》2022,42(19):8015-8030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研究主要集中于乔木层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与结构及其维持机制,但对保护区林下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及空间结构缺乏研究。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落叶阔叶林11.56 km2永久大样地(以下简称大样地)林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1)大样地内的草本植物共有52科134属195种,其中百合科、唇形科、堇菜科、菊科与毛茛科草本植物占主导作用。(2)大样地内草本植物优势种明显,多样性指数较高且整体分布较为均匀,其中北部阳坡物种多样性较低,南部阴坡、中部半阳坡的物种多样性较高。(3)七种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均表明大样地内草本植物优势种呈现聚集分布。(4)大样地内10个草本优势种45个优势种对的χ2检验、联结系数AC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种对间正联结、正相关的数量多于负联结、负相关的数量;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更具灵敏性;种间联结强度与相关度较弱,说明林下草本植物种间及与环境之间关系尚未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对鹞落坪落叶阔叶林下草本植物调查与长期监测,为深入研究林下草本植物的生态功能、对林下草本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6.
王智 《四川动物》2007,26(1):101-102
枇杷园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其空间分布型主要由枇杷园蜘蛛本身的生殖水平、游猎型和定居型数量的多寡,主要目标害虫的数量及分布,气候环境的变化及其越冬生态习性,枇杷园蜘蛛的种群密度及其种间竞争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137.
王浩  贾志峰  王智 《生态学杂志》2017,28(11):3703-3710
为探明中国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露水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叶片湿度传感器(LWS)在陕西安塞县进行1年的监测试验.结果表明: 安塞地区2015—2016水文年露水总量为29.85 mm,日最大露水量可达0.82 mm.露水凝结量主要呈现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两种特征,日变化过程中露水凝结量大多发生在18:00至次日7:00;季节变化中露水在秋季凝结量最大,夏季次之,春、冬季最少.在时空分布上,露水和降雨高度互补,露水大多产生于晴朗无云夜间,但降雨前后几天更有利于露水凝结.空气相对湿度和气温-露点差是影响露水凝结的主要因素,露水量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r=0.726,P<0.01),与气温-露点差呈显著负相关(r=-0.725,P<0.01);风速、风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露水凝结,但风速(r=0.133,P<0.01)、风向(r=0.219,P<0.01)与露水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138.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十年变化(2000-2010年)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建亮  钱者东  徐网谷  张慧  王智 《生态学报》2017,37(23):8067-8076
为揭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构成及变化状况,基于2000年和2010年31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数据,根据生态系统类型转化及其转化幅度,考虑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的重要性,构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指数,分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2000年和2010年分别占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7.88%和57.74%,其次为荒漠生态系统,两期占比约17%,其他依次是湿地、森林、灌丛、农田、冰川/永久积雪、海洋、城镇等生态系统类型。2000-201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湿地面积明显增加,城镇有一定程度扩张,冰川/永久积雪略微减少。总体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基本维持的保护区数量219个,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68.65%,生态系统格局改善的保护区数量略多于退化的数量,10年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保护取得一定效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在基本维持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不平衡性。生态系统改善的保护区多分布在秦岭、大巴山、大娄山、南岭一带,而东部省份、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一带生态系统退化的保护区数量较多,主要是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类型自然保护区。最后,提出3点建议为提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9.
邹万生  王智  刘良国  王文彬  石迎普 《生态学报》2017,37(19):6597-6606
对频繁暴发微囊藻水华的西洞庭冲天湖表层底泥和上覆水取样,检测和分析了底泥表层微囊藻休眠体丰度和菌浓度、上覆水中微囊藻细胞丰度和菌浓度以及部分理化性质,结合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2—6月份冲天湖底泥表层和上覆水中总菌浓度均显著上升(P0.05),底泥表层总菌浓度显著高于上覆水(P0.05),优势菌群均为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4月份底泥表层微囊藻休眠体开始复苏且休眠体丰度下降,6月份休眠体丰度显著低于4—5月份(P0.05),而上覆水中微囊藻细胞丰度上升,6月份显著高于4—5月份(P0.05);复苏优势藻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和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复苏期间促休眠体复苏优势菌群浓度显著上升、"底泥-上覆水"界面溶解氧浓度与TN/TP比显著下降(P0.05)。说明冲天湖底泥表层和上覆水优势菌群可能通过改变底泥表层理化环境影响微囊藻休眠体复苏。  相似文献   
140.
复苏植物是研究植物耐脱水机制的特殊模式植物和宝贵的耐旱基因资源植物。以复苏植物旋蒴苣苔(Boea hygrometrica) 为材料研究其在脱水和复水过程中棉子糖系列寡糖含量的变化, 并克隆了旋蒴苣苔棉子糖合酶基因BhRFS。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 BhRFS受干旱、低温(4°C)、高盐(200 mmol·L–1NaCl)和ABA(100 μmol·L–1)诱导表达上调, 而高温(37°C)抑制其表达, H2O2(200 μmol·L–1)处理对其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BhRFS可能参与了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抗性反应, 并受到ABA依赖的信号通路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