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3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62.
We have previously reported that ultraviolet (UV)-specific (CC to TT) mutations in p53 gene can be detected in normal skin. This, however, cannot be used as a cumulative marker of UV exposure, since cells with the p53 mutation acquire a clonal growth advantage. Moreover, a large skin biopsy is necessary for each assay. In order to circumvent these problems, we have measured mitochondrial (Mt) DNA mutations; there are more than 1000 copies of the Mt genome per cell, and Mt genes are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cell growth. We have established a sensitive 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PCR) assay capable of detecting one CC to TT mutation in Mt DNA among 10(7) wild-type genes using a mismatch allele-specific primer. With this assay, we found no mutation-positive samples from internal non-exposed tissue (stomach, colon, and blood) (0/50). In contrast, 17 out of 111 skin samples were positive: the mutation frequency in positive samples was around 10(7)-10(-6) (10-100 copies of mutant in 10(8) wild-type Mt DNA). In normal skin tissue, the prevalence of positive samples was higher in those from exposed sites (13/51) than in those from less-exposed sites (1/26) (p<0.05). However, a quantit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unlight exposure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mutations was not found. We conclude that the UV exposure-associated CC to TT mutation in Mt DNA can be detected in normal skin, but that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develop this as a quantitative marker for UV exposure.  相似文献   
63.
64.
美国有一化石森林国家公园(PetrifiedForestNa-tionalPark),它位于亚利桑纳州西部。公园南北向展布,长43公里,有4个景区。景区内遍布硅化木,一般直径30~70厘米。硅化木较长,最长者可达62米。如此举世罕见的化石森林,我们所...  相似文献   
65.
66.
骨形成蛋白-9(BMP-9)是从胚胎鼠的肝脏c DNA文库中克隆得到的新型细胞因子,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由肝脏非实质细胞合成分泌,在体内以类激素的形式发挥广泛的生物学作用。BMP-9不仅具有强烈的骨诱导活性,促进成骨细胞分化,还可通过调控糖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表达、促进胰岛素合成及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方式调节体内葡萄糖平衡。本文主要对BMP-9与骨代谢及糖代谢的关系进行综述,为深入认识糖尿病、代谢性骨病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糖尿病和骨骼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SDF-1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乳腺癌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SDF-1水平,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前(69例)血清SDF-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例)(6406.7±1302.5 pg/m L vs 5217.4±1225.7 pg/m L),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发生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11例)血清SDF-1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者(58例)(7656.4±784.1 pg/m L vs 6169.7±1364.6 pg/m L),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ER及Her-2表达阳性乳腺癌的患者SDF-1水平较ER及Her-2表达阴性者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F-1可能是预测乳腺癌发生及远处转移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对老年进展期胃癌临床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术后分别给予肠外联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血清清蛋白(ALB)、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Hb)、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疲劳指数。结果:观察组在术后CRP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疲劳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血清清蛋白(ALB)、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Hb)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减轻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改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69.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的根除率,选择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三联疗法的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措施的四联疗法。方法:选择2010年8月到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采取序贯疗法,对照组的患者采取标准四联疗法。对比两组的根除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根除率为86.7%,对照组患者根除率为51.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7.8%;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4.4%,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的根除率以及疗效高于标准四联疗法。  相似文献   
70.
 蓝藻地衣是附生植物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在云南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系统的2种原生和6种次生森林群落中, 以粉缘绵毛衣(Leioderma sorediatum)、天蓝猫耳衣(Leptogium azureum)、网肺衣(Lobaria retigera)和双缘牛皮叶(Sticta duplolimbata) 4种常见蓝藻地衣为对象, 共设立120个样地, 调查了它们在3 600株树木0–2 m树干上的分布, 探讨其分布特征及与森林类群、宿主种类以及林龄等生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4种蓝藻地衣在森林群落间的分布模式明显不同。除双缘牛皮叶的盖度和频度在原生苔藓矮林中最高外, 其他3种蓝藻地衣的最高值均出现于次生林如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林和滇山杨(Populus bonatii)林中; 而哀牢山地区广布的原生木果柯(Lithocarpus xylocarpus)林中, 4种蓝藻地衣极为少见。4种地衣都能生长于10多个树种上, 但明显表现出对厚皮香、滇山杨和硬壳柯(Lithocarpus hancei)等树种的偏好性, 以及对小花山茶(Camellia forrestii)等的排斥性。森林群落的林龄、胸径、最大胸径、林冠开阔度、基面积、树木密度和树种多样性等因子的变化均对4种附生蓝藻地衣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但在景观尺度上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在不同森林群落内部却有各自的重要作用。其中, 林龄、林冠开阔度和宿主胸径是影响蓝藻地衣分布的最重要的生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