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李玲  王明钰  徐海 《微生物学报》2021,61(12):4097-4105
[目的] 分析新型甲氧苄啶获得性耐药蛋白DfrB7的生化性质,探究其与B家族代表性的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对甲氧苄啶获得性耐药的生化基础。[方法] 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B家族DHFRs与新型DfrB7的进化关系。将dfr基因分别构建到pACYC184和pET15b(+)载体并转化到相应大肠杆菌中。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定克隆菌株对甲氧苄啶的耐药性。测定DHFRs使用NADPH作为质子供体催化二氢叶酸还原的酶活反应参数。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测定甲氧苄啶的解离常数。[结果] 克隆到大肠杆菌中的新型dfrB7基因表现出对甲氧苄啶的高耐药表型。系统进化树确定了dfrB7编码B家族的DHFRs。检测并比较DfrB7和代表性DHFRs的酶活性质、抑制剂的亲和力,与染色体上DHFR相比,DfrB7与DfrB1均表现出显著降低的催化活性,通过生化实验证实B家族二氢叶酸还原酶对甲氧苄啶结合力极差。[结论] 新型dfrB7基因编码的DfrB7具有B家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普遍特征。B家族二氢叶酸还原酶赋予宿主菌对甲氧苄啶的获得性耐药与该酶对甲氧苄啶的低亲和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2.
综述了丝状真菌合成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相关调控研究进展。对最近研究文章分析发现:细胞外信号分子(C源、光信号),转录因子以及染色质重建等对丝状真菌合成调控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有重要影响。同时解析丝状真菌合成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调控网络,以期为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生产工业菌株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与第三代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骨科手术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方法:2009年4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PFNA组20例患者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质量,而Gamma 3组20例患者采用第三代Gamma钉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影像增强剂时间和失血量,术后评价复位质量和内置物位置,在随访中,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股骨干骨折、切出、再次手术、肺炎、尿路感染、脑梗塞、心肌梗塞和褥疮性溃疡等。另外,用Parker-Palmer活动评分系统评价行走能力。结果:PFNA和Gamma 3组在手术时间、影响增强剂时间和失血量上没有差异(P0.05);Gamma 3组病例复位质量要好于PFNA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内置物位置、行走能力和术后并发症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FNA与Gamma 3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Gamma3可获得更好的复位质量,应进一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4.
<正>为促进纤维素丁醇产业的发展,并为生物丁醇研究提供借鉴,文章介绍了生物丁醇发展的历史与其工艺流程,分析了纤维素丁醇生产中不同技术的优缺点以及瓶颈。同时结合生物炼制技术,提出提高其生产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5.
以萝卜为材料,对基因组DNA的RAMP分析体系中的Mg2+、dNTPs和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分别设计3个浓度梯度:Mg2+为 0.75、1.5、3.0 mmol·L-1;dNTPs为 0.05、0.15、0.3 mmol·L-1;引物为 0.065、0.2、0.4 μmol·L-1,并对合适退火温度进行研究。筛选出的RAMP优化体系为(20 μL):dNTPs 0.15 mmol·L-1,Mg2+ 1.5 mmol·L-1,引物0.2~0.4 μmol·L-1,DNA 10 ng,Taq E 0.8U;PCR扩增程序为94℃ 3 min,94℃ 1 min,45℃ 1 min,72℃ 1.5 min,42个循环, 72℃ 8 min。运用此体系,进行引物组合筛选,并对7个萝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品种鉴定进行RAMP标记分析。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索免疫复合物型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乙克"的主要有效成份HBsAg/抗-HBs复合物(IC)及游离HBsAg的佐剂吸附率检测方法。方法:氢氧化铝佐剂经不同转速离心后,用ICP-AES法检测上清中铝残留量。未吸附IC经不同转速离心后,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在各离心转速下上清中HBsAg和抗-HBs含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未吸附IC与同一批次的佐剂吸附IC的HBsAg含量,计算HBsAg回收率;检测佐剂吸附IC样品离心上清及未离心样品的HBsAg含量,计算吸附百分率及检测的精密度。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佐剂吸附免疫复合物离心上清与离心前样品蛋白含量。结果:氢氧化铝佐剂经6500r/min离心3min,上清中铝的残留量为0;未吸附IC经2000~9000r/min离心3min,所测上清中HBsAg与抗-HBs均未明显下降。佐剂吸附IC经解离后,HBsAg回收率为91.56%,表明经过解离后铝佐剂不会影响HBsAg含量的检测结果。佐剂吸附IC样品与离心上清比较,蛋白含量减少了3.2mg/mL,表明每毫克铝可吸附约2.54mg蛋白,对总蛋白的吸附率为13.5%。佐剂吸附IC及HBsAg的吸附百分率的重复性检测结果为99.87%±0.15%,CV为0.15%。结论:佐剂吸附的IC在6500r/min离心3min的条件下,上清中未被吸附的HBsAg和抗-HBs不会下沉,而氢氧化铝佐剂连同被吸附IC及HBsAg则被沉淀,且铝佐剂不会对HBsAg的测定造成干扰,故通过检测离心样品上清及未离心样品中的HBsAg含量,可有效测定铝吸附百分率,且精密度较好。  相似文献   
137.
利用RAPD标记构建响叶杨和银白杨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RAPD标记响叶杨( Populus adenopoda Maxim .) ×银白杨( P. alba L.) 的F1 群体,按照拟测交的作图策略,分别构建了响叶杨和银白杨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实验过程中对600 个随机的寡核苷酸引物进行了重复筛选,共选出128 个引物用于作图群体的随机扩增,选择符合1∶1 分离的拟测交位点。作图群体大小为82 个单株( 包括双亲) 。结果获得了326 个拟测交分离位点和7 个3∶1 分离位点。拟测交位点中有238 个位点来源于银白杨,有88个位点来源于响叶杨。经偏分离检测,用于银白杨作图的位点共计212 个(26 个位点偏分离) ,用于响叶杨作图的位点共计78 个(10 个位点偏分离) 。利用多点连锁分析,银白杨中有189 个连锁标记构成了20 个不同的连锁群(4个以上标记),6 个三连体和16 个连锁对,连锁标记覆盖的总图距为2402 .4 cM(centimorgan) 。而响叶杨有41 个连锁标记分属于12 个不同的连锁群(2 个以上标记) ,标记覆盖的总图距为479 .4 cM。获得了中等密度的银白杨连锁图谱和响叶杨图谱的一个连锁框架  相似文献   
138.
雨生红球藻混合营养与异养培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雨生红球藻混合营养生长与异养生长对碳源及碳源浓度的需求,并对两种生长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乙酸钠较葡萄糖等碳源更能维持红球藻进行混合营养民异养生长。红球藻混合营养型生长与异养型生长的适宜乙酸钠浓度范围分别是0.5 ̄1.0g/L和1 ̄1.5g/L。混合营养型及异养型的平均速率分别是0.72d^-1和0.53d^-1,培养8d的细胞干重分别是0.65g/L和0.32g/L。与光养型(对照)相比,混  相似文献   
139.
植物抗寒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合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抗寒机理研究的动态,主要讨论了植物抗寒性与细胞膜系、酶系多态性及抗寒基因表达与调控之间的相关性。此外,亦提出了有关植物抗寒机制研究领域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