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3篇
  免费   597篇
  国内免费   232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91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220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73篇
  1992年   201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132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82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77篇
  1983年   60篇
  1982年   70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6篇
  1976年   12篇
  1965年   11篇
  196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渗透胁迫下小麦根及叶片中ABA含量增加,根部先于叶片,同等渗透胁迫条件下,外源Ca2 浓度越小,根中ABA含量增加越多。EGTA和TFP浓度越大,ABA合成越早,且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992.
铁线莲属研究随访(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Eichler(1958)在研究马来西亚铁线莲属植物时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越南、泰国、缅甸及喜马拉雅山区的该属标本,认为根据我国台湾标本描述的Clematis taiwaniana Hayata可能为C.javanaDC.的异名。本文作者在研究了有关的南洋群岛、中国台湾及日本琉球群岛的标本之后同意Eichler的归并意见;此外,C.grataWall.var.ryukiuensis Tamura,C.sikkimensis(Hook.f.&Thoms.)Drumm.ex Burkill,C.connata DC.var.bipinnata M.Y.Fang,C.kilungensis W.T.Wang & M.Y.Fang等拉丁学名也被归并为异名。(2)对大叶铁线莲组sect.Tubulosae做出了新的分类系统。特产日本的Clematis takedana Makino自发表后一直被认为是C.apiifolia DC.和C.stans Sieb. & Zucc.(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 DC.的近缘种之一)的杂交种。此种为木质藤本植物,具三出复叶,腋生花序有多数两性花,呈圆锥状,而相似于C.apiifolia DC.(萼片水平开展,雄蕊无毛,花药狭长圆形,药隔顶端不突出),但其萼片向斜上方开展(花萼宽钟状),花丝上部有疏柔毛,花药条形,药隔顶端有短突起而不同。笔者发现,特产我国河北西部和北京山地的羽叶铁线莲C.pinnata Maxim.(叶为具5小叶的羽状复叶)具有与C.takedanaMakino相同的花构造,二者在亲缘关系上极为相近,组成一个自然小群。这二种与特产北京的细花铁线莲C.tatarinowii Maxim.(花两性,萼片直立,花丝上部有疏柔毛,花药狭长圆形,背面有疏柔毛,药隔顶端不突出)组成大叶铁线莲组sect.Tubulosae的原始群——羽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Pinnatae。而原来的大叶铁线莲C.heracleifolia DC.等种组成此组的进化群——大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Tubulosae,其特征为花通常单性,萼片直立,雄蕊常有疏柔毛,茎直立,草质至木质。此外,还对C.siamensis Drumm.ex Burkill的4变种和C.connata DC.的5变种进行了分类。(3)描述了3新系、3新种和4新变种。(4)做出了6新组合和3新等级。  相似文献   
993.
铁线莲属研究随记(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描述了9新种,4新变种;做出了2新等级,1新组合和1新名称。(2)归并了以下拉丁学名: Clematis dioica L.ssp.virginiana(L.)Kuntze var.bahamica Kuntze,C.bahamica (Kuntze) Britton,C.orbic- ulata Correll,C.brasiliana DC.var.laxa St.Hilaire,C.perulata Kuntze,C.barranacae Jones,C.discolor Gardn., C.laxiflora Baker,C.bathiei Lévl.和C.mauritiana Lam.var.sulfurea Viguier &; Perrier。(3)对威灵仙C.chinensis Osbeck的5个变种进行了分类;特产日本的C.fujisanensis Hisauti &; Hara与C.chinensis 极为相近,主要区别在于具较大的花,但有时花与C.chinensis的花同样大,由于区别不大,在本文中被 降级作变种处理;与其近缘、具强烈退化花序、特产华东的C.anhweiensis M.C.Chang也随之被处理为 变种。(4)瑞典学者Johnson在最近出版的铁线莲属专著中将特产西印度群岛东部的C.Flukenetii DC. 归并于特产美国东南部的C.catesbyana Pursh;本文不同意他做出的归并,并列出了这两个种的明显区 别特征,确认后者是一个应该得到承认的独立的种。(5)根据墨西哥标本描述的C.acapulcensis Hook. &; Arn.原知分布于中美一带,而其在南美的居群和一小叶多毛的新变种(var.puberula)过去长期间被误 定为其近缘种C.affinis St.Hilaire;这个混乱在本文中得到澄清,同时,本文给出了这二近缘种的区别 特征。(6)Viguier和Perrier两位学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研究马达加斯加一带的黄花铁线莲组-怀特铁 线莲亚组(sect.Meclatis subsect.Wightianae)植物时做出了不少错误鉴定:(a)将特产马达加斯加的具三 出复叶的C.mauritiana Lam. var.mauritiana,var.coriacea和C.microcuspis Baker,以及具单叶的C.ac- tinostemmatifolia W.T.Wang均鉴定为分布于非洲大陆的C.simensis Fresen., 并将后者作为分布于亚洲和欧洲的C.orientalis L.的亚种处理;(b)将特产马达加斯加具三出复叶的C.laxiflora Baker和具一回羽状复叶的C.ibarensis Baker鉴定为特产印度南部的C.wightiana Wall.,也将后者作为C.orientalis的亚种处理;(c)将特产科摩罗(Comoros)具二回羽状复叶的C.comoresensis W.T. Wang鉴定为C.brachiata Thunb.,也将后者作为C.orientalis L.的亚种处理;(d)将C.ibarensis Baker(具一回羽状复叶和两性花)这一拉丁学名用在了另一特产马达加斯加具2~3回羽状复叶和单性花、应属于单性铁线莲组sect. Aspidanthera的种(C.rutoides W.T.Wang)之上;(e)将另一特产马达加斯加具一回羽状复叶和单性花、 也属于单性铁线莲组的C.edentata Baker(=C.insidiosa Baill.)降级作为这两位学者曲解的C.ibarensis Baker的亚种处理;(f)将特产马达加斯加的C.dissecta Baker归并到属于茴芹叶铁线莲组(sect. Pseudanemone)的C.pimpindllifolia Hook.中。此次本文第五部分继去年第一、二部分之后对上述混乱情况做出了完全澄清,并给出了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及其邻近岛屿的怀特铁线莲亚组8种植物的检索表;由于C.ibarensis Baker的定义被上述两位学者严重误解,本文根据较多具花、果的标本写出了此种完整、正确的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994.
云南鹤庆盆地末次盛冰期的孢粉记录与古季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相当于末次盛冰期鹤庆古湖泊沉积物4.6-9.0m段的孢粉记录,对该区末次盛冰期阶段的植被与古季风变迁模式进行了恢复。该区末次盛冰期冷湿的气候特点与同时东部干旱的草原植被、青藏、高原的荒漠植被和黄土高原区风尘堆积存在明显差异,而与滇池的气候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冰期内部的气候波动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较好的可比性。冰期冷锋强度的增加,与北方冬季风的经常入侵和冰期青藏高原的冷源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995.
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33,自引:7,他引:126  
张永泽  王 Huan 《生态学报》2001,21(2):309-314
湿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牛态结构和功能而享有“自然之肾”之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阴止湿地的退化或消失,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问题已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湿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湿地乍态恢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我国为做好湿地生态恢复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湿地生态恢复的方法学、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内蒙古库布齐沙地四种啮齿动物非颤拌性产热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非颤抖性产热在内陆荒漠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热能调节中的作用,1997年对库布齐荒漠沙地环境4种啮齿动物: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和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的非颤抖性产热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4种动物的非颤抖性产热在秋季低温刺激下明显高于夏季,而且小毛足鼠和黑线仓鼠在秋季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分别高于春季14%和35%。典型荒漠种小毛足鼠的季节变化最明显,夏季最低。结果表明,生活在内陆干旱地区的动物生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了良好的非颤抖性产热体温调节机制适应环境温度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97.
王祖望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1,21(3):161-173
1 历史的回顾我国是一个拥有独特而多种多样兽类资源的国家 ,据统计和记载 ,我国兽类有 14目 5 2科 2 2 0属 5 0 0余种 ,其中有不少是我国特有种[1 ] 。因此 ,我国兽类学研究历来为世人所瞩目。我国兽类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 2 0年代 ,迄今已有 80年的历史 ,但是在解放前 ,我国兽类分类和区系的调查研究 ,大多由外国学者零星开展的 ,大量的标本收藏在国外博物馆 ,有关中国兽类的分类和分布的整理与研究工作 ,亦多在国外进行。解放初期 ,除了古兽类学尚有一定的基础外 ,现生兽类学研究 ,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1 ,2 ] 。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 ,…  相似文献   
998.
因特网上的Web服务器是生物学家的主要网络资源[1] ,就目前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能力而言 ,不同的基因组序列项目产生的大量序列 ,仍是生物计算领域的主要挑战之一。如何从生物数据的海量中获取蛋白质序列最有价值的信息 ?首要条件是访问由几个生物计算中心如NCBI、EBI、EMBL、SIB和IN FOBIOGEN研究开发的最新序列和结构数据库 (例 :EMBL、GenBank、Swiss Prot、ProteinDataBank)。网络蛋白质序列分析 (NetworkProteinSequenceAnalysis,NPS …  相似文献   
999.
将人Leptin表达质粒pBV220-OB转化E.coliJM109,经热诱导获得了目的蛋白的表达。经SDS-PAGE鉴定分析,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目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0%以上。通过包涵体分离,Sephacryl S200HR凝胶和DEAE52离子交换层析及Hypersil C18柱反相色谱纯化,获得纯度在95%以上,内毒素含量小于10EU/mg的高纯度的重组人Leptin。Western-blot鉴定表明,纯化表达产物能和抗Leptin抗体特异性结合;蛋白质N端1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和预期的序列一致。纯化产物经复性处理,其分子中Cys96和Cys146形成二硫键。体内活性检测显示,纯化和复性的rh-Leptin明显抑制BALB/c小鼠的进食和体重增长,提示其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000.
为分析更短的Hbmp-2C端肽是否具有诱骨活性 ,寻求新型的有诱骨活性的基因工程Hbmp-2产品。利用温度诱导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肽段长度为102个氨基酸的Hbmp-2C端肽及其Cys的突变体。表达产物经纯化复性后 ,植入小鼠肌袋模型中测试其诱骨活性。获得了能稳定表达Hbmp 2C端肽的工程菌 ,测序结果与预期的序列完全一致。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表达量占细胞总蛋白的 3 0 %。产物经纯化复性后 ,小鼠肌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 :Hbmp 2 10 2肽仍具有诱骨活性 ,而将C端第一位Cys突变的 10 2肽诱骨活性丧失。实验表明 :比Hbmp 2成熟肽 ( 114个氨基酸 )更短的C端 10 2肽仍具有良好诱骨活性 ,这 10 2肽N端第一个Cys对其诱骨活性可能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