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稀有鲫汉源种群和彭州种群全鱼中共检测到 3种饱和脂肪酸 (SFA) ,它们是C1 4∶0、C1 6∶0、C1 8∶0。 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 ,它们是C1 4∶1、C1 6∶1、C1 8∶1、C2 0∶1。 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它们是C1 8∶2、C2 0∶4、C2 0∶5 (EPA)、C2 2∶6 (DHA)。SFA占总脂肪酸的2 3 6 3— 2 8 97% ,MUFA占 40 73— 5 4 3 2 % ,PUFA占 9 96— 2 3 1 7% ,EPA占 0 41— 1 74% ,DHA占 0 1 1— 5 3 7%。EPA含量一般低于DHA。UFA(MUFA +PUFA) % >SFA % ,且MUFA % >PUFA % ,n 3FA/n 6FA为 0 3 3— 0 99。此外还测定了鱼肌、内脏脂肪、肝脏、性腺等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42.
EE2对稀有鮈鲫和斑马鱼幼鱼体内卵黄蛋白原诱导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卵黄蛋白原(Vtg)作为类雌激素污染的生物标志物,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的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对斑 马鱼(Brachydanio rerio)和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幼鱼体内Vtg的诱导。研究结果表明:5ng/L,20ng/L和100ng/L EE2分别暴露5d后,稀有鮈鲫幼鱼体内的Vtg即可显著诱导,并且其含量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暴露15d时 达到最大值;而斑马鱼幼鱼虽然100ng/LEE2暴露5d时可显著诱导体内Vtg的生成,但20ng/L EE2在暴露10d后, 5ng/L EE2在暴露15d后,才可显著诱导斑马鱼体内Vtg的生成。这一结果说明EE2暴露下对稀有鮈鲫体内Vtg的 诱导要比斑马鱼敏感。  相似文献   
43.
厚颌鲂含肉率及生化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0,他引:30  
研究了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的含肉率及其肌肉生化成分和能值。结果表明 :厚颌鲂的含肉率为72 72 % ;其肌肉生化成分 (鲜重百分比 ) :水分含量为 79 2 6%、蛋白质 16 82 %、脂肪 2 10 %、灰分 1 0 8%、无氮浸出物 0 73 %、比能值 4 93KJ/g及E/P2 9 3 3KJ/g。肌肉生化成分含量与体长变化无明显关系。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5— 6月份样品与 10月份样品在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含量上有显著差异 (P <0 0 5)。肌肉中含有 17种氨基酸 ,总量为69 54% (干重百分比 ) ;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 3 3 0 7% ,占氨基酸总量比例为 47 55% ;必需氨基酸指数 (EAAI)是 61 75。缬氨酸和异亮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 ;四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 5 85% (鲜重百分比 )。  相似文献   
44.
中华细鲫(AphyocyprischinensisGunther)隶属于鲤科(CyPnnifor)亚科(ftedoniae),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区,在朝鲜半岛、日本也有其分布。关于这种鱼的生物学资料,一些鱼类志中有零散的记载,但缺乏系统的研究。我们在进选实验鱼和灭蚊鱼的研究中,重点对中华细鲫进行  相似文献   
45.
厚颌鲂和圆口铜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封闭静水式装置测定了体重2.3-4.7g厚颌鲂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用封闭静水式和封闭流水式装置测定了体重9.9-55.1g圆口铜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在15-27℃条件下,厚颌鲂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耗氧率与水温呈线性关系;在水温24.8℃时厚颌鲂的窒息点为(0.91±0.08)mg/L。在水温23-27℃、封闭静水实验条件下,圆口铜鱼的耗氧率随体重增加而降低,两者呈指数关系;圆口铜鱼耗氧率昼夜变化明显,夜间耗氧率大于白天,推测圆口铜鱼夜间活动较多。在水温24.5-26.0℃条件下,体重21.8-46.3g圆口铜鱼的窒息点变幅较小,平均(1.14±0.23)mg/L。研究表明两种鱼都为耗氧率和窒息点较高的鱼类。    相似文献   
46.
稀有鮈鲫产卵频次和卵子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室养条件下20尾雌性稀有鮈鲫的产卵频次、成熟卵巢卵径分布及卵子补充过程进行了研究。产卵间隔中卵径分布呈现不同的峰值,卵母细胞成熟是分批的,Ⅴ期卵巢中MA、RE卵母细胞的数量代表了即将进行的一次产卵的产卵量;卵子补充速度快,成熟卵巢每隔数天可发育成熟一批卵,一级贮备库在12─33d即更新一次,不同发育时期卵母细胞的补充是连续的。对273批鮈产卵进行了统计,每尾雌鱼平均4.5d产卵一次,平均批产卵量265.6粒。稀有鮈鲫的产卵类型为连续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47.
高邦权  张光富  王剑伟   《广西植物》2006,26(6):636-637,596
乔木层盖度是森林群落的主要数量特征之一。在Matlab6.5的计算环境下,为获得森林群落乔木层盖度的数值提供方便可靠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目测估计法相比,该文提供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研究者的主观因素造成的估计值差异。  相似文献   
48.
野生和近交稀有鮈鲫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RAPD技术对稀有鮈鲫近交10代及3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差异进行了研究。无论从多态位点的比例、个体间的共带率还是从多样性指数来看,近交10代的遗传多样性极低。在226个RAPD位点中,野生群体有近半数的位点是多态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0.2911~0.3235间,表明自然群体保持了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近交10代与野生群体间遗传差异十分明显。野生群体间在11~19个位点上的表型频率存在显著差异,总遗传多样性的91.33%来自群体内,8.67%来自于群体间。  相似文献   
49.
50.
胡睿  王剑伟  谭德清  苗志国  但胜国 《四川动物》2012,31(5):708-712,719,849
以2011年4~5月和2011年9~10月期间采集于金沙江上游的328尾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Herzenstein为材料,用微耳石鉴定年轮,对其年龄和生长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的鱼类生态学研究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微耳石上宽而暗的增长带与窄而透明的增长带交替出现,窄带与宽带交界处为年轮;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0.00002L2.970;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382.1067×(1-e-0.1058(t+0.1045)),Wt=949.0577×(1-e-0.1058(t +0.1045))2.970;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10.2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53.4 mm、280.4 g.软刺裸裂尻鱼是裂腹鱼类中生长较慢、体型较小的种类,是对金沙江上游生态与环境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