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植物LRR型类受体蛋白激酶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大豆(Glycine max)LRR型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GmSARK可能参与调控大豆叶片的衰老过程。利用CaMV35S启动子驱动组成型过表达GmSARK基因可导致转基因植株出现致死表型,据此构建了可诱导型启动子GVG驱动GmSARK基因过表达的双元表达载体,转化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并获得了多株转基因植株。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施加诱导物地塞米松可引起GmSARK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过表达,并导致转基因植株出现叶片变黄下卷和生长受抑制等表型;外源细胞分裂素处理可以抑制GmSARK的表达,但是不能逆转GmSARK过表达所引起的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82.
83.
葡聚糖酶及其在植物中的发育调节和防卫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葡聚糖酶又称昆布多糖酶,胼胝质酶。它的底物葡聚糖在植物中广泛分布,葡聚糖酶的作用即与此类物质的分布相关,且常与植物许多发育过程有联系。从六十年代起,就对葡聚糖酶及其作用进了研究,时至九十年代,对它的研究已涉及到分类、生理、抗病、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它的分子生物学、抗病基因工程及雄性不育基因工程的实际应用。以下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4.
地中海诺卡氏菌菌体的脂肪分析指出十KNO3,菌体的中性脂比一KNO3菌体的含量低,但两种菌体的中性脂所含脂肪酸组分上无显著的差异。定量分析表明,在硝酸盐存在下力复霉紊sV产量的增加几乎相当于脂肪含量的减少。显然,在硝酸盐存在的情况下,用于合成脂肪的中间代谢物被用于力复霉素SV合成,从而使SV产量增高。  相似文献   
85.
四种蝽科昆虫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半翅目∶蝽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研究分析了半翅目Hemiptera蝽科Pentatomidae4种蝽象、赤条昃雌雄不同个体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4种蝽象酯酶同工酶酶谱有明显差异,每个种都有自己的特征谱型;赤条蝽不同个体酶谱差异较小,性别差异大于个体差异,但都小于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86.
营养条件对兽疫链球菌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透明质酸 (Hyaluronicacid ,简称HA)是N 乙酰氨基葡萄糖胺和葡萄糖醛酸以 β 1 3糖苷键和 β 1 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二糖单体重复构建而成的杂多糖 ,广泛存在于高等动物的结缔组织内。由于结构上的特点 ,HA具有很高的粘弹性和极强的保水性等特征 ,已被大量用于医学医药、化妆品工业[1,2 ] 。1937年Kendall[3 ] 等发现用溶血性链球菌 (Streptococcushaemolyticus)可以产生HA。其后 ,陆续发现许多能产生HA的微生物菌种 ,逐渐开发出一条可替代传统的动物组织提取法[4 ] 生产HA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7.
植物与病原真菌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病原真菌致病基因、无毒基因及产物的互作,植物抗性基因、防卫基因及产物间的互作,系统获得抗性,信号传导系统等方面,对植物与病原真菌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及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88.
白介素-5(IL-5)是一种同源二聚体细胞因子,是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EOS)增殖、活化和成熟的重要调节因子。抗IL-5单克隆抗体能阻断IL-5与IL-5受体亚单位α(IL-5Rα)结合,已成功用于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哮喘。目前上市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需要反复注射给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而且注射给药的全身暴露率高。为获得适合吸入给药的抗体,在羊驼天然库中通过3轮淘选,挑取单克隆通过Phage ELISA初筛,共获得461个阳性克隆,其中50个为序列独特的分子,最终选择30个分子进行重组表达纯化。通过ELISA结合、ELISA阻断、FACS阻断、TF-1增殖抑制等实验对候选抗体进行体外活性检测,成功获得一个具有阻断IL-5和IL-5Rα结合的纳米抗体AIL-A96-Fc。通过与人和猴IL-5的ELISA结合实验表明,该分子具有良好人猴交叉活性,而且在FACS阻断实验和ELISA阻断实验中,AIL-A96-Fc表现出良好的阻断效果。该开发方法不仅提供了一个靶向IL-5的候选纳米抗体AIL-A96-Fc,也为后续开发更多靶向IL-5的候选纳米抗体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9.
在哺乳动物中,有一部分特别的基因,它们由于受到印迹而只表达单一亲本的基因,这种表观遗传的修饰现象就是基因组印记,这有别于经典的孟德尔遗传学定律。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的修饰部位发生在DNA的CpG岛,它参与了细胞分化,基因组稳定性、基因印记等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基因印迹的建立和维持是胚胎正常发育的基础,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各种DNA甲基化转移酶的精确表达和密切的配合。已发现在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存在着许多的印记基因,DLK1基因为父系表达母源沉默的印记基因,它的表达同样受到DNA甲基化的调节,它首先在神经母细胞瘤发现并克隆,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4q32,属于表皮生长因子样超家族的成员之一,约有6个外显子。研究表明,DLK1基因在胚胎肝、早期肌肉组织以及造血干细胞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人DLK1基因全长1557bp,编码序列含有1152核苷酸,编码383个氨基酸残基,在人、小鼠、绵羊都存在保守序列,它参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并且与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印迹基因的印迹异常与肿瘤的易感性及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关系,本文就国内外DLK1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影响因素,为NAFLD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入选病例分为正常组(A组,n=189)、单纯性脂肪肝组(B组,n=162)、脂肪肝伴肝功能改变组(C组,n=23),分析其体检结果及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组大多数各项指标均比B组有所升高,其中体质量指数(BMI)、丙氨酸转氨酶(AL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h PI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和C组中AL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Fins、2hPIns、腰臀比(WHR)与A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NAFLD的发病率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6,P0.05)。有高脂血症组单纯性脂肪肝发病率高于没有高脂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1,P0.05)。有高血压病史的NAFLD发病率比无高血压病史的高,差异显著(x2=7.3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TC、HbA1c、有高血压病史是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NAFLD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NAFLD中伴肝功异常组存在更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现象,更易于患慢性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