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报道了陕西省种子植物区系新记录的1属、4种及1变种。新记录属为菊科(Asteraceae)的兔耳一枝箭属[Piloselloides(Lessing) C. Jeffrey ex Cufodontis],新记录种及变种分别为蔷薇科(Rosaceae)的单瓣月季花[Rosa chinensis Jacq.var.spontanea(Rehd.et Wils.) Yüet Ku],藤黄科(Clusiaceae)的遍地金(Hypericum wightianum Wall. ex Wight et Arn.),八角枫科(Alangiaceae)的小花八角枫(Alangium faberi Oliv.),菊科(Asteraceae)的兔耳一枝箭[Piloselloides hirsuta(Forsskal) C. Jeffrey ex Cufodontis],莎草科(Cyperaceae)的溪生薹草(Carex fluviatilis Boott)。标本均存放于陕西省西安植物园植物标本馆(XBGH)。  相似文献   
92.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联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的资料,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及类型。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由于取食与被取食、寄生与被寄生、捕食与被捕食的营养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依据物种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和功能,可将福州市郊区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分为3种类型:1)食物网中尚未发现有重寄生环节;2)食物网中有重寄生环节;3)食物网中有兼寄生环节。为了探讨定量研究生物群落营养联系的可能性,本文运用图论的知识把食物网的结构描述为标向图、集合或邻接矩阵,同时用图论的运算法则解决了各种类型的食物网的合并问题,为研究复杂群落的营养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3.
本文记述采自贵州省江口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镇宁县黄果树瀑布的小毛瓢虫属ScymnusKugelann小瓢虫亚属Scymnus(PulluS)Mulsant3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4.
在不同生长期的菜芯地释放赤眼蜂防治小菜蛾,当蜂量为2000头/点时,拟澳洲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寄生率大于60%),苗期为3米,生长中期和收获期为4米.短管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苗期和生长中期为4米,收获期为5米,较拟澳洲赤眼蜂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95.
在深圳郊区龙岗示范生态农场,寄生于小菜蛾的赤眼蜂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和赤眼蜂一新种Trichogramma sp.,其中拟澳洲赤眼蜂稍占优势.其寄生率受季节和化学农药的影响,全年中以秋季为最高,在收获期的菜芯地可高达30-35%;夏季降雨是寄生率低于5%的主要原因;在经常施用化学农药的菜地,寄生率始终维持在10%以下.小菜蛾卵不孵率随寄生率增加而升高,使小菜蛾卵总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96.
温度对几种昆虫吸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昆虫对温度的生理适应问题,我们选择了一些生理指标进行研究,吸氧量的变化是其中指标之一。 一、不同温度下吸氧量的变化 从生理上开始活动的温度(生理学零点)开始,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昆虫的吸氧量随着增加;温度上升至该虫的高温界限时,吸氧量迅速提高并随着急剧下降。这样的昆虫吸氧量与温度关系的一般趋向、和昆虫活动与温度  相似文献   
97.
焦晓林  毕晓宝  高微微 《生态学报》2015,35(9):3006-3013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栽培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现象,前期发现p-香豆酸在以滤纸片为基质的条件下,能够显著抑制西洋参胚根的生长。为了明确p-香豆酸在土壤基质中对种胚的化感活性以及对成株西洋参生长的作用及生理机制,以自然土壤为基质,观察p-香豆酸作用后种胚的生长情况;采用室内水培试验,观察p-香豆酸作用下2年生西洋参种根从出苗至结果期的生长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种胚生长实验在土壤中分别添加0.0024、0.012、0.06、0.3、1.5、7.5 mg/g的p-香豆酸,处理7 d后测定西洋参种胚的胚根长和胚芽长。水培试验中全营养液中分别添加0.012 mg/mL、0.06 mg/mL、0.3 mg/mL p-香豆酸,处理后每隔5 d测定植株叶片展开情况、株高、冠幅等生长指标;于展叶期(10 d)、现蕾期(20 d)、结果期(30 d)测定地上部分及新生须根的生物量,同时测定新生须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力;叶片完全展开后测定植株净光合速率(Pn)、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等光合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土壤中添加0.0024-7.5 mg/g p-香豆酸西洋参胚根长度降低28.52%-100%,胚芽长度降低1.09%-100%,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抑制效应。实验浓度内的p-香豆酸可显著抑制西洋参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推迟展叶期;结果期地上部生物量比对照降低17.17%-54.55%(P < 0.05,Dunnett-t test);同时,叶片的PnETR受到抑制(P < 0.05),但Fv/Fm不变;对须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0.06 mg/mL p-香豆酸处理组在展叶期PAL酶活力提高69.05%,之后PAL活力和生物量均比对照下降,浓度增加至0.3 mg/mL时整个培养期内PAL酶活力和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由此推论,根系环境中的p-香豆酸在自然土壤中对西洋参种胚具有显著抑制其生长的化感作用;对成株西洋参的作用主要为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并通过降低成株西洋参叶片光合能力,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化感作用,0.06 mg/mL p-香豆酸诱导须根PAL酶活力先升高再降低并最终降低生物量的结果也表明p-香豆酸是西洋参根系生长的胁迫因素。结果证实p-香豆酸对西洋参种胚和成株的生长均具有自毒作用,其抑制生长的生理机制在于抑制叶片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98.
王斌  蒋洋杨  焦加国  刘满强  陈欢  胡锋  李辉信 《生态学报》2015,35(14):4816-4823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威廉环毛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土壤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两种不同生活型蚯蚓作用效果的异同。结果表明:蚯蚓活动可显著改变土壤氨基酸含量,爱胜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5.08 g/kg和7.72 mg/kg,环毛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3.86 g/kg和4.44mg/kg。各处理酸解氨基酸均以中性氨基酸所占比例为最大(平均51.9%),酸性氨基酸次之(平均23.3%),而含硫氨基酸(平均14.4%)及碱性氨基酸最少(平均10.4%)。各处理游离氨基酸同样以中性氨基酸为主,平均54.4%,而以碱性氨基酸含量最少,平均仅为7.2%。蚯蚓活动并未改变土壤氨基酸可检出种类,各处理分别检测出16种酸解氨基酸和14种游离氨基酸。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在蚯蚓作用下均有明显改变:加入爱胜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天冬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增幅较高,均在85.7%以上,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增幅较小在40.7%—62.7%间波动;加入环毛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甲硫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和丙氨酸增幅较大,均在71.9%以上,甘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增幅适中,分别为56.8%、55.6%和54.9%;丝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苯丙氨酸增幅最小,均在40%以下;游离氨基酸组分中组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丙氨酸在加入爱胜蚓后增加的幅度较大,增幅在150.0%以上,增幅较为缓和的氨基酸组分有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和苯丙氨酸,介于58.8%—92.1%之间;环毛蚓作用下,天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异亮氨酸增幅最大,分别为184.2%、173.3%、163.0%和116.6%;苏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和甘氨酸增幅较缓,介于52.3%—92.7%之间;谷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和甲硫氨酸增幅较低,均在33.1%之下;而半胱氨酸在蚯蚓作用下显著降低,降幅为11.8%。对比两种生活型蚯蚓作用效果可知,土壤氨基酸总含量及各组分含量在爱胜蚓和环毛蚓作用下的增加或减少趋势相同(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缬氨酸除外),但改变幅度却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爱胜蚓作用效果优于环毛蚓。  相似文献   
99.
研究了牛粪、茶渣、药渣和菌渣等有机物料的不同复配比例的蚯蚓生长状况,筛选出适合蚯蚓生长的最佳物料配比,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适合蚯蚓生长的物料配比处理的养分含量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牛粪与药渣、牛粪与茶渣的不同配比物料中的蚯蚓生长情况均较好,而有菌渣复配的物料的蚯蚓生长情况较差;随着堆肥时间的增加,堆肥的pH逐步趋向中性和弱酸性,堆肥的电导率、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逐渐增加,全钾和速效钾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堆肥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小;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荧光区域指数结果表明,随堆肥时间增加,可溶性有机物(DOM)中的类蛋白峰逐渐减弱,而类腐殖质峰逐渐增强.蚯蚓堆肥改变了有机废弃物的DOM组成,生成了大量类胡敏酸和类富里酸物质, 性质逐渐趋于稳定.因此,有机废弃物蚯蚓堆肥中DOM物质含量变化可作为蚯蚓堆肥成熟度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0.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各领域的重要手段。"细胞生物学"既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也是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该文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选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疫情)为载体,以"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病毒的特征、入侵、增殖"为主线,从"教学内容的甄选"和"实施策略"两个方面着手,开展聚焦新冠疫情下"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入探讨。该研究旨在引导学生在研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科学素养、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为侧重新冠疫情的课程思政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