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71.
宇花91是青岛农业大学选育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以普通油酸含量品种鲁花11号为母本,F435型高油酸花生品种开农171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利用PCR产物测序法筛选获得F_1代真杂种,对F_2代单株提取叶片基因组DNA,利用PCR产物测序法筛选基因型纯合的单株个体。对当代收获的单株籽粒利用近红外法多粒模型测定油酸、亚油酸含量,筛选油酸含量在80%以上且油酸亚油酸比值在10.0以上的单株种植成株行,随后利用系谱法进行选择育种。宇花91荚果为普通型小果,网纹较细、较明显,百果重148.06 g,百仁重63.31 g,果皮薄,出米率75.15%。籽仁长椭圆形,种皮粉红色、无裂纹,内种皮白色。籽仁蛋白质含量26.57%,脂肪含量52.72%,油酸含量80.40%,亚油酸含量2.50%,棕榈酸含量5.57%,油酸亚油酸比值32.16。苗期生长旺盛,封垄早,结果集中,中抗叶斑病和青枯病。2017年参加山东省夏播多点试验,平均荚果产量215.79 kg/667 m~2,比对照花育20号增产15.27%;平均籽仁产量157.33kg/667m~2,比对照花育20号增产21.64%。2018年通过国家花生品种登记,登记号:GPD花生(2018) 370210,适于在山东花生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2.
为了探寻蔷薇属植物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证据,该研究采用双色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原产中国7个组的17种蔷薇属植物的45S和5S rDNA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表明:(1)多数蔷薇属植物1组染色体对应1个45S rDNA位点和1个或2个5S rDNA位点,偶尔出现1~2个rDNA位点的丢失,但复伞房蔷薇(Rosa brunonii)的1组染色体对应了2个45S rDNA位点。(2)二倍体的蔷薇属植物至少有1对5S rDNA位点与45S rDNA位点共定位,而四倍体材料的5S rDNA位点与45S rDNA位点没有共定位,但所有四倍体材料均至少有1种rDNA信号纯合,表明它们应为二倍体直接加倍产生的同源四倍体。(3)绝大多数材料45S rDNA位于染色体短臂、5S rDNA位于染色体长臂,但缫丝花(R. roxburghii f. roxburghii)有1个5S rDNA信号位于染色体的短臂上,表明它与蔷薇属其他种的亲缘关系较远。(4)阿克苏地区和伊犁地区的疏花蔷薇的核型不同,且45S和5S rDNA的数量和位置不同,分子细胞遗传学证据也支持阿克苏地区的疏花蔷薇应为疏花蔷薇的新变种。(5)该研究中共有8个二倍体和6个四倍体蔷薇属植物的双色FISH为首次报道。研究认为,无论二倍体还是四倍体蔷薇属植物中出现的异形同源染色体、rDNA信号位置在同源染色体上的差异以及rDNA信号的增加和丢失,可能都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重组有关,在分子细胞遗传学水平上证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重组在蔷薇属植物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3.
红菇属乳菇状亚组Russula subsect. Lactarioideae是一个形态特征较明显的类群,亚属内部分种类被认为是复合种。在对我国红菇属乳菇状亚组进行的分类学研究中,发现了3个新种:丝黄红菇Russula byssina、奶油色红菇R. cremicolor和白果红菇R. leucocarpa,均产自我国贵州省,生于针叶林下。基于形态详细观察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对新种和近缘种间差异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提供了新种与乳菇状亚组和淡孢亚组R. subsect. Pallidosporinae中近缘种的物种检索表。分子系统学结果显示奶油色红菇与Delica-Brevipes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白果红菇和丝黄红菇隶属于两个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174.
李银平  秦俭  王晶  江利  王涛 《生物磁学》2011,(12):2273-2275
目的:研究乳酸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老年脓毒症患者96例,按照入院时血乳酸值分成升高者60例,乳酸正常者36例,比较两组的病死率、休克、机械通气和MODS发生率、APACHE Ⅱ评分的区别;根据APACHE Ⅱ评分(〈15、15~24、≥25)分为3组,比较每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区别。结果:乳酸升高组老年脓毒症患者的机械通气、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APACHE Ⅱ评分明显大于乳酸正常组(P〈0.05),病死率明显上升(28.3%vs 2.7%),(P=0.005);随着APACHE Ⅱ评分增高,患者病情逐渐加重,休克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患者乳酸水平也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乳酸和APACHE Ⅱ评分都可以评估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和预后,两者升高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5.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并对此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采用统计比较的方法,依据诊断标准,选取200例脑卒中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普通组,从康复依从性、生活能力、心理状态、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进行分析。结果:对两组卒中患者进行康复依从性、生活能力、心理状态、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与普通组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6.
目的:比较尼卡地平和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83例高血压急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尼卡地平组42例和乌拉地尔组41例:尼卡地平组先给予1mgiv,然后以10-40μg/min持续静点,然后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乌拉地尔组先给予12.5mgiv,然后以50-200μg/min持续静点,然后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记录用药前后心率、血压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尼卡地平和乌拉地尔在治疗高血压急症降血压方面,两者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尼卡地平组心率明显上升(P<0.05),乌拉地尔组心率明显下降(P<0.05)。此外,尼卡地平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乌拉地尔组(P<0.05)。结论:尼卡地平和乌拉地尔对高血压急症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尼卡地平更加安全,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77.
目的:观察维吾尔药(维药)神香草对哮喘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若干组分的影响。方法: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神香草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采用致敏和雾化的方法制备哮喘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皮质酮(CORT)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表达水平。结果:哮喘反复发作时,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紊乱,哮喘大鼠下丘脑CRH mRNA表达和血浆ACTH无明显变化,实验各组血清CORT水平升高(P<0.05),神香草高剂量组血清CORT含量高于低剂量组(P<0.05)。细胞因子IFN-γ无明显变化,IL-6、IL-4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哮喘反复发作的大鼠存在NEI网络的紊乱;神香草可以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功能,改善细胞因子的平衡。这些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8.
目的:建立可靠的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分次腹腔注射CO染毒制备模型,动态监测尾血碳氧血红蛋白(HbCO)浓度;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1-5w逃避潜伏期;尼氏染色及TUNEL原位末端凋亡染色检测大脑皮质及海马细胞损伤及凋亡。结果:染毒后,大鼠出现典型的CO重度中毒症状,体内血液HbCO浓度迅速升高,使用分次腹腔注射法,大鼠可维持长时间(>12h)高HbCO状态(HbCO>48%);中毒组大鼠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较对照组下降,病理学检查显示大鼠出现脑细胞损伤、凋亡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较为符合迟发性脑病临床特征的动物模型,具有简单、可靠、重复性好的特点,为深入研究急性CO中毒致迟发性脑损伤的机制提供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79.
180.
目的本实验以大型实验动物屏障设施为研究对象,分析屏障设施的环境微生物及尘埃粒子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测定屏障设施各功能区域不同时间及不同工作状态下空气落下菌和直径≥0.3μm尘埃粒子的数量变化。结果屏障系统落下菌与尘埃粒子变化规律如下:屏障系统内空气落下菌与尘埃粒子在饲养工作后显著升高,喷雾消毒后明显降低;大、小鼠饲育室空气落下菌与尘埃数在凌晨时明显升高,而兔饲育室在凌晨时间段则较低;清洁走廊和污染走廊在工作状态时细菌含量明显上升,非工作状态时细菌含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结论实验动物屏障系统的环境微生物与尘埃粒子的动态数量变化与动物品种、空气消毒、人员进出及动物室内的饲养操作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