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9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661.
通过阳离子交换和反相HPLC柱层析从海南捕鸟蛛(Ornithoconus hainana)粗毒中分离到一种新型的神经毒素,海南捕鸟蛛毒素-Ⅵ(HNTX-Ⅵ), 由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 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了HNTX-Ⅵ对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影响.先前从海南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到的几种毒素,具有抑制哺乳动物钠通道激活的特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HNTX-Ⅵ能以类似于δ-atractoxins作用方式延缓蜚蠊背侧不成对中间(dorsal unpaired median,DUM)神经细胞的钠通道的失活,且导致钠通道稳态失活变得不完全,在预钳制电压大于-55 mV时形成不完全失活结构. HNTX-Ⅵ的这种新的功能不仅为探索钠通道的门控机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也为开发新的安全的杀虫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62.
抑癌基因DAPK在肿瘤的发生、转移、复发、预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对人类生命危害极大,关于肿瘤的形成、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已认识到,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的过程,是促细胞生长和抑制细胞生长两大类调节基因失衡的结果.对于这两大类调节基因失衡的原因及导致肿瘤的发生还不明确.另外,关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研究还不清楚.DAPK基因从发现后,科学家们就认识到其与肿瘤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关系.本文就DAPK与肿瘤的关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63.
HPLCMS/MS法检测中华鳖中磺胺类药物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同时测定中华鳖中21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方法。均质样品先后用乙腈、二氯甲烷提取,合并提取液,取部分提取液经氮吹浓缩。残渣用1mL流动相溶解,饱和正己烷脱脂净化。采用ZORBAX Ec lipse XDB-C8色谱柱,以含0.2%乙酸的水溶液和甲醇(7∶3)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电喷雾-多反应监测离子模式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的定量限为4μg/kg;以标准加入法计算回收率,在4—40μg/kg添加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75.2%—104%;相对标准偏差为0.16%—9.98%。  相似文献   
664.
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嘴鸥大规模进入昆明城区觅食形成人鸟互动的重要生态现象,其在城区的停留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基于常年统计和定点连续观察,本文探讨了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① 1987~2006年,红嘴鸥到达和离开滇池的日期分别是10月3日~11月3日和翌年的3月18日~4月18日;停留177±9 d,在滇池停留32±11 d 后才进入城区,而不进城34±21 d 后才离开滇池;② 2007年2月12日~3月4日,红嘴鸥每日7: 25~9: 50进城觅食,10: 30~16: 30返回滇池夜宿,在城区停留 4.7±1.5 h/d(2.5~8.5 h/d);③人工投喂食物是吸引红嘴鸥进城并长时间停留的决定性因素;而突发声响,特别是水面划船等人为干扰,促使红嘴鸥过早返回滇池.作者认为,为了促使红嘴鸥进入城区并长时间停留,需要限制游船等人为干扰和深入了解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分布地及其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665.
在分析鸭瘟病毒gB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设计一对引物克隆gB蛋白N端抗原性较好的抗原域编码基因.将克隆的基因定向插入pET-32a的EcoR Ⅰ和HindⅢ之间,构建了gB蛋白主要抗原域原核表达载体pET-gB1.将pET-gB1质粒转化BL(21)宿主菌后,对培养和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实现了DPV gB蛋白主要抗原域的高效表达.免疫印迹试验表明获得的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应用His·Bind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DPV gB蛋白,以纯化的重组gB1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鸭瘟病毒抗体的igB1-ELISA.结果表明,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为6.5μg/mL,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80,阳性标准初步定为:待检血清OD490>0.4,且待检血清OD490/阴性血清OD490>2.应用igB1-ELISA对鸭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igB1-ELISA与全病毒包被的iDPV-ELISA符合率达到95.6%.  相似文献   
666.
胡楠  董战旗  陈婷婷  潘敏慧 《昆虫学报》2015,58(11):1222-1228
【目的】家蚕Bombyx mori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核衣壳蛋白VP39为病毒装配所必需。本研究旨在初探VP39在病毒侵染家蚕细胞过程中的功能及特征,以期为家蚕抗病毒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原核表达得到多克隆抗体,以Western blot验证VP39表达时相;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以免疫荧光手段观测VP39表达定位及影响病毒增殖现象。【结果】制备了VP39多克隆抗体。VP39在病毒感染后大量定位于家蚕细胞核,部分定位于胞质,而过表达的VP39定位于家蚕细胞胞质;过表达VP39后抑制BmNPV感染家蚕细胞。【结论】在BmN-SWU1细胞中过表达VP39会影响BmNPV的扩散,导致BmNPV感染细胞数目大量减少。该结果为VP39调控宿主与病毒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67.
分选连接蛋白(sorting nexins,SNXs)是一类包含PX(phox homology)结构域的高度保守真核生物蛋白,其功能主要是参与负载蛋白的内吞、分选和降解过程,以维持细胞信号的稳态和平衡。SNXs参与调控与肿瘤等疾病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如SNX3介导分泌型糖蛋白Wnt受体Wntless的胞内循环|SNX1、SNX5等众多SNXs介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和转化因子β受体(TGF β)等的内吞、分选和降解等过程。其中,对EGFR降解的调控研究最多,尤其是在肿瘤方面的进展令人鼓舞,可也较为复杂,仍有许多未解之谜。随着SNXs的深入研究,将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产生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68.
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 分析了广西那坡县广西青梅种群的数量动态过程; 利用生存分析理论, 编制静态生命表, 绘制生存曲线并分析生存函数变化。结果表明: 广西青梅种群缺少大径级个体, 幼苗占较大比例, 主要集中在胸径为 0-1 cm, 占整个群落个体数的 88.3%; 其生长至胸径 4 cm 以上时, 植株死亡率较低, 并能保持稳定, 种群存活曲线趋于 Deevey-Ⅲ型。广西青梅生长更新良好, 更新方式为种子繁殖, 幼龄数量储备充足, 结合量化分析为增长型种群。结果表明种群在发展前期出现较大的波动, 选择合适的恢复和保存方法为广西青梅更新层个体发育创造适宜的生境是保护该物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69.
几种微生物杀虫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过去几年中,已经鉴定并克隆出一些新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和其他类型的微生物杀虫蛋白基因。其中来自嗜虫沙雷氏菌,双酶梭状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嗜线虫致病杆菌,发光杆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新型杀虫蛋白基因在抗虫遗传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70.
甜椒胞质雄性不育雄配子发育的解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石蜡切片和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方法观察了甜椒(Capsicum annuum L.)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A和保持系8B雄配子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都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绒毡层细胞无明显差异,形成了正常的四分孢子。在四分体单核居中期后,不育系的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并伸进药室,挤压花粉粒,同时绒毡层细胞提前降解,不育系单核晚期花粉粒开始崩出内含物。致使不育系的雄配子在双核花粉粒形成之前就完全裂解,不能发育成正常的花粉粒。此外,超薄切片还观察到不育系花粉粒在单核早期绒毡层细胞线粒体空泡化,这种变化表明雄性不育的遗传缺陷包括在花药发育早期发生的线粒体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