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为揭示北疆地区豆科植物种子对绵羊消化道作用的响应, 采集了北疆地区天然草地中常见的15种豆科植物种子。首先测定种子的长、宽、厚和质量, 并计算种子的形状指数。其次, 用种子饲喂绵羊, 收粪试验在种子摄食后的第6、12、24、36、48和72 h进行, 测定种子经绵羊消化道作用后的回收率、种子在绵羊消化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以及消化道作用前后种子的萌发行为, 并研究了种子大小及形状指数对平均滞留时间和种子回收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15种植物种子质量在1.50-37.68 mg之间, 形状指数在0.001-0.12之间, 均为中等或较大类型的球(圆)形种子; 种子被绵羊采食后的排放动态符合高斯模型: Y = 0.02 + 0.74e -0.5(( X - 29.61)/9.41)2, 种子排放高峰期集中在采食后的24-36 h时间段内; 种子回收率最大的是洋甘草(Glycyrrhiza glabra)(39.25%), 最小的是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4.28%); 平均滞留时间最长的是草木犀(37.19 h), 最短的是新疆棘豆(Oxytropis sinkiangensis)(22.33 h); 种子回收率与种子大小和形状指数之间分别具有符合形如Y = 6.45 + 2.05X - 0.04X 2Y = 2.59 + 36.97e -24.47 X的函数关系模型; 平均滞留时间与种子大小和形状指数之间分别具有符合形如Y = 12.48 + 37.44e -0.07 XY = 3.93 + 2055.33X - 21757.99X 2的函数关系模型, 此结果表明, 较大、较小和形状不规则的豆科种子较易被绵羊消化和排泄。经绵羊消化道作用后, 多叶锦鸡儿(Caragana pleiophylla)种子的萌发率由消化前的96.22%显著降低至35.17%, 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和狐尾黄耆(Astragalus alopecurus)种子萌发率和消化前相比差异不显著, 其余12种种子的萌发率均显著提高(p < 0.05)。  相似文献   
122.
基于PSR模型的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浩田  周林飞  成遣 《生态学报》2017,37(24):8264-8274
凌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辽河流域主要的湿地保护区域。选取1995年、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4年TM影像作为研究的数据源,在3S技术平台支撑下构建了凌河口湿地空间信息数据库,获取了5个时期的景观格局指数。运用PSR数学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10个评价指数,构建了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指数,应用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growth model)对各个单项指标进行单因子评价,最后用计算CEI的综合评价法对5个时期湿地的生态健康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5年、2000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0.642、0.617,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状态为比较健康;2005年、2009年和2014年生态健康指数为0.524、0.436和0.405,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应及时采取措施对该研究区进行生态系统保护。最后通过选取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模型,构建凌河口湿地生态健康预测模型GM(1,1),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发现灰色绝对关联度、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的精度检验等级均为一级,预测模型精度较为理想,因此采用GM(1,1)模型对凌河口湿地进行生态系统健康预测研究。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0年的湿地生态健康值分别为:0.357、0.321、0.291、0.267,研究区处于一般病态,并有向病态发展的趋势,生态健康面临愈来愈严重的威胁,对湿地进行保护和管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3.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红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生物质炭改良土壤近年来受到关注,但仍缺乏对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认识.基于野外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生物质炭(0、10、20、30、40 t·hm-2)与氮肥(60、90、120 kg N·hm-2)配施对干旱期和湿润期红壤理化性质和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生物质炭在干旱期和湿润期均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和pH.随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增加后降低,而土壤pH保持增加的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碳氮比及基础呼吸均受到生物质炭和氮肥的显著影响,且低量生物质炭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碳氮比及基础呼吸有刺激作用,而高量生物质炭则对其有抑制作用.如生物质炭施用量低于30 t·hm-2时,在干旱期和湿润期均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此外,生物质炭的效果也依赖于不同采样时期.如在施用量高于30 t·hm-2时,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干旱期显著高于对照,在湿润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微生物生物量氮则呈相反趋势.可溶性有机物和矿质氮在干旱期受到生物质炭和氮肥的显著影响,但是在湿润期仅受到氮肥的影响.生物质炭、氮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在干旱期和湿润期均显著影响线虫数量及营养类群的结构.高量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线虫的数量.值得注意的是,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干旱期食真菌线虫的比例,尤其在干旱期趋势明显,暗示在生物质炭作用下土壤食物网结构趋向于以真菌主导的能流通道.总之,生物质炭对红壤的效果呈现出复杂的影响趋势,不仅依赖于生物质炭的施用量及与氮肥的交互作用,而且与红壤的采样时期有关,表明今后生物质炭的研究应结合多种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24.
一种利用STO饲养层细胞制备拟胚体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种利用STO饲养层细胞制备拟胚体的新方法。该方法选用生长至80%饱和密度的STO细胞,经丝裂霉素C(10 mg/ml)处理4 h后以8×104 cm-2的密度接种培养12 h,制备饲养层,再将ES-D3细胞以1×104 cm-2的密度接种其上,首先用含mLIF的DMEM培养液培养24 h,再更换拟胚体诱导培养液,5~9天后获得了各成熟阶段的拟胚体。形态结构和分化潜能等研究表明,该方法制备的拟胚体结构典型,具有产生3个胚层谱系来源的功能细胞的潜能。与传统拟胚体制作方法如悬滴培养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拟胚体形成率高,重复性好等优点,是开展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和干细胞分化研究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25.
奶山羊转基因供核细胞的再饥饿对核移植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转基因奶山羊体细胞核移植胚胎早期发育率,将经转染外源基因的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经饥饿培养(含0.5%FCS的DMEM)5天后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细胞-80℃或液氮冻存,试验前复苏后直接用作供核细胞(试验组Ⅰ),或复苏后恢复培养(含10%FCS的DMEM)2-5天后再饥饿5天用作供核细胞(试验组Ⅱ);第二部分细胞作传代培养(含10%FCS的DMEM)2天后再饥饿5天用作供核细胞(试验组Ⅲ)。将上述不同处理的供核细胞进行细胞周期与存活率的检测,并将该供核细胞移入去除遗传物质的山羊MⅡ期卵母细胞的卵周隙内,经电融合、化学激活后,将核移植(NT)胚胎经0.8%琼脂糖包理后移入临时寄母输卵管内,培养6天后回收并观察NT胚胎的早期发育。结果,试验组Ⅱ所用供核细胞中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及其存活率分别为95.68%、99.9%,均显著地高于试验组Ⅰ(88、66%、80%);试验组Ⅱ的桑椹及囊胚期NT胚胎的发育率(66.09%)显著地高于试验组Ⅰ(22.00%)与试验组Ⅲ(50.5l%)。将以上发育的NT胚胎分别移入同步发情的受体后,35天作B超妊娠诊断,试验组Ⅱ的受体妊娠率为45.83%,显著地高于试验组Ⅰ(20.00%)与试验组Ⅲ(29.58%)。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饥饿后的供核细胞经冷冻,复苏后恢复培养2-5天,再经饥饿处理,能显著地提高G0/G1期细胞的比例及细胞存活率;应用该细胞所组建的NT胚不仅具有较高的桑椹与囊胚期发育率,而且具有较高的受体妊娠率。  相似文献   
126.
佛坪自然保护区6种有蹄动物的活动痕迹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监测在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上占有关键地位.然而,我国对大型哺乳动物的长期监测基本尚未纳入常规.佛坪自然保护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展开了长期监测.以该保护区2000~2006年监测数据为基础,探讨了该地有蹄类动物(除扭角羚外)的资源动态及在生境因子利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有蹄类动物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并不均衡,以三官庙区域的痕迹密度最高而以龙潭区域为最低.监测期间有蹄类动物资源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物种两两之间在海拔、坡度等生境因子的利用上大多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微生境利用模式.最后就监测对象的确定以及监测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探讨,该保护区所采用的监测方法较为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27.
MGF(Mechano-growth factor)是一种IGF-1变体形式, 研究发现该因子具有应力敏感性, 并且具有促进肌肉肥大、再生以及神经损伤修复的功能。通过RT-PCR从拉伸刺激的人成骨细胞中克隆MGF cDNA序列, 并去除5'端9 bp的序列, 使N端缺少对肠激酶(Enterokinase, EK)具有抑制作用的脯氨酸, 将截短型MGF (des(1-3) MGF) cDNA序列克隆入pET32a(+)质粒,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重组质粒转化E. coli BL21(DE3), 在30oC培养下以可溶形式表达融合蛋白Trx/ des(1-3)MGF, 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Ni2+金属亲和层析, 获得纯度95%以上的融合蛋白。再对融合蛋白EK酶切, rpHPLC分离获得纯度达98%的des(1-3)MGF, SDS-PAGE电泳及质谱分析蛋白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生物活性实验显示, 所制备的des(1-3)MGF比des(1-3)IGF-1更显著的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值和迁移。  相似文献   
128.
核桃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从核桃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萘醌类、黄酮类及二芳基庚烷类等,以及抗肿瘤、抗菌、清除氧自由基等生物活性方面进行了评述。旨在为进一步合理利用该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9.
热稳定抗原是空肠弯曲菌常用的分型基础。此菌某些血清型的核心寡糖外棱结构与人周围神经神经节苷脂的结构相似。通过交叉免疫导致周围神经损伤可能是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原因。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热稳定抗原的分子结构有两类:含高相对分子质量O多糖的脂多糖和缺乏高相对分子质量O多糖的低聚脂糖,但最新的研究发现:空肠弯曲菌存在荚膜结构,并认为英膜多糖可能为热稳定抗原的抗原决定子。  相似文献   
130.
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反应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植物大规模组织培养的特点、反应器类型和反应器中微环境等方面介绍了生物反应器技术在药用植物微繁殖和天然产物细胞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