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目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间全球季节性H3N2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的演变和分子特征,为流感病毒的防制提供分子信息依据.[方法]搜集期间季节性H3N2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的完整核苷酸序列,分别绘制两基因编码序列的进化树;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统计不同毒株间氨基酸位点差异并分析重要功能位点的变化.[结果]在136条完整的片段4和131条片段6中,2条HA和l条NA序列源自猪群流感病毒,剩余的序列根据进化特征可被分为两群.相比疫苗毒株,发生在HA和NA蛋白抗原位点的平均差异数分别为5.33和2.01个,3个毒株分别在HA宿主受体结合位点和二硫键及NA耐药位点出现突变,多数毒株的糖基化位点增多.江苏毒株和广东毒株分别属于群l和群2,且两省毒株间在HA蛋白抗原位点的差异数从7到13个不等.[结论]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间的全球季节性H3N2病毒主要呈现两种基因进化特征.因抗原性差异对疫苗开发具有指导作用,而多数毒株的抗原性检测信息仍然未知,但从抗原位点和糖基化位点的变异情况来看,多数毒株的抗原性可能已经变化,为判断是否形成新的流行株,应开展进一步的抗原性检测;并且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耐药位点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抗病毒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2.
了解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其尺度效应,可获取土壤水分真实变异,并可为客观揭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制定合理采样方案提供参考.用“再采样”方法对黑河中游张掖绿洲区林地和农地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尺度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林地和农地表层土壤水分变异程度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变异系数随采样尺度的增大而更接近真实变异值.在干旱和湿润条件下,当采样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林地和农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Moran I指数、块金值、基台值及林地变程均不断变大,而农地在干旱条件下的变程无固定变化规律.当采样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块金值、变程不断增大,但变异系数、Moran I指数、基台值均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83.
通过了采样调查,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放牧草地群落的组成成分,现存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与放牧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距离定居点越远放牧强度越弱,出现了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为优势种的群落。距离定居点越近放牧强度越强,出现了以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寸苔草(Carex korshinskyi)为优势种的群溶。单位样方内(1m^2)地上部的现存生物量在强放牧压下的127.3g和较弱放牧压下的303g之间变化。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则独立于放牧强度差异,在3.13至3.64之间波动。为了判断放牧草地的牧草的生长状态,采用了生长状态质量指数(Stand quality index:SQI)来评价了实验样地群落的生长状态。在定居点的内部,SQI为278,而在离定居点4公里远的样地,指数则变为667。禁牧13年的原退化样地的SQI值从420上升至624。  相似文献   
84.
侯兰新  蒋卫 《动物学杂志》2003,38(2):107-109
对新疆的鶺鴒属(Motacilla)亚种进行了整理研究,认为过去文献对黄鶺鴒(M.flava)和灰鶺鴒(M.cinerea)的亚种鉴定有值得商榷之处,由此提出了不同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85.
1 植物名称 兰属植物昌宁兰[Cymbidium changningense(X.M.Xu)Z.J.Liu et S.C.Chen],又名白赤舌、白玉蝉兰。  相似文献   
86.
对档案图书保藏过程中引起霉变的微生物种类、引起霉变的主要环境因素和防霉剂的筛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曲霉属微生物是档案图书霉变的主要霉腐菌,发生霉变的环境温度条件和能够引发霉变的孢子浓度范围较宽,环境相对湿度对霉变起关键作用。安全防霉条件为:控制环境相对湿度低于65%,温度10℃~25℃;低毒防霉剂对硝基苯甲醛和仲丁胺可以应用于档案图书的防霉过程。  相似文献   
87.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是限制水稻生长发育、基因表达和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1].  相似文献   
88.
实验确定了Lactobacillusdelbrueckiisubsp lactisBME5-18M接种的最佳种龄为24h。以氨水取代传统的中和剂碳酸钙中和发酵生成的乳酸、调控发酵液的pH ,考察了不同pH值对菌体生长和产酸的影响 ,确定了菌种生长和产酸的较适pH值为 6.5。考察了底物流加速度对菌种生长和产酸的影响 ,对间歇和流加发酵时菌体的生长量和产酸量进行了动力学关联。在较适pH值 6.5和较佳流加速度 25mL/h条件下 ,乳酸的产量可达到 136.8g/L ,产率为1.  相似文献   
89.
羊草种群克隆分株之间光合产物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草 (L eymuschinensis)是具有克隆生长习性的多年生根茎植物。其分株系统能存活 7a,其根茎甚至可在地上部分死亡后继续存活。羊草分株可分为 7个年龄 (AC) ,有 :AC0、AC1、AC2、AC3、AC4、AC5和 AC6 ;4个世代 ,即祖代开花分株世代 (G(1) )或祖代营养分株世代 (G1)、母代开花分株世代 (G(2 ) )或母代营养分株世代 (G2 )、当代开花分株世代 (G(3) )或当代营养分株世代 (G3)和子代营养分株世代 (G4 )。揭示了羊草克隆分株之间存在 3种光合产物的转移格局 ,它们是向项性转移、向基性转移和水平性转移。还观察到 ,不同类型分株可调节不同类型分株之间的光合产物转移量。对于向项性转移 ,光合产物主要输出到营养分株 (VR) ,以低转移速率输出到开花分株 (FR)。对于向基性转移 ,光合产物主要输出到 FR,而以低转移速率输出到 VR。对于水平性转移 ,该种转移出现在同一世代的姊妹分株 (SR)之间 ,在从 FR到 VR的转移或在从 VR到 FR的转移 ,转移速率较高 ,但在同种类型分株 (即从 FR到 FR或从 VR到 VR)之间的转移速率较低。幼嫩的 VR比同一世代的 FR能保留更多的光合产物  相似文献   
90.
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开发利用野生花卉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乌头商品化开发研究了基质、激素以及插穗长度对乌头扦插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炭、沙、土3种扦插基质中,以草炭效果最好,插穗长度以20 cm为佳,生根率可达78.8%,激素以600 mg/L NAA处理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