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花色是植物吸引昆虫传播花粉的主要因素,对于植物在自然界的生存必不可少,也是观赏植物最重要的性状之一。在蓬勃发展的花卉产业中,色彩各异花卉的培育,可以弥补自然花色的匮乏,但是令人垂涎的蓝色花比较难培育。花色的多样性主要是由花青素及其衍生物的种类和含量等因素决定的,飞燕草色素的合成是形成蓝色花的关键因素,许多植物体内缺少合成飞燕草色素的结构基因。近年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色花的研究也时有报道。文中以常见的观赏植物为例,基于花青素代谢调控,从影响飞燕草色素合成的关键因素和不同分子改良途径培育蓝色花等几个方面对植物花朵呈色的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展示不同分子育种策略可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为其他植物或经济作物的色泽改良如彩色棉蓝色纤维的培育等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2.
AtJ2是拟南芥中的一种分子伴侣,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我们构建了该基因的定位表达载体,拟对该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定位进行研究。将该基因构建到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质粒表达载体pB inGFP中,并将此重组质粒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拟南芥中,得到了转基因植株,为后续该基因的定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医院内肠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预防新生儿医院内肠道感染的有效性。方法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住院治疗的新生儿826例,以住院期间发生医院内肠道感染的患儿设为观察组,同期住院未发生医院内肠道感染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情况与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病率等,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410例住院新生儿使用培菲康预防治疗,住院期间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病率为7.56%(31/410);416例未使用培菲康治疗,住院期间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病率为17.31%(72/416例)。单因素卡方分析提示:住院病程、病情的严重程度、年龄、入院的侵入性操作、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置暖箱与否、抗生素更换与否、分娩地点与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生相关联。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危险因素,即住院天数(χ^2=9,418,P=0.001)、侵入性操作(χ^2=9.807。P=0.000)、糖皮质激素的应用(χ^2=27.96,P=0.000)、抗生素的更换与否(χ^2=95.121,P=0.000);1个保护因素:即微生态制剂的应用(χ^2=17.972,P=0.000)。结论住院新生儿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生与住院病程的长短、住院期间的侵人性操作、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为保护因素。提示:尽可能缩短病程。严格掌握抗生素及激素的适应证。避免滥用抗生素及激素,减少侵入性操作并预防性的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可以降低医院内肠道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4.
从一株链霉菌的发酵液中提取黑色素,并进行纯化后,通过红外吸收IR光谱和ESI-MS质谱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其主要由11个成分组成,并根据高分辨质谱数据,结合文献得到它们的分子式,推测出其可能的结构式.同时分析了分离纯化方法对黑色素结构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15.
用不同浓度的甘油包埋绿豆(Phczeolus rodiatus L.)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甘油SOD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甘油包埋绿豆SOD的稳定性受甘油浓度影响明显,12.5%~25%为最适甘油浓度.在10℃、pH 6.8、搅拌速度1000 r min-1.条件下包埋的甘油SOD在55℃的平均半衰期为25.1 d,为非包埋SOD的5.1倍.甘油浓度为25%,温度分别为5℃、10℃、25℃、45℃条件下,pH 3.8中包埋的绿豆SOD耐酸性较好,pH 8.9下包埋的绿豆SOD的抗碱能力较强.在包埋过程中添加一定浓度的Zn2 、Cu2 、Fe2 有利于其热稳定性的提高.甘油包埋SOD对一些常见的化妆品添加剂也有一定的抗性.由此可见,甘油包埋技术可望作为一项有应用前景的SOD活性保持新技术,有利于极端温度和极端pH条件下的SOD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6.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视为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与具有不确定性的评价因子及其含量变化相结合的分析过程,各评价指标含量具有中介过渡性,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理论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简称“VFEM”),并以莱州湾海水水质为研究对象,应用提出的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该区域海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通过可变模型参数变化(a,p),以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相结合,将最后稳定结果作为海洋水质环境的最后评价结果,从而确定水质评价等级,评价结果更为可信,同时该模型通过级别特征值精确区分各水质采样点的水质优劣,对各水质采样点的水质级别有更准确的定位,为海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合理而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7.
首次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以96微孔板法,对内蒙古产2种柽柳属植物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比较,发现6种提取物均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远远强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103.01μg·mL-1)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同一植物不同溶剂提取物相比较,两者石油醚提取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不及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不同植物同一溶剂的提取物抑制活性也不同,6种提取物中,多枝柽柳的正丁醇和柽柳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活性最高(IC50=13.36和17.35μg·mL-1)。所有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均很好,且多枝柽柳抑制活性整体上较柽柳好,具有良好的潜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8.
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是一类中小型涉禽,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东部、西南和沿海地区,是江西吉安地区常见留鸟。为了解当地彩鹬的繁殖生态,我们于2011~2012年对其繁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彩鹬3月中旬开始营巢,巢为典型的水面浮巢,平均巢外径为161.62 mm,巢内径为108.61 mm,巢深为39.14 mm;3月下旬至4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3.46(2~4),平均卵重为11.76 g,卵大小为36.35 mm×25.41 mm。彩鹬雄鸟承担大部分营巢和孵卵工作,孵卵期18~19 d。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不久便能在水中活动,随亲鸟离开巢区。  相似文献   
119.
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对鳞杯伞子实体中的α-半乳糖苷酶进行纯化,得到了一种分子量为50 kDa的α-半乳糖苷酶,命名为CSG。纯化后的CSG纯化倍数为891.46倍,比活力为54.78 U/mg,得率为0.71%。通过BLAST比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获得其肽段,发现其为GH27家族的α-半乳糖苷酶。CSG的最适pH为3.0,最适温度为50 ℃。在酸性范围pH 2.2-7.0和温度范围4-30 ℃有较好的稳定性。Mn2+、Cd2+、Cu2+对CSG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乳糖和蜜二糖对CSG的抑制类型为混合型抑制。化学修饰剂N-溴代琥珀酰亚胺显著降低CSG的活力,碳二亚胺对CSG具有显著的激活作用。该酶具有良好的蛋白酶抗性,且对棉子糖家族寡糖(RFOs)、瓜尔豆胶和赤槐豆胶均表现出良好的水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0.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昆虫基因组学的研究与日俱增,提高了人们对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对重要农业害虫的适应性和致害机理的研究,为安全、有效、可持续地开展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近两年来,全球发布的昆虫基因组数量每年可达30个。在遗传学、生态学和进化论等生命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基因组学的研究为揭示害虫遗传变异的内在机制、生态适应性策略和种群变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同时催生了一系列害虫治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基因组时代的害虫治理研究,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文就昆虫基因组的研究,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模式及其互作机理,昆虫免疫和抗药性分子机制,以及害虫防治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了解基因组时代害虫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前景提供参考,对进一步改进害虫生态控制的策略和措施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