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血清蛋白与4,5-二溴荧光素相互作用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0 .10mol/mL的醋酸溶液中 ,4,5 二溴荧光素能与血清蛋白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 482nm ,与试剂比较 ,红移了 12nm。据此建立了测定血清蛋白的方法 ,用于BSA和HSA的测定 ,分别在 2~ 14mg·L-1有线性关系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 3.12× 10 5L·mol-1·cm-1和 3.2 7× 10 5L·mol-1·cm-1。应用该法测定了人血清样品总蛋白含量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2.
盐胁迫对大豆根系木质部压力和Na+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栽培大豆的水培幼苗为材料,用木质部压力探针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盐胁迫条件下其根木质部压力和伤流液中Na~+含量的变化,以分析大豆抗盐吸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在25~150 mmol/L NaC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大豆根木质部负压力的绝对值逐渐增大,但相对负压力和根的径向反射系数则逐渐减小;木质部伤流液中Na~+含量逐渐增加,但Na~+的相对含量则逐渐降低.同时,虽然根系吸水所需的木质部负压力(压力势)及根木质部伤流液的渗透势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都有所下降,但两者共同作用使木质部水势下降的幅度远远小于根外溶液水势(渗透势)下降的幅度,即随着根外溶液盐浓度的升高,根木质部溶液的总水势逐渐高出根外溶液的水势.上述结果说明,在盐胁迫下大豆可以利用相对小的木质部负压力逆水势梯度吸水,且通过避免对Na~+的过量吸收来适应盐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93.
植物组织培养因子与培养基中pH值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时,灭菌前后培养基中pH值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pH的变化值(△pH)为-0.2~-0.5,下降幅度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而异;培养基中pH值随材料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递减,降幅可达1.5,下降幅度与转接材料种类和多少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94.
洞穴是由于岩石受到溶蚀或火山岩浆冷却形成的地下空间和通道。洞穴遍布世界各地,蕴藏着大量的微生物资源。洞穴内黑暗潮湿,温度相对稳定,营养比较贫瘠,是一种极端的生态系统,存在着高度特异性的洞穴微生物。对洞穴微生物组的研究,有助于认知洞穴微生物群体结构、组成及其地理学分布,加深对洞穴生态系统的理解,并为保护和开发洞穴资源提供指导。本文主要介绍了洞穴微生物组的研究方法,总结分析了洞穴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并着重阐述了含特殊化合物成分的洞穴中化能自养的特色微生物组。  相似文献   
95.
海拉尔盆地南部早白垩世地层及其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南部探井地层中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9个孢粉化石组合。根据孢粉化石组合中G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rites,Impardecispora,Aequitriradites等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特性,认为其时代应属早白垩世。这些孢粉化石资料对建立海拉尔盆地地层层序,进而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6.
衣艳君  李芳柏  刘家尧 《生态学报》2008,28(11):5437-5444
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了Cu^2+、Zn^2+、Cd^2+、Pb^2+四种重金属离子复合污染下尖叶走灯藓Plagiomnium cuspidatum(Hedw.)T.Kop.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重金属胁迫导致尖叶走灯藓PSII反应中心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机构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ABS)、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超过QA的其它电子受体的概率(ETo/TRo)、单位叶面积的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o)降低。重金属胁迫也显著降低尖叶走灯藓植物体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以及Chla/b的值,降低的程度与重金属浓度和胁迫时间有关。尖叶走灯藓可以耐受10μmol/L浓度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在10μmol/L浓度范围内,尖叶走灯藓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目RC/CSO、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超过QA的其它电子受体的概率ETO/TRO以及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ABS等与对照相比均无明显变化,表明在此浓度范围内,重金属不会对尖叶走灯藓的光合器官造成伤害。50μmol/L和100μmol/L浓度的重金属则造成光合系统的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97.
卵形鲳鲹对刺激隐核虫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幼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进行腹腔注射和体表感染,然后每隔1周用阻动试验(Immobilization assay)检测免疫鱼的抗血清和皮肤培养液对激刺隐核虫幼虫的阻动效价,在第14周,分别用亚致死剂量和致死剂量的刺激隐核虫幼虫对免疫鱼攻毒以检测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力。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免疫方法都能让卵形鲳鲹的血清和皮肤生成阻动刺激隐核虫幼虫的特异性抗体,并能使被免疫鱼获得明显的免疫保护,但是体表感染免疫组的血清和皮肤培养液的阻动效价都要比腹腔注射免疫组高,所获得的免疫保护力也更强。同时还发现,免疫鱼血清和皮肤培养液中的抗体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的最初生成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阻动效价等都不一致。因此,我们推测鱼类的系统免疫应答和皮肤粘膜免疫应答有可能是相互独立的,或者是不同步的。鱼类的体液免疫应答,特别是粘膜免疫应答对抵御刺激隐核虫的感染起了重要的作用,采用刺激隐核虫虫体疫苗可能成为预防海水鱼类白点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8.
林可链霉菌中的同源重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链霉菌中的同源整合频率和机制 ,采用不能在链霉菌中复制的大肠杆菌质粒转化链霉菌StreptomyceslincolnensisB48。质粒pYYE0 4a1上携带的被硫链丝菌素抗性基因灭活的林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与染色体DNA上的同源基因发生重组 ,经过低抗筛选 ,得到两个突变子S .lincolnensisYY1和S .lincolnensisYY2。进一步以硫链丝菌素抗性基因为探针杂交染色体DNASmaⅠ片段 ,S .lincolnensisYY1和S .lincolnensisYY2都得到 1 5kb的阳性条带 ;而以缺失的lacZ基因为探针杂交染色体DNAHindⅢ和SmaⅠ联合酶切片段 ,只有S .lincolnensisYY2得到 4 4kb的阳性条带。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S .lincolnensisYY1是由同源交换或二次重组产生的 ,而S .lincolnensisYY2为同源整合的结果。为验证同源整合子上大肠杆菌复制子和氨苄抗性基因的存在 ,用SphⅠ酶切染色体DNA后连接 ,连接液转化E .coliJM83感受态细胞 ,在氨苄抗性板上得到 2个转化子 ,命名为pSLE1。对…  相似文献   
99.
轮状病毒VP7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VP7是轮状病毒的主要外壳蛋白和中和抗原,是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的首选。把包含全部3个主要抗原性区域的轮状病毒SA11 VP7基因片段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的形式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30%左右。经一步Glutathione Sepharose4B亲和纯化,重组蛋白纯度超过90%。Western blot实验表明,重组蛋白可被抗SA11的多抗特异地识别。动物实验表明,重组抗原可在小鼠和家兔体内诱导VP7特异的抗体和一定水平的SA11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100.
大肠杆菌ispB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spB基因编码八聚异戊二烯焦磷酸合成酶,是决定大肠杆菌CoQ8生物合成的关键因子。克隆ispB基因是构建产辅酶Q10基因工程菌的前提,本实验从野生型大肠杆菌MC4100出发,以pUC18为载体,构建了大肠杆菌SspI限制性基因文库。筛选得到目的重组子pXF98,其酶切鉴定图谱与实验期望值吻合。测序结果表明,pXF98外源DNA片段包含完整的ispB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