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细菌基因转录调控是多种调控机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复杂而精细的基因转录调控网络有助于细菌应答外界环境压力,在病原菌致病与传播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转录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为基础展开论述,重点阐述细菌的转录调控机制、转录调控的研究策略及鼠疫菌致病与传播中转录调控的作用,以期为深入研究鼠疫菌致病与传播中的基因转录调控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2.
正西藏岩蜥(Laudakiapapenfussi)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鬣蜥科(Agamidae)岩蜥属(赵尔宓等1999,Baig et al. 2012)。1998年,赵尔宓仅以1号雄性标本描述了西藏岩蜥新种,没有雌性标本。邹大虎等(2016)丰富了西藏岩蜥的标本,特别是补充了西藏岩蜥雌性标本的空白。目前,  相似文献   
103.
蒋晓红  常琼琼  段琛  侯晓晖 《昆虫学报》2019,62(9):1090-1101
【目的】通过发现更多的形态特征,以实现库蠓属Culicoides近似种的准确鉴定和区分。【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新替库蠓Culicoides newsteadi Austen成虫的形态特征细节,包括具有重要鉴定意义的结构特征,如两性成虫的复眼、触角、触须、口器、中胸盾板、小盾板、翅、后足胫节、爪和生殖器等结构。【结果】发现新替库蠓雌成虫具有6种触角感器,包括腔锥感器、短毛形感器、长毛形感器、刺形感器、直锥形感器和弯直锥形感器;雌雄成虫的盾斑均呈卵形;雄成虫的阳基侧突端部具复杂分支。雌成虫的复眼连接处距离为1.3个小眼面;雌成虫大颚呈剑状,具14~17枚三角形齿;雄成虫后足胫节具16~19枚端梳。【结论】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获得的形态特征不仅为蠓科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为流行病研究和疾控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进而为蠓科昆虫形态信息的数字化、立体化和网络化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究趋化因子受体CX3CR1调控人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和机制,为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取非钙化主动脉瓣(3例)和钙化主动脉瓣(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骨桥蛋白OPN和骨钙蛋白OCN的表达;取3例非钙化的主动脉瓣,采用胶原酶连续消化法分离人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进行表型鉴定。对成骨诱导培养的人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分别过表达和干扰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平行设置CM组、OM组和negative control+OM组,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unx2、OPN和OC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KT和p-AKT的表达。茜素红S染色评价晚期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临床标本显示钙化的主动脉瓣较非钙化的主动脉瓣高表达CX3CR1(P 0. 05);成功分离人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α-SMA和Vimentin阳性,vWF阴性。与CM、OM、negative control组比较,CX3CR1+OM组Runx2、OPN和p-AKT表达上调(P 0. 05),且茜素红S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与CM、OM、negative siRNA control+OM组比较,si CX3CR1+OM组Runx2、OPN和p-AKT表达下调(P 0. 05),且茜素红S染色可见钙结节减少。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可能通过AKT信号通路促进人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05.
巴西橡胶树染色体制片方法的改良及FISH信号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品种幼叶为材料,通过改良配制纤维素酶与果胶酶混合酶的溶剂、酶解时间等参数,对酶解去壁低渗方法进行了相应改良。结果表明,在37℃下,采用磷酸盐缓冲液(NaH2PO4,31.21 g/L; Na2HPO4, 71.64 g/L; Na Cl, 8 g/L; pH=5.5)作为溶剂,配制终浓度为5%纤维素酶、4%果胶酶的酶混合液时,酶解时间为1.0 h,大大缩短了酶解时间。用该法制备的中期标本,染色体形态分散、清晰、细胞膨大良好,荧光原位杂交信号检测后,信号正常。本研究可为橡胶树细胞遗传学、基因定位提供细胞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激酶相关激酶(PEPRKs)在橡胶树中参与乙烯信号传导的相关反应,还与叶片发育、真菌侵染和低温胁迫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以巴西橡胶树无性系‘热研7-33-97’品种为材料,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PEPRK基因家族中个成员(PEPRK1, PEPRK2, PEPRK3, PEPRK4和PEPRK5)进行了物理定位分析。结果表明:HbPEPRK1和HbPEPRK3基因同时定位在巴西橡胶树4号染色体长臂上,其信号位点到着丝粒的平均百分距分别为15.49、31.07;HbPEPRK2、HbPEPRK4和HbPEPRK5基因分别定位在巴西橡胶树5、6和7号染色体的长臂上,信号位点距离着丝粒的平均百分距分别为30.31、19.75和40.32。并讨论了这些基因与其他定位的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橡胶树分子辅助育种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有用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以体外反搏为主的康复手段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42例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照家长治疗意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一个月和三个月后,分析和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平衡功能测量(Berg量表)和修订的Glasgow意识障碍评分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平衡能力总有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分别为85.7%和57.1%,以及95.2%和6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1、3个月,GMFM、Glasgow意识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GMF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体外反搏为主的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促醒及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8.
中国无患子科植物的叶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产狭义无患子科25属27种植物的叶脉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报道。结果表明:叶脉均属于羽状脉类型,其中多数为曲行羽状脉,部分为直行羽状脉;叶缘有全缘、具齿和深裂3种类型;二级叶脉具有分支和不分支两种类型;大部分种类具二级间脉,少数不具间脉或间脉不明显;多数种类的三级脉为结网型和贯串型并存;网眼的发育有完善和不完善2种类型;盲脉有简单、具分支和无盲脉3种类型。叶脉形态研究结果支持文冠果亚科以及广义鳞花木属概念,观察发现龙眼属、荔枝属与韶子属从脉序特征方面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编写了国产无患子科叶片脉序特征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9.
王俊伟  明升平  杨坤  何敏  拉琼 《广西植物》2022,42(3):384-393
生态群落交错区通常因物种丰富、区系成分复杂而被视为关键带.藏南布丹拉山处在半湿润向半干旱的生态环境过渡带上,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有着丰富的山地植物多样性,但这一重要生态过渡区的种子植物组成和区系成分海拔分布格局目前尚缺乏了解.为了理清布丹拉山南坡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及其垂直分布变化格局,该文通过野外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268例疑似冠心病(CHD)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198例和非冠心病组70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80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62例。分别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尿酸含量,同时记录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尿酸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血尿酸与已知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395.35±84.40)μmol/L,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282.20±66.68)μmol/L(P<0.05)。单支病变组(338.48±77.36)μmol/L、双支病变组(399.62±84.36)μmol/L、三支病变组(445.16±92.20)μmol/L,血尿酸水平呈递增趋势,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尿酸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降尿酸治疗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