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对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文化层形成、遗物与动物骨骼埋藏、风化、破坏等现象进行观察,认为灵峰洞旧石器早期文化遗物和化石,由于暴露于洞内表面时间较长而经受强烈风化、侵蚀与钙质胶结;船帆洞旧石器晚期遗址因洞口坍塌和外部水流侵漫进洞而被废弃,在潮湿环境下,遗物和化石遭受腐蚀、铁锰质浸染严重。3个文化层的遗物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均属原地埋藏类型;而船帆洞内3号支洞化石的集聚是高层洞穴作为排泄通道时由流水携带堆积而成的异地埋藏。  相似文献   
82.
温度对烟蚜茧蜂发育、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恒汨10、15、20、25和30℃实验条件下,测定了云南省玉溪地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的发育历期和生殖力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烟蚜茧蜂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曲线,即25℃从卵至习化所需历期最短(10.67d),30℃发育历期稍有延长(11.6d)。卵至羽化的发育起点温度为3.3℃,有效积温为266.0日度。烟蚜茧峰雌蜂羽化当天即可产卵,在产  相似文献   
83.
SOX9基因与性别决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毅 《生命的化学》2000,20(2):70-71
1 .性别决定简介[1~ 5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性别决定问题一直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科学家们经过异常艰苦的研究才逐步揭开性别决定的神秘面纱。位于男性Y染色体上的SRY(sexde termingregionofYchromosome)基因是当前被确定的睾丸决定因子 (TDF)的主要侯选基因 ,它是哺乳动物中睾丸发育的主要诱导者。SRY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有与DNA结合的模体 ,称为HMG盒 (与高速泳动类蛋白质相关的一种模体 )。HMG盒存在于很多转录因子中。SRY蛋白的HMG盒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 ,表明它在…  相似文献   
84.
摘要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Fe3O4 NCs@MM)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MRI成像的研究。方法:制备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Fe3O4 NCs@MM,利用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其水合动力学粒径、表面电势和形态进行表征。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评价巨噬细胞膜的完整包覆;紫外可见光谱测定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抗蛋白吸附能力。通过MRI成像系统,分析了含不同浓度的Fe元素(0.1-1.6 mM)的Fe3O4 NCs@MM在GSH存在或不存在时的T1弛豫效应。采用细胞增殖-毒性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巨噬细胞膜仿生纳米铁颗粒处理肿瘤细胞24 h后的细胞活性。尾静脉注射巨噬细胞膜仿生纳米铁颗粒至原位胶质母细胞瘤模型中,观察成像效果。结果: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Fe3O4 NCs@MM的水合动力学粒径和表面电势分别为 286.5±7.6 nm和-20.7±3.5 mV,且在水溶液中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单分散性。包覆巨噬细胞膜的纳米铁颗粒具备抗蛋白吸附的能力。MRI成像显示,制备的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Fe3O4 NCs@MM为GSH响应型MRI对比剂,具有较好的T1-加权磁共振成像效果,在尾静脉注射巨噬细胞膜的纳米铁颗粒0.5 h后,肿瘤部位的信号可见增强。结论:巨噬细胞膜仿生的纳米铁颗粒Fe3O4 NCs@MM可实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MRI成像。  相似文献   
85.
优化并全合成里氏木霉几丁质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实现分泌表达。产物几丁质酶的蛋白浓度达0. 17mg/ml,最适pH为5. 6,最适温度为65℃,酶活为0. 52U/ml。该酶在50℃及以下较稳定。利用该酶水解低脱乙酰度壳聚糖并对产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 MS)检测及分析结果显示,酶解产物中包含至少41种聚合度2~18,不同脱乙酰度的壳寡糖组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检测及分析结果显示,产物壳寡糖的还原端主要为N-乙酰氨基葡萄糖,非还原端则同时含有N-乙酰氨基葡萄糖及氨基葡萄糖。相关结果可为壳寡糖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泡核桃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是植物中棉子糖系列寡糖合成中的关键酶,在植物抗性生理中扮演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泡核桃中成功克隆获得一个受冷害诱导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Js GS1),其含有1 02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41个氨基酸,登录号为:KX657831。该基因推断的蛋白与核桃(Juglans regia)GS蛋白的相似性为8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核桃、麻疯树(Jatropha curcas)、蓖麻(Ricinus communis)形成一个分支。半定量PCR显示:低温4℃处理3 h后有微弱表达,6 h后大量表达。这说明Js GS1是典型的受冷害诱导的GS基因。本研究为揭示泡核桃抗寒机理以及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在冷害胁迫下的作用提供帮助,并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寒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为了探究油菜miR1140基因的功能,该研究利用PCR技术从油菜栽培种westar中克隆了miR1140前体基因,并与pPZP212载体连接,构建了miR1140前体基因的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化到甘蓝型油菜westar品种中。(1)PCR鉴定表明,共获得14株过表达Bna-miR1140基因油菜阳性株。(2)表型观察显示,阳性株的叶片形态、花器结构没有变异,株高、主花序长度、主花序结角数和千粒重均与对照相当,但其中有5株过表达Bna-miR1140基因油菜阳性株(T0代)出现双主序株型,且分枝部位较对照低,分枝数较对照明显增多,使全株有效角果数增多,单株生产力较对照提高26%,而其他9株阳性株均与野生型油菜表型一致。(3)T1代田间表型分析表明,5株过表达35S∷Bna-miR1140(T0代)的T1代转化株系全生育期较对照极显著延长9~14d,且5株T0代中有4株的株型变异符合3∶1的遗传分离规律。研究推测,油菜Bna-miR1140基因可能参与了调控油菜的分枝发育。  相似文献   
88.
基于物种现代分布信息和19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丽江云杉、紫果云杉和青杄在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和现代的适生分布区,用云杉孢粉数据进行结果验证,探讨物种分布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推测其生物避难所.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方面积(AUC)以及孢粉数据验证结果显示,模拟结果较准确.结果表明: 等温性、最暖季均温和最暖季均温分别是影响丽江云杉、紫果云杉和青杄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相对于降水,温度对其分布的影响更重要;3种云杉的喜寒习性和分布地的深切峡谷地貌特征导致其在末次盛冰期扩张;青杄和紫果云杉在末次间冰期可能存在生物避难所,分别位于湖北神农架地区和四川二郎山及其邻近区.本研究较为准确地模拟了3种云杉属植物末次间冰期以来几个重要地质历史时期的适生分布,推测了青杄和紫果云杉的生物避难所,为深入分析云杉属植物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预测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以及3种云杉林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Based on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visual neurons in the superior colliculus to moving optical bar stimuli, it is demonst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visual neurons in superior colliculus of the cat have, to some extent, orientational selectivit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electivity is discussed in reference to its morphological substrate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addition, both the directional and orientational selectivities in the superior colliculus are relatively weak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neurons prefer upward or downward motion in the visual field.  相似文献   
90.
基于对上丘细胞对运动光棒刺激反应特性的定量分析,首次明确提出猫上丘视觉神经元具有一定的取向选择性,并从形态基础和生理功能的角度讨论了这种选择性存在的意义。另外还发现上丘的方向和取向选择性均弱于初级视皮层,且对向视野上、下方运动的光棒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