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4 毫秒
81.
倒刺鲃属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倒刺鲃属(Spinibarbus)鱼类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和元江以东诸水系以及台湾和海南岛。其属级和种级分类,历来意见不一。对采自6个省区的104尾标本进行形态性状测量和对骨骼标本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倒刺鲃属鱼类以其最末一枚前躯椎上方无上髓棘、第4椎骨的髓棘发达、背鳍前方具一卧伏于皮下的倒刺等特征与亚科(Barbinae)其余属种明显相区别,进一步肯定了把它们作为亚科的一个属是合适的。该属鱼类共有5个有效种,而且首次提出长身刺鲃(S.etongatus)是光倒刺鲃(S.hollandi)的同物异名。光倒刺鲃和倒刺鲃(S.denticulatus)的种内地理变异呈现出独特的相关性,提示海南岛的倒刺 属鱼类可能是源自珠江水系,而不是源自元江水系。  相似文献   
82.
南盘江水系三种高原鳅的分化(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南盘江是高原鳅属鱼类分布的南缘地带,目前发现有3种,其中有2个是新种。它们分别生活于河道或湖泊中。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分化。形态的分化主要表现在臀鳍和尾鳍分枝鳍条的数目以及体高、头长、尾柄等与有关部分的比值,须的发达程度、骨质鳔囊的形态构造,肛门的位置和身体斑纹等方面。  相似文献   
83.
广西高原鳅属鱼类一穴居新种记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红水河水系地下河采集到一批盲鱼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天峨高原鳅Triplophysa tianeensis sp.nov.与个旧盲高原鳅T.gejiuensis、石林盲高原鳅T.shilinensis、阿庐高原鳅T.aluensis和南丹高原鳅T.nandanensis相似;本新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尾鳍分枝鳍条16,可进一步与个旧盲高原鳅和石林盲高原鳅(腹鳍末端达到肛门,尾鳍分枝鳍条14-15)相区别;本新种背鳍起点位于体之中点、腹鳍起点之后,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可进一步与阿庐高原鳅(背鳍起点靠近吻端、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肛门距臀鳍起点仍有一段距离)相区别。本新种与同分布于红水河水系的南丹高原鳅Triplophysa nandanensis Lan et al.较为相似;但二者区别明显:新种背鳍分枝鳍条7、胸鳍分枝鳍条9、腹鳍分枝鳍条6、背鳍外缘平截、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后者背鳍分枝鳍条8、胸鳍分枝鳍条10~11、腹鳍分枝鳍条7、背鳍外缘凹入、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此外,新种的穴居特征更为显著:眼极度退化、头长为眼径16.8—32.8(25.0)倍、部分个体无色素斑且各鳍无斑点,而南丹高原鳅眼小、头长为眼径4.7~9.0(7.5)倍、体和头背侧密布云状斑且各鳍均具点状斑。  相似文献   
84.
中国灵猫科的支序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分布于中国境内的8属9种灵猫科动物的88个骨骼性状、31个外部形态性状和1个行为性状,运用替代外群法分别以赤狐(犬科狐属)和青鼬(鼬科貂属)共同或单独作为外群进行支序分析,得出10个支序图,其步长(TL)为:106~136,一致性指数(CI)为0.581—0.660,保留指数(RI)为0.610—0.714。经合意分析得到4个相似的支序图,其TL为41—136,CI为0.581—0.732,RI为0.610—0.818,结果支持:①斑灵狸、大灵猫、小灵猫构成一个单系群,与传统分类一致(均属灵猫亚科);②椰子狸、花面狸、熊狸构成一个单系群,与传统分类一致(均属长尾狸亚科);③红颊獴、食蟹獴与灵猫科其他种为姐妹群关系(Bootstrap检验支持率100%),建议獴类为一亚科;④长颌带狸拥有较多自近裔性状如三个门齿孔,是一个高度特化的种类,其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5.
2005年8月,对云南富宁县驮娘江流域的鱼类进行了考察,采集到鱼类标本38种,发现云南鱼类3新记录:胡鮈(Huigobio chenhsienensiss Fang)、宽头盘鮈 (Discogobio laticeps Chu, Cui & Zhou)、圆体爬岩鳅 (Beaufortia cyclica Chen)。结合历史记录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馆馆藏的驮娘江流域的鱼类标本,对驮娘江鱼类的目、科、属三个级别进行区系存在度分析。区系存在度分析显示:一些世界性分布的科和属,在驮娘江分布的种类并不很多,相反,一些具有地方性分布和小的科和属,其区系存在度相对较大。长臀鮠科(Cranoglanididae)为中国华南区-越南特有的科,其区系存在度为100%。结鱼属(Parator)和红鲌属(Erythroculter)为单种属,区系存在度为100%,结鱼属是中国特有属,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红鲌属鱼类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这些地方性分布的小科属更能反映本地区的鱼类区系特征,即亚洲亚热带淡水鱼类区系。  相似文献   
86.
杨君兴  崔桂华  陈小勇 《动物学研究》2002,23(1):14-14,30,60
作者在云南省盈江县采到鱼类标本44号,经鉴定为我国鱼类区系中科、属、种的首次纪录--印度囊鳃鲇(Heteropneustes fossillis)。  相似文献   
87.
2000-06-19,本文作者在进行云南省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考察时,在金水河采到28号鱼类标本,经鉴定,为我国鲤科鱼类区系中猪嘴属Systomus和小口猪嘴Systomus orphoides (Valenciennes 1842)的首次记录.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室.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88.
在整理华缨鱼属标本时发现,1993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红水河水系地下河采集到的一批标本为一个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订名为大眼华缨鱼(Sinocrossocheilus megalophthalmus)。其下咽齿2行,可与下咽齿3行的7种华缨鱼相区别,而与属内同样具2行下咽齿的贵州华缨鱼(S.guizhouensis)、小口华缨鱼(S.microstomatus)和宽唇华缨鱼(S.labiatus)亲缘关系较近。但:(1)新种胸鳍中点上方无黑斑,背鳍分枝鳍条7,腹鳍分枝鳍条7,背鳍前鳞15—16,眼大,头长为眼径2·5—3·1倍,眼径为头宽44·7%—57·8%,吻须后伸至前后鼻孔之间或眼前缘,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至眼中之间或眼中至眼后缘之间,体长为尾柄高8·9—10·7倍,头长为吻长2·5—3·7倍,可与贵州华缨鱼(胸鳍中点上方有一明显黑斑,背鳍分枝鳍条8,腹鳍分枝鳍条8,背鳍前鳞12—14,头长为眼径4·0—5·0倍,眼径为头宽16·6%—20·7%,吻须后伸不达后鼻孔后缘,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体长为尾柄高7·2—8·2倍,头长为吻长1·9—2·2倍)相区别;(2)新种背鳍前鳞15—16,侧线鳞39—40,侧线上鳞4·5—5·5,背鳍分枝鳍条7,鳃耙13,腹鳍末端伸达肛门,眼径为头宽44·7%—57·8%,可与宽唇华缨鱼(背鳍前鳞22,侧线鳞42—45,侧线上鳞6·5,背鳍分枝鳍条8,鳃耙10,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眼径为头宽23·3%—30·0%)相区别;(3)新种与同水系的小口华缨鱼在鳍条数、侧线鳞、体色、斑纹等方面最为相似,但新种围尾柄鳞14/16,眼大,头长为眼径2·5—3·1倍,腹鳍末端伸达肛门,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至眼中之间或眼中至眼后缘之间,吻皮边缘深裂成小穗,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背鳍长大于头长,体长为尾柄长4·8—5·9倍,头长为吻长2·5—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2·1倍,可与之(围尾柄鳞12,眼小,头为眼径4·4—4·6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口角须伸达眼下方,吻皮边缘不开裂或开裂不明显,背鳍起点距吻端等于距尾鳍基,背鳍条约等于头长,体长为尾柄长6·1—6·4倍,头长为吻长2·1—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5倍)相区别。  相似文献   
89.
泸沽湖鱼类区系现状及人为影响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泸沽湖是位于滇西北的一个断陷湖泊,为滇川两省共有。文献记录泸沽湖原始的鱼类区系由4种鱼类组成,隶属于裂腹鱼属和泥鳅属。于2001 ,2002和2004年3次考察泸沽湖,进行标本采集和鱼类区系现状调查。查看了采自泸沽湖的鱼类标本518号,结合历史上的采集记录和大量相关文献,确定泸沽湖记录有鱼类12种,隶属于3目4科10属;过度捕捞和毁林造成的泥石流是泸沽湖鱼类区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
通过网上提供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搜索和比对,初步筛选到3个较好的针对小鼠双尾-C(Bicc1)基因的RNA干扰(RNAi)序列。合成这三个干涉序列片段后克隆到pRS-Hush shRNA载体中。构建Bicc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Bicc1,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标记在Bicc1蛋白上。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将pEGFP-C3-Bicc1与3个干涉序列载体共转染至体外培养的HEK-293细胞中,最后通过细胞荧光强度,半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出其中两个序列(pRS-Hush-RNAi-Bicc1-N/-C)能明显降低Bicc1蛋白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下一步建立起低表达Bicc1的稳定细胞株和研究小鼠Bicc1的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