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们在广东省博罗县国营扬村柑桔场,发现寄生于柑桔红蜘蛛的芽枝枝霉(Cladosporiumcladosporioides Fres de Vries), 自然感染率在博罗县为10.0—81.0%,在广州市郊为6.5一26.9%。  相似文献   
22.
管巢蛛(Clubiona)是农田中捕食害虫的一类天敌蜘蛛。这一属的蜘蛛在我国有记载的约有17种。本文简要记述在浙江农田中见到的两种管巢蛛,以供参考,其中千岛管巢蛛在我国为首次正式记载。 1.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 Boes.et Str.,1906)(图1—2)。  相似文献   
23.
24.
如何把《生物》和《生理卫生》两本书中要求的必做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综合复习,是指导学生复习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生物》包括4个必做实验,《生理卫生》包括16个实验。内容多,时间紧,不可能每个实验都重做。我根据实验的性质把这20个实验分成若干组,将每个实验所  相似文献   
25.
杂合子长期变化的计算机模拟试验:群体中长期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来  盛志廉 《遗传学报》1992,19(6):486-490
  相似文献   
26.
李洪全  曾守鲁 《生态学杂志》1992,11(6):25-28,33
名山县位于东经103°08′,北纬30°06′,是四川省商品粮油基地县之一,属川西盆周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15.5℃,日照1052.0小时,降雨量1519.9mm,一年两熟,能满足油菜全生育期的需要。全县油菜发展较快,1989年较1983年种植面积扩大了33.91%,达到6000ha;总产增加30.35%,达到5958.1t。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索不同浓度的金属硫蛋2A(Metallothionein 2A, MT2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 LPS)介导的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株(Human lung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PMVECs),经过一定浓度LPS溶液进行刺激后,利用不同浓度的MT2A与对照组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炎性介质IL-6、TNF-α释放的量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组HPMVECs骨架形态变化。结果:各组TNF-α浓度均在0 h最低,随之逐渐升高,到6 h达到高峰;从各时间点来看,除0 h各组TNF-α浓度无显著差异外(F=0.717, P=0.549),其余各时间点B1、B2、B3均显著高于A组(均P0.05)。各组中IL-6浓度均在0 h最低,A组在2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B1组在4 h达到高峰,随之下降;B2、B3组从0 h开始逐渐升高,到6 h达到峰值;从各时间点来看,除0 h各处理因素无显著差异外(F=2.341, P=0.092),其余各时间点B1、B2、B3均低于A组(均P0.05)。A组6 h小时后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明显解聚,分布明显减少,应力纤维排列紊乱或者消失;B1组、B2组、B3组6 h小时后,与A组相比,F-actin的分布明显较多,应力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结论:LPS刺激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损伤效应,加入MT2A后细胞相关炎性因子释放量、细胞骨架损伤情况明显减轻,表明一定浓度的MT2A对LPS介导的肺毛细血管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鼠李糖乳杆菌LV108及其发酵乳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空白组(正常小鼠)、模型组(免疫抑制小鼠)、药物组(免疫抑制小鼠食物中添加左旋咪唑)、LV108菌悬液组(免疫抑制小鼠食物中添加LV108菌悬液)和LV108发酵乳组(免疫抑制小鼠食物中添加LV108发酵乳),除空白组外其余组构建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干预4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血清溶血素含量、耳肿胀度和肝、脾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结果相比模型组,LV108菌悬液组和LV108发酵乳组小鼠体质量增长速度、脏器指数、血清IL2与IgG水平、血清溶血值、耳肿胀度和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升高(均P<0.05);在脾脏指数、血清IL2与TNFα水平、血清溶血素含量和耳肿胀度免疫指标上,LV108菌悬液组与LV108发酵乳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V108菌体及发酵乳对免疫抑制小鼠具备较全面的免疫调节作用,均可提高小鼠的自身免疫力;LV108发酵乳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强于LV108菌体。  相似文献   
29.
灵长类婴幼儿断奶是个体生命的重要过程,即标志着婴幼猴能独立获取营养,也体现雌性繁殖调控和特定环境下物种断奶行为的适应机制。为了解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婴幼猴断奶过程及影响因素,于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以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滇金丝猴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了拉沙山猴群1~26月龄婴幼猴的活动时间分配,及成年个体对婴幼猴的照料(携带和空间距离)数据,并依据婴幼猴行为发育和成年个体照料来判定断奶时间节点。活动时间分配中,婴幼猴1~12月龄期间,成年雌性身体接触照料平均时间为49.59%(携带为47.07%),婴幼猴取食时间为8.45%,给其他个体理毛时间为0.09%;13~17月龄,成年雌性接触照料婴幼猴时间为19.62%(携带为4.74%),而婴幼猴取食时间为22.06%,给其他个体理毛时间为0.96%;18~26月龄,成年雌性接触照料婴幼猴时间为17.18%(携带为0.82%),而婴幼猴取食时间为38.48%,给其他个体理毛时间为1.39%。基于婴幼猴行为发育和成年雌性照料减少判断婴幼猴自13月龄开始断奶,17月龄结束;断奶期处于主要食物丰富度和可获得性高的季节,利于提高婴幼猴成活率和成年雌性身体恢复。因此,拉沙山滇金丝猴婴幼猴断奶主要受成年雌性照料与食物可获得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30.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产区,其中生物成因煤层气是煤层气的重要来源,但复杂物质转化产甲烷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尚不清楚。【目的】研究煤层水中的微生物代谢挥发性脂肪酸产甲烷的生理特征及群落特征。【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和海拉尔盆地的四口煤层气井水作为接种物,分别添加乙酸钠、丙酸钠和丁酸钠厌氧培养;定期监测挥发性脂肪酸降解过程中甲烷和底物的变化趋势,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原始煤层气井水及稳定期产甲烷菌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除海拉尔盆地H303煤层气井微生物不能代谢丙酸外,其他样品均具备代谢乙酸、丙酸和丁酸产生甲烷的能力,其生理生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产甲烷延滞期依次是乙酸丁酸丙酸;最大比产甲烷速率和底物转化效率依次是丙酸乙酸丁酸。富集培养后,古菌群落结构与煤层气井水的来源显著相关,二连盆地优势古菌为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calculus (相对丰度13.5%–63.4%)和复合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sarcina (7.9%–51.3%),海拉尔盆地的优势古菌为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bacterium(24.3%–57.4%)和复合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sarcina(29.6%–66.5%);细菌群落则与底物类型显著相关,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vibrio(12.0%–41.0%)、互营丙酸氧化菌Syntrophobacter(39.6%–75.5%)和互营丁酸菌Syntrophomonas(8.5%–21.9%)分别在乙酸钠、丙酸钠和丁酸钠处理组显著富集。【结论】煤层气井水微生物可降解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并具有产甲烷潜力;乙酸可能被古菌直接代谢产甲烷,而丙酸和丁酸通过互营细菌和产甲烷古菌代谢产甲烷。Desulfovibrio、Syntrophobacter和Syntrophomonas分别在乙酸、丙酸和丁酸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煤层气生物强化开采提供了一定的微生物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