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关于小腸各段葡萄糖吸收能力的差异問題存在有种种矛盾的說法:多数实驗資料都认为上段小腸吸收能力最強,下段吸收能力最弱,自上而下有一定的梯度存在。但也有一些实驗提出相反的說法(参看[1],[2]及其所引文献)。King等証明狗各段小腸中以空腸之吸收能力最強,而十二指腸及迴腸之吸收能力皆較低。Fisher及Parsons利用大白鼠离体小腸进行实驗时,亦証明上段小腸之葡萄糖吸收能力最強,并认为这与上段小腸  相似文献   
132.
初步探讨EGCG对卵巢癌HO-89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平皿克隆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观察EGCG对HO-89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Western-blotting检测AKT1、Mdm-2与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细胞生长曲线、平皿克隆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EGCG可有效抑制HO-8910细胞的增殖(n=3,P<0.05).(2)Westem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EGCG处理后AKT1与Mdm-2蛋白表达均降低,而p53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EGCG通过抑制HO-8910细胞中AKT1与Mdm-2蛋白表达,促使p53蛋白表达而发挥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3.
中国北方草地普遍出现灌丛化现象,灌丛化改变植物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直接影响着草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该研究以黄土高原灌丛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调查,分析比较不同坡向的灌丛斑块与禾草斑块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差异。结果发现:(1)灌丛化草地不同坡向对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P 0.1),但不同斑块植物群落结构(P=0.001)及地上生物量(P0.001)存在显著差异。(2)灌丛化草地共出现植物29种,其中禾草斑块有27种,灌丛斑块有18种;灌丛化显著改变了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由长芒草(Stipa bungeana)更替为矮脚锦鸡儿(Caragana brachypoda),且灌丛化降低了草地物种丰富度,增加了群落均匀度。(3)灌丛化显著改变了草地地上生物量,其中灌丛斑块地上生物量较禾草斑块地上生物量增加251.2 g·m~(-2),灌丛斑块中灌木/半灌木地上生物量提高了452.1 g·m~(-2),多年生丛生禾草减少了176.5 g·m~(-2),其余功能群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减少了24.4 g·m~(-2)。(4)灌丛化过程(从禾草斑块—灌丛斑块)中,植物种丢失对地上生物量减少的影响较小,新增物种和群落优势种更替促进了灌木斑块地上生物量增加;虽然灌丛化导致草地地上生物量增加,但植物物种丰富度降低和优势种更替很有可能改变草地多样性和稳定性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134.
研究了锌对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生长的影响,蜜环菌对于锌的耐性和富集特性,以及锌胁迫下蜜环菌的抗氧化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锌浓度45mg/L下对于蜜环菌菌体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锌浓度90mg/L以上时,蜜环菌菌体的生长受到抑制(p<0.05)。蜜环菌的子实体萌发和子实体生物量在锌的浓度为45mg/L以下时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锌的浓度超过90mg/L后子实体不能萌发。培养基锌含量在270mg/L以下时,皮壳状菌丝中锌的含量随培养基中锌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培养基锌含量在135mg /L以下时,菌索中锌的含量随培养基中锌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培养基中锌浓度的提高,菌丝和菌索POD、CAT、SOD活性都有增加,PPO的活性则是先升高后降低,而且菌丝与菌索之间抗氧化酶活力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5.
多枝赖草DNA导入小麦引起重要农艺性状变化及相应的分子证据@李维琪$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0小麦;;多枝赖草DNA;;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36.
小麦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旱2号’小麦为试材,采用水分胁迫和复水处理方法,研究了小麦发育过程中不同水分胁迫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小麦旗叶、茎、叶鞘等器官中的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中碳代谢相关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粒结合态合成酶GBS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小麦旗叶、茎、叶鞘等器官中蔗糖含量无显著影响.随水分胁迫的深入,花后12~ 18 d旗叶中淀粉含量显著增加;水分胁迫缩短了花后茎和叶鞘中淀粉的积累时间,抑制了茎中淀粉的转化和分配;而叶鞘中淀粉的积累逐渐增大,在中度水分胁迫下积累提前终止.在水分胁迫初期,各营养器官中的NSC含量为旗叶>茎>叶鞘;随着水分胁迫的深入,各营养器官中的NSC含量为茎>旗叶>叶鞘.小麦主要营养器官中NSC的分配速率及主要代谢酶的变化可能是小麦对水分胁迫的一种生理调节反应.  相似文献   
137.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细菌病害之一。从野生稻中发掘优异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材料,可以拓宽栽培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基础。经过温室接菌鉴定和PCR标记分析,对云南野生稻进行Xa21基因的检测鉴定。温室接菌鉴定表明,云南野生稻对广谱致病小种PX099及云南强致病菌Y8具有较好的抗性能力,特别是疣粒野生稻对致病菌株达到免疫程度;PCR标记分析表明,云南野生稻不含有Xa21基因,但含有与Xa21基因某些区域同源的片段。本研究结果为寻找新的抗源材料及快速发掘利用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8.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土壤动物对川西高山/亚高山森林代表性植物康定柳、方枝柏、红桦和岷江冷杉凋落物在分解第一年(2011年11月-2012年10月)不同关键时期质量损失的贡献.结果表明: 在凋落物第一年的分解过程中, 不同物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大小依次为康定柳>红桦>岷江冷杉>方枝柏,且均为生长季节大于冻融季节.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Pfau)为方枝柏(26.7%)>岷江冷杉(18.8%)>红桦(15.7%)>康定柳(13.2%),其中康定柳和方枝柏的Pfau在生长季节大于冻融季节,而红桦和岷江冷杉的Pfau为冻融季节大于生长季节.冻融季节土壤动物的作用与凋落物初始C、P和N/P显著相关,而生长季节则与N、C/N、木质素、木质素/纤维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9.
为有效降低干细胞冷冻保护液中的二甲基亚砜(Me2SO,DMSO)浓度,减少其作为冷冻保护剂对细胞低温保存时产生的毒性,提高细胞存活率,以肝细胞为目标,采取响应面法对冷冻保护剂配方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冷冻保护剂的最佳配比为DMSO浓度3%、甘油浓度6%、海藻糖浓度0.1%,在此条件下肝细胞复温存活率可达到84.35%,研究结果有效地降低了DMSO的浓度,减少了由此带来的对肝细胞造成的毒性损害,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0.
软体动物维甲酸X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作为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是核受体超家族重要的一员.脊椎动物RXR与配体及其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新陈代谢等许多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软体动物RXR的研究因其与腹足类性畸变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获得的软体动物RXR基因的结构,比较了软体动物RXR基因各功能结构域与人类和其他动物RXR的相似性.以RXR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础,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发现软体动物RXR与脊索动物而不是其他无脊椎动物的RXR聚成一支.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不同RXR亚型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两类动物可能存在不同的剪切酶或剪切位点.此外论文还针对软体动物RXR的配体、二聚体伙伴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