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不同基质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在聚芳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上构建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采用XTT法对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基质上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态特征。结果 3种基质上均能形成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且形成广泛的的生物膜。比较成熟期不同基质上形成生物膜的活性有差别(F=14.743,P0.01),活性由高到低为聚芳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聚芳脂、聚氯乙烯形成的生物膜可见孢子、菌丝、假菌丝结构,聚苯乙烯上形成以孢子为主要结构的微生物群落。结论阿萨希毛孢子菌可在聚芳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上形成生物膜,但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不同。聚芳脂、聚氯乙烯比聚苯乙烯更易于真菌的黏附;且以菌丝、假菌丝为主要结构的微生物群落活力比单纯孢子的活力强。  相似文献   
22.
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主要包括真菌血症、单个器官感染和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常发生于免疫低下人群,尤其因患有血液病或化疗而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活检和血培养等。由于毛孢子菌属种间鉴定的困难和标准化体外药敏试验的缺乏,毛孢子菌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确定,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硫氧还蛋白1(Trx1)、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5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分为Ⅱ级组54例、Ⅲ级组57例、Ⅳ级组47例。另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血清Trx1、FGL2水平;观察组患者出院后随访2年,并根据是否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Trx1、FGL2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FG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Trx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Ⅳ级组患者血清Trx1水平明显低于Ⅱ级组、Ⅲ级组(P<0.05),血清FGL2水平明显高于Ⅱ级组、Ⅲ级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Trx1、LVEF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而年龄、血清FGL2及血尿酸、血肌酐、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高)、心功能Killip分级为Ⅳ级、Trx1下降、FGL2升高均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Trx1、FGL2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0.811,两者联合检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Trx1水平降低,FGL2水平升高,且血清Trx1、FGL2水平与患者心功能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24.
井冈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动态及磷、钾释放速率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应用网袋分解法对井冈山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矮林地上和地下(10 cm)2个分解组的叶凋落物进行了连续2年的分解试验,测定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以及P、K元素的释放动态.结果表明: 3种林分叶凋落物残留率与时间呈负指数衰减关系.各林分凋落物干质量损失前期较快,第1年末两组平均质量损失率分别为50.6%(常绿阔叶林)、41.7%(针阔叶混交林)和40.13%(高山矮林),且地上组显著高于地下组;后期较慢,至第2年末2组平均质量损失率分别达到60.95%(常绿阔叶林)、57.06%(针阔叶混交林)和56.60%(高山矮林),均以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矮林为序递减,地上组与地下组的差异不显著.根据Olson指数衰减模型对质量损失率结果进行拟合,发现3种林分样地上凋落物分解95%所需的时间(t0.95)为6.8~9.9年,其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矮林.P在不同林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净固持效应,其强度顺序为高山矮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初始P含量和C/P可能是导致上述情形的原因.K在各林分的多数时间均表现为净释放.以试验末期的元素释放量计算,P的释放速率在地上组和地下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K则为地上组显著高于地下组.  相似文献   
25.
当今教育技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环境下,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和辅助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日趋广泛和成熟,应用新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性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同时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互动平台也愈发显示出其在教育教学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将这些社交互动平台与研究生教学相结合可以拓展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与视野并有助于其与行业顶尖人才直接交流心得体会,也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微信,微博等社交互动平台与研究生教学相结合的密切关注探讨这些前沿科技在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在临床医学类研究生教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
延胡索酸水合酶(fumarate hydratase,FH)是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中的一个关键性酶。FH的基因突变将导致延胡索酸合酶缺乏症、遗传性平滑肌瘤和肾细胞癌(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HLRCC)等疾病。FH缺失导致HLRCC分子的确切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作者将FH基因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上,在大肠杆菌中表达GST-FH(400-510)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小鼠获得抗体,通过免疫印迹实验证明了该抗体的特异性并发现FH在心脏和肝脏中的含量较高。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在大鼠肝脏组织中FH可能与多个蛋白形成蛋白复合物。  相似文献   
27.
赣中亚热带森林植被碳储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已发表的乔木生物量回归模型(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沿江西省泰和县灌溪乡千烟洲至井冈山市大井林场一线,采用样带法研究了赣中地区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植被群落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碳储量绝大部分集中于乔木层。乔木层单位面积碳储量与乔木密度的幂指数为一0.0756。碳储量的空间变化规律表现为植被的碳密度与经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纬度和海拔间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表现为随着纬度和海拔增加植被碳密度递减。各层片的碳密度与其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8.
田琴  段涵宁  王云强  李海涛  李璐 《广西植物》2022,42(10):1661-1674
为澄清仙茅科属间界限不清的分类学问题,该文以中国仙茅科3属5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其叶形态、叶表皮显微特征和叶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叶形态有小型平整叶、中型波状叶、大型折扇状叶三种。(2)叶表皮毛状体结构为单细胞单列,可分为长柔毛、糙伏毛和星状柔毛三类。(3)叶表皮细胞有六边形和五边形,气孔为平列型和椭圆形,气孔大小和气扎密度呈反比。(4)叶表皮蜡质纹饰有光滑、颗粒、屑状和壳状四类。(5)叶中脉横切面分为平整型和龙骨型,维管束有圆形和椭圆形,叶表皮厚度与表皮细胞具有正相关性。对5种植物的叶形态和叶解剖特征比较分析认为,一些特征组合有助于理解仙茅科属间的亲缘关系和物种鉴定,支持大叶仙茅属独立于仙茅属。  相似文献   
29.
【背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的人类活动介导的多种侵扰,如烈性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入侵。很多研究调查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底栖动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但互花米草移除对生物群落的影响鲜有报道。【方法】选取位于山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的3个断面(山角、永安和北界),分别在3个断面定量采集互花米草拔除前和拔除后的底栖动物,比较其物种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研究人工拔除互花米草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互花米草拔除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选取的3个断面上共观测到1~3种拔除前后共有的物种,且优势种在3个断面上均发生了变化;物种丰富度在2个断面(永安和北界)上略有增加,在一个断面(山角)上降低;在3个断面上,互花米草拔除后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都显著降低。【结论与意义】底栖动物群落的这些显著变化会对其栖息地内以及周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及红树林的生态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大规模人工移除互花米草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合理、有效的互花米草清除策略,保护脆弱的红树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0.
在液体培养基中设置无磷、低磷、中磷和高磷四种磷浓度,离体培养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的3个株系Ld-01、Ld-02、Ld-03和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 S238N,分别测定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量、草酸、氢离子和酸性磷酸酶分泌速率。结果表明,在中磷的条件下,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最好,无磷、低磷或高磷对它们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因菌种(株)不同而异。草酸、氢离子和酸性磷酸酶的分泌速率顺序为:无磷(0g NaH2PO4/L)> 低磷(0.229g NaH2PO4/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