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1 毫秒
21.
玉米籽粒的脱水速率是决定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同时在新乡原阳、商丘虞城和周口郸城调查428份玉米自交系在授粉后35~55 d不同时期的籽粒脱水速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结果表明:428份自交系的籽粒脱水速率在三地均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穗轴含水量、苞叶含水量呈显著相关,与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与穗位高、株高、雄穗分枝数、抽雄期、吐丝期无显著相关,但与苞叶数及生理成熟期的相关性并不明确;在428份玉米自交系中,授粉后35~55 d籽粒脱水速率仅与授粉后35~40 d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前)存在极显著相关,与50~55 d的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后)无显著相关。这表明生理成熟期前的籽粒脱水速率对授粉后35~55 d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更为显著。依据生育期、授粉后35~55 d籽粒脱水速率及授粉后55 d的籽粒含水量,共筛选出生育期不同、籽粒含水量低(低于25%)、籽粒脱水速率快(大于1%)的玉米自交系共计42份。  相似文献   
22.
四种广普性植物病毒高效m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建立了能同时检测出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X病毒(PVX)和马铃薯Y病毒(PVY)的多重RT-PCR体系。TMV、CMV、PVX、PVY是四种广普性植物病毒,寄主范围广泛,并且常常发生复合侵染。本研究以上述四种病毒的CP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引物,以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建立多重RT-PCR反应体系,分别扩增出211~417bp的不同长度的基因片断,并通过序列测定来确认扩增序列的特异性。将反转录合成的cDNA进行浓度稀释,来对多重RT-PCR与单重RT-PCR的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证明,多重RT-PCR体系能够同时快速检测这四种病毒,并且有很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23.
铁核桃叶片矿质元素和内源激素含量与雌花芽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ode)叶片和花芽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确定铁核桃雌花芽生理分化和形态分化期,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凯氏定氮法、钼锑抗比色法以及ASS法测定花芽分化期叶片中叶绿素和主要矿物质含量,运用液质联用法(HPLC-MS)对花芽分化期雌花芽、雄花芽和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分析,探讨铁核桃叶绿素、矿物质和内源激素含量与雌花芽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铁核桃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在雌花芽生理分化前增加,在形态分化期呈现高峰值。(2)从生理分化到形态分化转换期,铁核桃叶片中Ca、Mg含量降低,K含量升高;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叶片中P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Fe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Zn含量呈‘M’型变化。(3)铁核桃叶片、雌花芽和雄花芽中GA_4含量在生理分化期急剧下降,而在形态分化期呈现高峰值;雌花芽、雄花芽中ABA和ZR含量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均呈‘M’型双峰曲线,而叶片中ZR浓度持续呈现低含量水平,并在雌花芽分化的生理分化期有峰值;形态分化期花芽中IAA浓度较低。4月底~5月中旬是贵州铁核桃雌花芽由生理分化向形态分化转化的关键期;叶片中高含量的叶绿素和雌花芽中低浓度的IAA、GA_4利于雌花芽初期发育;雌花芽分化过程中消耗大量P,叶片中高含量的K与雌花芽分化关键期关系密切,而Ca、Mg、Zn与雌花芽形态分化关系密切;雌花芽中高浓度的ABA、ZR对生理和形态分化均有显著作用,高含量的GA_4参与花原基的形态建成。  相似文献   
24.
探讨古气候波动(如更新世末期冰期)对典型生物的时空分布和有效种群大小变动的影响是生物地理学和进化遗传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利用线粒体cox2-3序列和RAPD两种分子标记,对分布于加拿大-西北大西洋地区8个地点(共138个个体)的掌形藻(Palmaria palmata)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试图阐明当更新世冰期来临时掌形藻如何衍生出适应性的进化机制,并形成当前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线粒体cox2-3间区序列共检测出11个单倍型,其中1个单倍型(C3)在所有种群中都有分布,并位于星状基因谱系的中心位置,可认为是祖先单倍型.St.Lawrence湾内北部的两个种群多样性最高,与其他地理种群分化最明显,这与基于RAPD数据的STRUCTURE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根据掌形藻遗传多样性及其单倍型谱系结构特征,推测掌形藻在加拿大-西北大西洋沿岸存在多个冰期避难所.分子多态性分析(AMOVA)显示掌形藻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而St.Lawrence湾和Fundy湾群组间的遗传变异较小.cox2-3序列的Bayesian skyline plots分析结果反映出掌形藻种群在加拿大-西北大西洋沿岸经历了轻微的种群扩张,时间大概在0.18-0.13百万年前.St.Lawrence湾和Fundy湾群组间的K2P遗传距离为0.2%,相应的分化时间大约在0.36百万年前.由此推测,更新世末期的冰期及间冰期是影响掌形藻种群结构及变动的重要古气候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5.
黄土丘陵沟壑区苹果树冠截留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盛果期山地苹果为研究对象,2008-2010年连续3年监测其树冠外大气降水、树冠穿透降水和树干径流,分析不同降水因子对树冠截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苹果树干径流率为0.8%,树冠截留率为8.9%,且株间的截留量高于行间,距树干越近,截留量越高.苹果树冠在雨季截留量较大而截留率较低,旱季截留量较小但截留率较高.苹果树冠截留量随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降水间隔的增大而增加,为幂函数或对数函数关系;截留率随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的延长而降低,随降水间隔的延长而增加,呈幂函数关系.不同降水因素中,降水量对苹果树冠截留能力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6.
4-羟基苯甲酸(4HBA)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芳香族化合物,也是很多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化合物的中间代谢产物。4HBA的代谢途径有原儿茶酸开环途径、脱碳酸途径和厌氧微生物的苯甲酰-CoA还原途径,以及尚未完全阐明的龙胆酸开环途径。从4HBA转化为龙胆酸的过程包含NIH重排反应步骤,本综述重点介绍NIH重排反应的研究进展并初步介绍了涉及4HBA降解过程中的酶。在本综述中,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介绍了一个嗜热Bacillus sp.B1菌株降解4HBA等芳香族化合物的代谢途径,最后对4HBA降解过程中的NIH重排反应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7.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窿缘桉树皮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和质谱分析分别鉴定为3β-O-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12-烯-28-齐墩果酸(1)、3β-O-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2α-羟基-12-烯-28-乌苏酸(2)和3-O-methylellagic acid-4'-O-α-L-rhamnopyranoside(3)。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桃金娘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桉属植物的树皮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分别测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对福寿螺、南方根结线虫的毒杀活性以及对斜纹夜蛾的卵巢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以上3种化合物对福寿螺有较弱的毒杀活性,在50 mg/L的浓度下,72 h的死亡率分别为20.03%、22.14%和9.84%;在100 mg/L的浓度下,化合物1和2对南方根结线虫表现出较弱的毒杀活性,72 h的死亡率分别为28.12%和42.19%,化合物3没有杀线虫活性;化合物1和2对斜纹夜蛾卵巢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20 mg/L浓度下,抑制率分别达到71.07%和84.03%,化合物3对斜纹夜蛾卵巢细胞的活性较弱,在相同测试浓度下,抑制率为44.30%。  相似文献   
28.
采用涂布平板法在马丁氏培养基平板上对麦草浆污泥作真菌分离研究,共分离纯化获得27株真菌,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麦轴梗霉属(Tritirachium)根霉属(Rhizopus)和毛霉属(Mucor)为其优势菌群;在麦芽提取物-OPP培养基平板上分离得到10株真菌,其中拟指突孢曲霉属(Emercellopsis)为其优势菌群。通过对麦草浆污泥连续富集培养得到真菌10株,经初步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对富集培养分离的菌种进行木聚糖酶产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优菌株为Aspergillussp.MC-JAⅡ,其木聚糖酶酶活性最高值达到2060 U/mL,发生在产酶培养的第84 h,相应纤维素酶活为99.5 U/mL。为国内首次报道麦草浆污泥中的降解木质纤维真菌的分离、鉴定和产酶研究。  相似文献   
29.
对粉红黏帚霉67-1菌株侵染核盘菌菌核过程的多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了连续测定,以研究几丁质酶等在这一寄生互作体系中的可能作用。结果表明:葡聚糖酶活性变化表现活跃,且随寄生过程呈增加趋势,配对法T检验结果表明,第10d的处理与对照酶活性差异达到最大;几丁质酶、蛋白酶活性变化表现较低,而纤维素酶未检测得到。酶学动态变化与之前石蜡切片显微观察的结果在时间上表现一致;认为葡聚糖酶可能是粉红黏帚霉67-1菌株寄生核盘菌菌核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与非病毒性肺部感染对比,分析甲型流感病毒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常见临床实验检查及治疗效果,为经验性治疗甲型流感病毒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已确诊存在甲型流病毒合并肺部感染(A组)及非病毒性肺感染(B组)各25例,对于确诊的甲型流感患者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一周外,两组均正常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及治疗天数、住院天数、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CT检查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天数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4/2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3/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型病毒性肺部感染常表现为血常规未见异常,常伴发不同程度炎症反应,除常规抗感染治疗外,口服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可促进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