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8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31.
移地与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移地是指将生物有机体从一个区域自由释放到另一区域的移动,通常包括引入、重引入以及复壮等3 种类型。野生动物的移地有较悠久的历史。在许多国家,通过移地以维持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在野外的长期续存已成为保护生物学上的一种重要手段。影响圈养动物野外放归成功的因素主要来自物种生物学特性、自然环境、社会生物学以及放归方式等几方面,同时,放归亦给基础生态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兽类,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以及凉山等几大隔离的山系。由于部分山系栖息地的高度破碎以及隔离小种群普遍面临的来自种群及环境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就地保护的措施可能并不足以保证这些隔离小种群在野外长期续存。在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将圈养个体放归野外以复壮孤立小种群应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同时,随着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逐步改善,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时机亦逐步成熟。文中尚就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2.
大熊猫粪便宽径与咬节平均长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粪便咬节是大熊猫数量调查中最常用的指标。然而,大熊猫在主食竹叶的季节有时在粪便中未留下咬节而使数量调查难以进行。为此,本文对大熊猫粪便宽径与咬节平均长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熊猫粪便宽径呈正态分布,同一个体的含咬节粪便与全由竹叶组成的粪便在宽径上无显著差异。大熊猫咬节平均长度与粪便宽径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在不考虑年龄的情况下,粪便咬节平均长度与粪便宽径的回归方程为:Y=0.38X十14.40。成体和亚成体组的粪便咬节平均长度与粪便宽径的回归方程为:Y=0.22 X+22.79。年龄对大熊猫粪便咬节平均长度与粪便宽径的回归关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3.
以4个人体癌细胞株为模型、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和磺酰罗丹明(SulfoRhodamine B,SRB)染色法对55株来自于热带太平洋深海微生物(细菌和霉菌)的培养液的乙酸乙酯抽提物以及菌体的甲醇提取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并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该批菌株. 结果表明,55株微生物发酵样品共110个提取物中,90%样品表现出细胞毒活性;其中13株微生物的活性较强(提取物有效抑制浓度≤16μg/ml),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同时还发现,菌体中检测到的活性菌株数大于发酵液中检测到的活性菌株数, 细菌的筛选得率高于霉菌的筛选得率.鉴定结果显示, 50株微生物分属于21属、29种,其中13个较高活性菌株来源于8个属。本文为我国深海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探索性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134.
NAA处理桉树插条后IAAO活性与生根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尾叶桉MLA无性系(简称MLA)为难生根植物,尾叶桉U6无性系(简称U6)和刚果12号桉W5无性系(简称W5)为相对易生根植物。MLA插条内的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较U6、W5的高。用萘乙酸(NAA)处理桉树插条后,在扦插生根的不同阶段,插条内IAAO活性呈现规律性变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本文讨论了IAAO与桉树插条生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在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化学感受过程中的生理功能,为以OBPs蛋白为防治靶标的桃蛀螟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前期桃蛀螟触角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PCR技术从桃蛀螟触角中获得桃蛀螟气味结...  相似文献   
136.
系统发育谱生成软件(Phylogenetie Profile Generator,PPG)采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和Perl两种语言编写,将枸建系统发育谱所涉及的全部过程进行集成,用户只需提供原始的蛋白或核酸序列,软件即可生成所需的系统发育谱,并提供文本和XML两种形式的输出结果。软件具有Windows和Limix两个版本,可提供免费下载。软件下载地址:http://life.cnu.edu.cn/kexueyjshow.php?id=56  相似文献   
137.
本文描述了筛选HRV阳性粪便样品的方法,并分离纯化有模板活性的HRV ss RNAs,然后在麦胚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中进行翻译,每毫克HRV ssRNAs能合成3.5xi0‘cpm不溶于TCA的HRV各类多肽。经凝胶电泳分析,在1.1x10‘cpm的各种多肽中,相当于McCrae等人报道的VPl—vP4四种多肽位置的放射性有5.4×10’cpm,相当于VPS--VPl2八类多肽位置放射性有5.3×10’cpm左右,其数量的分布趋势与上述报道相似。  相似文献   
138.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异物和消化异物的能力,两个过程意义也不相同。如果只能吞噬异物(包括微生物),而不能或不适当消化和降解异物,必将有害于机体,引起甚至加重疾病。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有关人体和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吞噬率及其指数)作为免疫学指标已运用很多,但只有在检测吞噬指标的同时进行溶酶体消化力的观察,才可能全面认识巨  相似文献   
139.
长鞭恙螨亚属Lorillatum由Nadchatram(1963)建立之初,归在纤恙螨属Leptotrombidium中,后来,Vercammen-Grandjean(1968)将其改归翼手恙螨属Chiroptella,至1971年,V.-G.和Longston二氏才将其提升为属;温廷桓(1984)鉴于一直归属置疑的通什恙虫Trombicula(?Trombicula)tungshihensis Hsu and Chen,1964的某些重要特征介乎长鞭恙螨属与翼手恙螨属之间而较接近前者,为此将可考虑建立一个亚属,但当时认为仍只能置疑。赵善贤(1985)研究了较大量的通什恙虫的海南岛标本  相似文献   
140.
云南阿昌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