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螅状独缩虫表膜下纤毛系及形态发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心路  余育和  沈韫芬 《动物学报》2001,47(1):13-18,T001,T002
利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螅状独缩虫无性生殖周期中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1)在大核形态尚未出现明显变化时,生发毛基索(GK)的前端即出现原基,随后原基增生扩大。最早出现的是两条将来分别演化为新仔虫第三咽膜(P′3)和第二咽膜(P′2)的原基带,随后出现的是位于外侧的新仔虫的单毛基索(HK′)。同时,新仔虫的第一咽膜(P′1)也开始由老单毛基索(HK)复制,并在细胞分裂后期与老结构分离;(2)大核在虫体分裂过程中由长带状逐渐缩短变粗至扁圆形,于虫体即将分开时迅速拉长,然后分裂为二个新大核;小核分裂先于大核,在两仔虫口毛器即将分开时完成;(3)原帚胚及柄归属老仔虫,新仔虫的帚胚在虫体分裂后逐渐形成,柄内肌丝则在柄鞘形成后逐渐长出。  相似文献   
282.
本新种的典型特征为表膜较薄但不弯曲,无表膜下颗粒;区别于该属其它种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多个大核(5.4±1.4);背触毛6列,在第3-4列之间具有一些额外散在的背触毛.口围由42.3±2.2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恒为8553结构;本新种的形态发生结果与该属其它种类相同,6列新背触毛原基分别来源于背部的3列老背触毛和腹部的老右缘棘毛,在第3及第4列新背触毛列之间可见新出现并散在的几根背触毛.  相似文献   
283.
随着数字化医疗设备如CT、MR、DSA、DR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大量采用,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数据正在里海量增长,现有的存储、图像处理及管理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医学图像库的出现,给医学图像库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开放、集成、高性能和智能化。它们渗透到网络自身、网络服务和网络应用的各个层次。基于医院现有影像数据系统,建立网络应用环境,来满足医学图像库发展的需要,为解决数字医学图像库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条很好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284.
濒危物种杏黄兜兰的保育生态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 armeniacum)是中国特有的兰科濒危物种。自2000年4月1日至2005年10月10日,在云南省怒山的落砂坡山选取66个调查点进行杏黄兜兰保育生态学研究:对443基株共1302分株进行了繁殖式样、物候和生命周期等主要生物学特性,以及对该物种的生境要求、群落结构特征等生态学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在广东省深圳进行迁地保护和迁地繁殖后重返原产地的试验,研究了原产地的气候、植被和其他环境因素与杏黄兜兰之间的关系以及杏黄兜兰迁地栽培和繁殖的无性后代重返原生长地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落砂坡山的杏黄兜兰在石灰岩上的次生灌木丛或草丛内生长良好;它兼具有性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目的就是实现有性繁殖和延长基株的寿命;无性繁殖有二种形式:产生分蘖或根茎;灌木丛或草丛的落叶为杏黄兜兰生长提供腐殖质,杏黄兜兰根茎繁殖是它对落叶等覆盖的一种适应;分株的开花率为7.39%±1.02%,开花分株的结果率为32.23%±12.08%;杏黄兜兰具有入侵适度破坏和正处于恢复初期的森林环境的能力,而在茂密连片的大树森林内不能生长。杏黄兜兰在深圳人工疏林下生长良好并繁殖许多无性的克隆分株,将繁殖的克隆分株重返原产地能正常开花和结实。试验结果显示,杏黄兜兰可以进行迁地保护以保存种质资源和迁地繁殖的植株回归原产地。基于杏黄兜兰濒危机制的分析,认为,杏黄兜兰生存所面临的威胁是生长空间被完全剥夺和人为灭绝性采集而不是其自身存在的生物学缺陷,为此,提出了相应的保育对策。  相似文献   
285.
猪源脑心肌炎病毒GXLC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猪源脑心肌炎病毒(EMCV)GXLC株进行全基因组克隆、测序和分析。采用RT-PCR技术分段扩增基因组可读框(ORF),应用3'-RACE和5'-RACE技术扩增3'-UTR和5'-UTR,分别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经拼接后获得GXLC株全基因组序列,共7725个核苷酸。与NCBI GenBank登录的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GXLC株与GX0601、GX0602、BJC3、HB1等国内分离株以及CBNU、K3、K11、BEL-2887A、EMCV-R、PV21等国外分离株同源性达99%以上;基于全基因组、结构蛋白及非结构蛋白基因序列绘制的系统进化树拓扑结构图相近,所有EMCV分离株可分成两个群:I群和II群,I群可细分为Ia亚群和Ib亚群,其中猪源EMCV属于Ia或Ib亚群、鼠源EMCV属于Ia亚群、野猪源EMCV属于II群,GXLC株与其它中国分离株均属于Ia亚群。  相似文献   
286.
景观湿地夏季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夏季(6-8月)对杭州市境内一景观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采样, 共得原生动物样品21个。利用浮游生物研究方法对该湿地水域中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特征、优势种分布、指示种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了该特征性水域中原生动物的群落特征与水质变动之间的关系。共鉴定原生动物84种, 隶属于3纲45属, 其中鞭毛虫纲61种, 纤毛虫纲14种, 肉足虫纲9种。优势种主要为隐滴虫(Cryptomonas)和眼虫(Euglena), 均属于鞭毛虫纲; 污染性指示种及Margalef等多样性指数均表明水质呈中度污染状态; 在原生动物功能类群中, 光合自养者最多, 腐生者、杂食者和捕食者相对较少; 主要理化指标中TN、TP和COD含量均较高, 且对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大, 是造成群落变化的主要原因。综合评价结果揭示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体目前仍处于中度污染状况。研究对湿地水域的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287.
国际大通道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自然景观壮观、人文历史悠久。首先, 依据公路沿线自然、人文属性对公路走廊带进行空间段落划分; 然后, 基于专家法从视觉欣赏、心理感受、文化认知等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计算不同路段的景观质量。结果显示, 红其拉甫国家公园自然景观特色带、洪扎-吉尔吉特人文景观特色带的公路景观质量为很好; 索斯特-洪扎景观过渡带为好, 吉尔吉特-雷克特桥景观过渡带为一般。总体看来, 中巴公路沿线景观质量较高。研究可从宏观层面指导各段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288.
施锦绣  王莹  黄薇 《中国科学C辑》2008,38(10):900-906
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单倍型图谱和人类拷贝数变异图谱的完成, 基因分型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促进了对复杂性状疾病的研究. 本文结合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发展和研究项目, 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几种基因分型技术, 及国内外复杂性状疾病遗传研究的突破和进展.  相似文献   
289.
鸭圆环病毒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鸭圆环病毒全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运用重叠PCR技术从鸭组织脏器提取的DNA中扩增出2条核苷酸序列,拼接后对其核酸组成、基因组结构及病毒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病毒核酸为大小1 995nt的环型DNA,包含6个ORF,与登录在GenBank中克隆株MuDCV(AY228555)的同源性高达97.4%,可见所扩增的核酸序列为鸭圆环病毒基因组序列.  相似文献   
290.
黄颡鱼鲇鱼爱德华氏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又称黄嘎、昂刺、黄腊丁等,隶属鲶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颗鱼属(Pelteobagrus),是我国重要的小型底层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特别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更为集中,是一种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较高的优质淡水鱼类,也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