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生长对外源植物激素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植物克隆生长调节问题,目前集中于外在机制的研究。为了探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的内在机制,采用3×3回归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期望了解不同生长性状对IAA和CTK用量及其配比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生长性状对激素用量的响应规律呈典型的钟形曲面模式,即各生长指标均存在一个产量峰值,峰值以前生长指标随IAA、CTK用量的增大而提高,峰值以后生长指标随IAA、CTK用量的增大而下降。(2)不同生长指标对激素用量及其配比的响应规律具有一定差异,较高的IAA比例有利于促进树高生长,较高的CTK比例有利于促进地径和冠幅生长,而几乎相等的IAA和CTK用量有利于种群生物量积累。(3)在激素用量适宜的情况下,中国沙棘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形成高大的个体,较多的子株,有利于提高种群对生境资源的占据和利用,并提高排斥其他植物种类入侵的能力;当激素用量过高或过低时,中国沙棘以降低生长量为代价,形成矮小的个体,减少子株数量,有利于削弱个体之间的竞争。这一结果为了解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内在调节机制提供了线索。(4)根据不同生长指标的激素效应方程,求出了相应的IAA和CTK的最佳用量和最佳配比,以及合理施激素区域和最低成本线。(5)克隆子株数量增幅与地径和冠幅生长量增幅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群生物量增幅呈显著正相关,即适宜的IAA和CTK用量既可加速个体生长、也能促进克隆子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2.
地黄自毒物质提取及其生物指标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作障碍在药用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栽培中尤其明显,同一地块上种植一茬地黄后,须经8-10a后方可再种。从怀地黄主产区河南省焦作地区采集种植1a地黄的茬后土壤,采用不同溶剂提取地黄土壤自毒物质并利用生物测试确定抑制率最强的土壤提取液作温室栽培实验以确定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土壤提取液和根系分泌物进行比较,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MS)技术鉴定地黄连作自毒物质的化学成分。生物测试结果表明水和甲醇提取的地黄茬后土壤自毒物质对地黄生长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在培养器中加入浓度0.5g/mL的水和甲醇提取液对地黄胚根的抑制率分别达17%和26%,当浓度增至5.0g/mL时,抑制率增加到70%以上。盆栽结果显示甲醇提取的自毒物质导致地黄地上部叶绿素含量减少,根系活力下降,明显抑制了地黄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加剧了地黄膜质过氧化,以及引起地黄植体内生长素类激素含量下降。高效液相色谱法显示土壤提取液和根系分泌物具有相似图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分析共检测到6个特征物质:香草酸、D-甘露醇、二十六烷酸苯羟基乙酯、毛蕊花糖苷、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检测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外周血中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基因及早老素1(Presenilin 1, PS1)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而探讨APP及PS1基因的表达与AD的相关性,采用SYBRGreenⅠ的方法对45例AD患者、25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患者及60名正常对照组样本的mRNA进行绝对定量,检测得到APP基因及PS1基因在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26±0.005 amol/μg cDNA和0.026±0.004 amol/μg cDNA;在AD患者组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044±0.006 amol/μg cDNA和0.051±0.011 amol/μg cDNA;,在VD患者组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72±0.013 amol/μg cDNA和0.039±0.005 amol/μg cDNA 。经显著性检验,AD患者组APP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t=2.639, P<0.01;PS1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样呈上调趋势,t=2.173,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VD患者组APP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t=3.028,P<0.01;PS1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同样呈上调趋势,t=2.012,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因此,APP及PS1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增高并不一定与AD发生特异性关联,而可能与多种导致痴呆的脑部病变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104.
峨眉髭蟾精子形态结构及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boringii)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的结果表明:峨眉髭蟾的精子具角蟾科物种精子基本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即精子头部呈螺旋状,尾部呈弯曲状;精子具锥形的顶体、纤维束构成的穿孔器、平行排列的中心粒和双轴丝;线粒体位于尾部;精子核窝不明显、无轴纤维和波动膜等特征。此外,对已有报道的角蟾科和无尾类物种精子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表明:(1)角蟾科精子细胞核呈螺旋状,中心粒平行排列,尾部具双轴丝等结构不同于无尾类其他科精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科间差别;(2)角蟾科精子各部的量度,尾部线粒体的分布和数量,以及轴丝的排列等特征在属间和种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峨眉髭蟾和东南亚拟髭蟾指名亚种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5.
Cry1Ac杀虫蛋白对粘虫中肠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娜  江幸福  罗礼智  张蕾 《昆虫学报》2012,55(2):168-175
为阐明Bt杀虫蛋白对次要靶标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鳞翅目: 夜蛾科)的生理学影响,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粘虫高龄幼虫在室内取食低剂量Cry1Ac杀虫蛋白6, 12, 24和36 h后, 其体内主要的解毒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 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和中肠蛋白酶(总蛋白酶、 强碱性类胰蛋白酶、 弱碱性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等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取食Cry1Ac杀虫蛋白后, 粘虫幼虫体内相关酶活力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1)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过氧化物酶(POD)、 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力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 (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力较对照显著升高(P<0.05); (3)过氧化氢酶(CAT) 活力于6, 12和24 h显著低于对照(P<0.05), 36 h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果提示Cry1Ac杀虫蛋白主要通过抑制粘虫幼虫中肠解毒酶和蛋白酶的活性, 扰乱SOD, CAT 和POD 3种保护酶的动态平衡而干扰幼虫的正常生理代谢, 从而起到毒杀粘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应用人工掩蔽物法监测两栖动物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掩蔽物法是一种取法自然而加以人工改造的两栖动物监测方法。该法利用两栖动物昼伏夜出的习性,在其栖息环境中按照一定的方式布设人工掩蔽物来吸引两栖动物栖居,从而达到白昼监测其种类和种群数量的目的。该方法主要用于监测草地、湿地、灌丛、滩涂、松林等自然掩蔽物较少的生境,作者的监测实践和有关报道的监测工作证实,此方法对于习居于这类生境中的陆生有尾类和无尾类两栖动物具有较好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7.
近年来随着遗传改良工作的实施,人工选择大大提高了肉牛的生产性能并使其遗传基础发生巨大改变。文章基于Illumina BovineSNP50(54K)和BovineHD(770K)两款芯片数据,采用FST检验方法分析牛群的遗传分化,并筛查人工选择在牛的基因组留下的印记。通过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扫描,共发现47 104个"离群"位点和3064个群体特异的人工选择"候选基因",如CLIC5、TG、CACNA2D1、FSHR等。通过基因注释对基因的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进行富集分析。文章构建了我国肉牛的全基因组的选择信号图谱,为深入研究人工选择和理解生物进化提供线索,且研究结果也显示人工选择对基因组的影响在牛品种遗传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近年来,随着牛全基因组高密度SNP芯片的出现,基于牛全基因组信息的研究迅速成为了热点。200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研究室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建立资源群体,截止2012年已收集  相似文献   
109.
钒、汞胁迫对菜心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明  路畅  张兴龙 《生态学杂志》2012,31(3):532-537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钒(V)、汞(Hg)单一和复合胁迫对四九黄菜心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明显上升,与对照相比,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分别增加了8.4%~271.5%和22.4%~145.6%;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重金属浓度较低时,3种保护酶均有较好的协同效应,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叶绿素含量和3种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表明在逆境环境因子下,植物的生理特征发生变化,酶活性受到抑制;V、Hg复合胁迫对蔬菜幼苗的毒害作用大于同水平单一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110.
动物为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会在其形态和生理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内脏器官重量变化是其在器官水平上的主要表现之一.为探讨生境变化对小型哺乳动物内脏器官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原始林、次生林、薪材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s人工林和日本落叶松Larix leptolepis人工林5种林型,调查生境变化下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内脏器官重量的变化.结果显示,5种林型社鼠间心、肺和肝重量差异显著,心和肺值均以人工林中最高,肝值以次生林中最高,而肾和脾重量在不同林型间无显著差异.社鼠内脏器官的变化,是其对环境变化作出的积极响应,对其生存繁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