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研究以初孵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性腺组织为实验材料, 开展Forkhead box家族蛋白-1(FoxO1)基因CDS区克隆和序列特征分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在胃、肠和肺脏等组织中的表达谱, 结合免疫荧光(IF)、RT-PCR和Western Blot探讨其在不同出壳后日龄(17日龄、63日龄和96日龄)雌性扬子鳄性腺组织中的时空表达规律, 探讨其在雌性扬子鳄性腺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成功克隆获得FoxO1基因长度为1941 bp的完整编码区及646个预测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间进行同源性比对和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 扬子鳄FoxO1基因与鸟类的亲缘关系相较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和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等爬行动物更近。在其他脊椎动物中, 哺乳动物、硬骨鱼和两栖物种也各自聚类称为子群, 表明FoxO1兼具功能保守性和种间特异性;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FoxO1在初孵鳄性腺复合体、肺、胃和肠中均有表达, 免疫荧光结果表明17日龄性腺组织中的FoxO1主要表达于肾上腺和中肾区但在皮质部呈微弱表达, 在63日龄性腺皮质部表达逐渐上调且呈无规则随机分布, 在96日龄性腺皮质部中卵母细胞发育程度更高的位置呈强表达; RT-PCR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扬子鳄性腺组织FoxO1基因mRNA表达量差异不显著,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性腺组织中的FoxO1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模式, 表现为63日龄FoxO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17日龄和96日龄, 相关结果对于丰富扬子鳄卵子发生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2.
下一代测序技术在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圣  屈彦纯  张军 《遗传》2014,(3):71-90
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将NGS技术引入表观遗传学,便形成了以NGS为基础的各种表观遗传学测序及研究方法,如: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法(Whole 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简化代表性亚硫酸氢盐测序法(Reduced representation bisulfite sequencing,RRBS)、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测序(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sequencing,MeDIP-seq)、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sequencing,ChIP-seq)、Tet辅助重亚硫酸盐测序法(Tet-assisted bisulfite sequencing,TAB-seq)、各种染色体构象捕获测序(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 sequencing,3C-seq)技术、DnaseⅠ-seq/MNase-seq/FAIRE-seq以及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这些方法的应用和普及改变了人们对多种表观遗传现象的传统认识,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加全面地深入了解各种表观遗传标志在机体内的广泛分布,以及如何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文章概述了当今主要商业NGS平台的原理和特点,系统介绍了以NGS方法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各种表观遗传学测序及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应用NGS技术在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3.
本文利用16S rDNA序列并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实验室前期从油污土壤中分离的产表面活性剂菌株1098-3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通过单因子实验初步确定了其产生表面活性剂的最适条件:37℃,初始pH7.0,转速200 r/min,培养基配比为可溶性淀粉2.5%,胰蛋白胨1.5%,氯化钠0.3%,磷酸二氢钾0.5%,氯化钙0.004%,硫酸铵0.6%,硫酸镁0.07%,酵母粉0.06%,500 mL三角瓶装液量为200 mL.在此条件下,发酵液表面张力由69.3 mN/m降至34.3mN/m,此时发酵液中表面活性剂相对浓度(RBC)为500.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价MSCT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活检病理证实9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分别由两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对RPF病变发生部位、病变范围、病灶形态、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显示情况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平扫及增强后病变CT值测定。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容积重建(VR)及CT尿路造影(CTU)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近似于肌肉密度的软组织病变,6例病灶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9例均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8例始于肾门下方,一例累及十二指肠上动脉。9例均不同程度累及一侧或双侧输尿管,造成输尿管及肾盂扩张积水,输尿管管壁增厚。增强扫描7例有轻中度强化,2例强化不明显。结论:MSCT可以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特征,MPR、CMPR、VR及CTU技术综合应用有利于明确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在SPECT显像中核素注射技巧与检查质量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7-12月300例骨显像,100例肾脏显像,进行图像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图像上①1例针头松动导致药品污染病人前臂,10例病人的注射药物外漏,13例按压不足导致出现放射性浓聚,9例留置针冲洗不彻底②动态显像曲线峰值3例出现提前5例滞后和1例药物外漏。结论影响检查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常规操作第一步:注射技巧对于整个检查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能逐步改善和提高,将对提高整体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王艳  张军  黄青阳 《遗传》2008,30(6):711-715
采用病例.家系对照和随机病例.对照两种设计,分析了603例样本脂联素基因(Adiponectin,APMl)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3061862(T45G)与湖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在所有样本中,2型糖尿病病人的G等位基因及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G:42.0%比21.7%,P<0.001;GG:13.6%比4.5%,P=0.032);在180个病例.家系对照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GG:17.8%比5.6%,P=0.011);在423个随机病例.对照中,2型糖尿病患者GG基因型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GG:12.2%比3.9%,P=0.02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G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子(OR=3.58,95%C/=1.70-7.54).这些结果表明,脂联素基因SNPT45G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相关,GG基因型是中国湖北汉族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7.
采用Sheroloc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了4株诺卡氏菌型放线菌分离菌株的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结果表明,该法具有分辨率高,稳定、重现性好,简便易行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与16S rRNA基因序列比较结果相一致,能在种及菌株水平上反映出放线菌的基因型,系统发育和分类关系,是一种较好的脂肪酸定量测定方法,尤其适用于分析大量的菌株或分离株,可应用于放线菌种水平的分类和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98.
鳞片状细胞癌抗原Ⅰ (SCCA1)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serpin)超家族的成员 ,具有多种变异体。有报道其中的两种(BP和AJ515706 )能通过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前S1抗原促进表达SCCA1的细胞与HBV的结合。本研究从HepG2细胞中扩增出的一株SCCA1(A1)却不具备HBV结合能力。将A1的C末端与BP的C末端互换 ,获得的A1-BP能够结合HBV ,而BP-A1却不能。A1与BP的C末端仅有 3个氨基酸的差异 ,其中 2个位于反应位点环域。一级结构分析发现在该区域内 ,A1的疏水性较弱 ,而BP和AJ515706的疏水性较强。将A1的aa349位的弱疏水性的谷氨酸突变为强疏水性的缬氨酸 ,则可获得HBV结合能力。反之 ,将BP同一位点的缬氨酸突变为谷氨酸 ,则会丧失HBV结合能力。这些结果提示SCCA1与HBV的结合受反应位点环域的疏水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SELDI-TOF-MS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军  王惠芳 《生命的化学》2005,25(5):415-417
该文介绍了SELDI-TOF-MS的原理、特点及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展望了SELDI-TOF-MS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
用绿色荧光前体化合物Calcein AM标记靶细胞,经过与杀伤性T淋巴细胞(CTL)效应细胞数小时的孵育,通过分析培养上清中的荧光强度检测CTL效应.通过对一系列标记条件的研究:不同浓度Calcein AM标记靶细胞、不同洗涤缓冲液、不同标记细胞浓度、不同洗涤次数、不同裂解液配方,确定CalceinAM荧光素标记法的最佳条件.用该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DNA疫苗免疫Balb/c小鼠对P815S细胞的CTL效应,E/T比为10时,杀伤效率接近饱和,达到65%.通过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杀伤后的P815S细胞,细胞破裂程度与计算出的杀伤效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