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对普通小麦中国春(CS)及其突变体(CSph2b)与秦岭黑麦远缘杂交的受精过程及其杂种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秦岭黑麦花粉能在CS及CSph2b小麦柱头上萌发,花粉管可顺利伸入花柱和胚囊;CS和CSph2b已授粉子房中,分别有80.12%和84.80%完成双受精过程而形成正常胚及胚乳,也有小部分仅有卵核受精或极核受精而只形成胚或胚乳,两者总受精率分别为86.74%和88.89%,成胚率分别为83.73%和87.14%.表明中国春及其突变体CSph2b与秦岭黑麦的可杂交性都很高,并且CSph2b略高于CS.  相似文献   
102.
嘉陵江四川段藻类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揭示嘉陵江四川段藻类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现状,分别于枯水期(1月)和丰水期(9月)沿江段至上而下分析了12个样点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Shannon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结果表明: 嘉陵江四川段共采集到藻类植物8门42科95属171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绿藻和蓝藻为各样点的优势类群.整个江段枯水期藻类植物的平均细胞密度为14.71×104 ind·L-1,金溪和红岩子样点的密度最高,分别为28.33×104和25.40×104 ind·L-1;群落中以硅藻的物种数量最为丰富.丰水期藻类植物的平均细胞密度为10.78×104 ind·L-1,以青居样点的密度最低,仅3.31×104ind·L-1,绿藻和蓝藻物种数量有所增加.整个江段12个样点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平均d、平均H′和平均E分别为2.35、1.60、0.31和2.57、2.09和0.39.嘉陵江四川段的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细胞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时空分布格局差异显著.水质整体为中污染型,其中金溪和沙溪样点为寡污型或β中污型,水质较好;苍溪、红岩子、新政和青居样点水质较差,属α中-污型.  相似文献   
103.
横纹金蛛多次产卵生物量分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卵袋是雌蛛产卵、若蛛孵化等繁育后代的保护性场所.常见农林蜘蛛横纹金蛛(Argiopebruennichi)一般一生产卵3~6次,织制卵袋3~6个.本文对横纹金蛛的体重、卵袋生物量、卵粒数与卵粒重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卵次数增加,产卵间隔时间更长,但雌蛛产卵后至下一次产卵前生物量的增量在减少,而对卵袋生物量的投...  相似文献   
104.
TVDI模型的农业旱情时空变化遥感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是一种通过反演土壤湿度来反映农业干旱状况的重要方法,其中能量平衡和植被指数的变化是影响TVDI模型精度的主要因子。在研究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修正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和下垫面温度(Ts)的基础上,引入DEM数据并对Ts做地形校正,减少了地形起伏对能量平衡的影响,建立不同植被指数的Ts-Ⅵ特征空间,选择与土壤湿度相关性最好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获取研究区2005年作物生长季(5—9月)的干旱状况,并用同步的气象信息对干旱状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根据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植被指数的TVDI模型,经过地形校正后能够更好地反映研究区的农业干旱状况。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对腹腔自体异位脾种植的诊断价值,并对其临床特点和影像表现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一例脾外伤患者行宝石能谱CT扫描,观察肿瘤强化模式及能谱曲线表现。结果:肝右叶包膜外、纵横裂区、脾区见单发或簇状多发富血供结节,大小0.64×1.14 cm~4.94×1.81 cm,动脉期呈"花斑状"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对比剂廓清程度趋于一致。能谱曲线示肝右叶包膜外、纵横裂区、脾区结节曲线斜率及走行趋势近似相同。结论:宝石CT能谱曲线斜率有助于腹腔自体异位脾种植诊断。  相似文献   
106.
肖永红  柳丰  贺一原  杨海明 《昆虫学报》2007,50(12):1239-1246
定量评价农药对天敌的影响是IPM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对天敌的捕食量缺乏有效的定量测量方法,农药对天敌摄食功能影响仍处于定性水平的研究,误差基数较大。本文采用一种定量的测定方法——荧光物示踪法,以稀土元素铕作为荧光示踪物质,定量地测定了食虫沟瘤蛛在重复接受噻嗪酮喷施后,其存活个体在药后13天内摄食量的变化趋势,且把药后食虫沟瘤蛛的死亡率加以考虑,计算药后整个试验食虫沟瘤蛛群体的摄食量变化。结果表明:任何浓度任何一次施药后2天左右食虫沟瘤蛛存活个体的捕食量均急剧下降;药物浓度较低时,第1次施药对食虫沟瘤蛛的影响最大;药物浓度较高时,食虫沟瘤蛛存活个体药后摄食量恢复周期较长。药后一段时间内整个食虫沟瘤蛛种群的摄食率相当低下,高浓度农药处理的食虫沟瘤蛛组3次施药后13天内的平均种群摄食率只有正常状况下的1/4左右(24.44%),推荐浓度及低于推荐浓度的食虫沟瘤蛛种群摄食率也仅为对照组的1/3左右(38.69%,36.52%)。因此在对水稻虫害防治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数量的调控作用;当害虫数量超过经济阈值而必须施药时,也应当掌握农药用药剂量和次数的尺度,以利于食虫沟瘤蛛等稻田天敌的生理恢复和群落重建。  相似文献   
107.
水华杀藻微生物的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除藻方法一般分为工程物理方法、化学药剂法和生物方法三大类。作为庞大的富营养化湖泊的藻类控制技术,利用工程物理方法和化学药剂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对环境友好的生物控藻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富营养化湖泊水华的控藻技术的研究热点转向生物控藻技术。在利用生物控藻上,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及藻类; 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这些杀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溶藻细菌)、病毒 (噬藻体)、原生动物、真菌和放线菌等五类。国内外对杀藻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有一些报道,但都不够系统和全面, 本文以本实验室的工作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前三类水华杀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8.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浮游植物调查及水环境初步分析   总被引:45,自引:13,他引:32  
比较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湖北库区干流江段及其主要支流的藻类生态特征及水质状况,结果显示,蓄水前(2002年12月至2003年6月)和蓄水后(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三峡湖北库区江段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差异。蓄水前共鉴定藻类7门66属79种,硅藻、绿藻、蓝藻分别占34.6%,38.5%和10.3%,其余藻类合计16.6%。蓄水后,藻类的总种类数增至151种,硅藻、绿藻、蓝藻所占比例依次为23.8%,55.0%和9.9%,其余藻类合计11.3%。藻类的细胞密度,蓄水前,干流平均272.6×104ind/L,支流1042×104ind/L;蓄水后,干流和支流的平均细胞密度分别高达384.8×104ind/L和2006.7×104ind/L,较蓄水前增加41.2%和92.6%,数据说明,三峡成库过程对湖北库区水生态系统中的藻类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尤以对支流中的影响更为明显。作者通过分析蓄水后库区水质下降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9.
食藻原生动物及其在治理蓝藻水华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业化肥的大量使用,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农业污水直接排入湖泊和江河,使得水体氮、磷等营养盐不断积累,进而促使蓝藻等低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相似文献   
110.
黑河流域山区牧坡草地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化及水热因子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LI600-09土壤呼吸室和LI-6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在生长季节对黑河流域山区牧坡草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速率及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牧坡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为夜间土壤呼吸速率较低,最低值在5~10月份,分别出现在7:00、6:30、5:30、5:00、6:00和7:00,此后开始升高,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15:00、14:30、14:30、13:30、14:00和15:00,在16:00~18:30又逐渐下降,整个过程呈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介于0.31~6.98μmol·m-2·s-1.土壤呼吸速率7、8月份最高,5月与9月份次之,月与10月份基本一致,整个过程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形式.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指数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乘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