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8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61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7 毫秒
99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定植于仔猪肠道的第一步是通过987P菌毛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刷状缘大分子(BBV)结合。对分离的BBV进行SDS-PAGE和Ligand blot分析表明, 在32~35KDa区域内有一条带能被987P菌毛探针所识别和结合, 所结合的条带经胰蛋白酶消化后, 通过微内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出多条主要峰带蛋白峰带, 采用衬质辅助激光解吸与电离质谱法(MALDI-MS)对主要峰带进行分析, 结合多肽氨基酸测序和Blast同源性比较, 得到3个氨基酸基序(AETAP、ALAAAGYDVEK和LGLK), 其序列与人和鼠源的组蛋白H1高度同源; 来源于仔猪小肠上皮细胞BBV的H1蛋白与BBV一样都能特异性结合纯化的987P菌毛蛋白。上述结果表明, 仔猪小肠上皮细胞BBV的组蛋白H1是987P菌毛蛋白的受体。  相似文献   
992.
在纯乙酸溶剂中,以乙酸酐酰化消旋酪氨酸,消旋温度为90℃,L-酪氨酸和乙酸酐的摩尔比为12,每消旋1gL-酪氨酸时,溶剂乙酸的用量为5mL,效果较好。同样的方法应用于L-脯氨酸,L-苏氨酸,L-缬氨酸,L-赖氨酸,L-半胱氨酸等氨基酸,消旋率均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993.
在A1501株的基因组上鉴定了4个反硝化相关的基因簇: nar, nir, nornos, 共40个基因, 基因的转录产物与其他种群中物质运输、基因调控以及还原酶类蛋白高度同源. nir, nornos基因簇在染色体上位置靠近, 与nar基因簇相隔较远. 与其他反硝化细菌比对的结果表明, A1501株中的40个反硝化基因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反硝化催化系统. 在A1501株中, 该系统有以下特点: (ⅰ) nar基因簇中, narK基因只发现一个拷贝. (ⅱ) 在narKnarG之间有一个narM基因. (ⅲ) 在narX, narL基因的下游鉴定了两个基因dnrEorf1, 其中dnrE基因是一个属于FNR家族的转录因子. (ⅳ) A1501株中nir基因有16个, 是所有已知反硝化细菌nir基因数量最多的. (ⅴ) 在A1501株中, 同时也是在假单胞杆菌属中首次报道norR基因. (ⅵ) nos基因簇相对保守, 无论在基因组成还是排列方式与参照的菌株都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94.
依尼奥小单孢菌抗性基因sisR的克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产西索米星的依尼奥小单孢菌中克隆高抗性新基因sisR,借助计算机设计PCR引物,从西索米星的产生菌依尼奥小单孢菌的染色体DNA中,经PCR扩增获得DNA序列长度不等的DNA片段。将这些DNA片段克隆至pUC19载体质粒并导入大肠杆菌,从中筛选到5个抗西索米星的转化子(其中一个命名为sisR)显示对西索米星的高抗性(超过1000μg/mL)。经DNA测序并通过互联网Biast比对,确认对该抗性负责的DNA片段是一个未见报道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995.
β-葡萄糖苷酶能够水解多种β-葡萄糖苷。它与其他纤维素酶共同作用,可以将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纤维素水解成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葡萄糖;β-葡萄糖苷酶在医学上也有重要的应用,它可用于一些肿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人缺乏β-葡萄糖苷酶,可以引起葡萄糖苷-N-脂酰鞘氨醇在巨噬细胞溶酶体内积累,引发戈谢病(Gaucherdisease)。  相似文献   
996.
南亚热带人工杉木林灌木层物种组成及主要木本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经过13a自然更新过程,林下灌木层植物种有71种,灌木层出现小乔木。通过重要值分析,判别了各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用x2统计和r检验研究了该杉木林下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种种间关系,测定它们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结果清楚地反映了木本植物种间关系以及它们在资源利用和生态特性上的差异。依据分析结果将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植物分成4个种组:.对叶榕(Ficushispida) 五月茶(Antidesmabunius) 毛桐(Mallotusbarbatus) 耳叶榕(Ficuscunia) 水东哥(Saurauiatristyla) 粗糠柴(Mallotusphilippinensis) 杜茎山(Maesajaponica) 粗叶榕(Ficushirta) 山麻杆(Alchornearugosa) 黄毛榕(Ficusfulva) 白背叶(Mallotusapelta);.拓树(Cudraniatricuspidata) 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 大青(Clerodendroncytophyllum) 相思子(Millettiasemicastrata) 山石榴(Randiaspinosa) 山苍子(Litseacubeba) 木姜子(Litseapungens);.紫金牛(Ardisiajaponica) 九节(Psychotriarubra) 山牡荆(Vitexquinata) 风箱树(Cephalanthusoccidentalis) 亮叶围涎树(Pithecellobiumlucidum) 华腺萼木(Mycetiasinensis)。种组划分的生态指示表明:如果杉木群落中灌木层以种组或的种为优势种,则认为该群落是一个不稳定的过渡类型,最终可能会变化为以这些种为优势的稀疏阔叶林;若以种组为优势种,该群落则是在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相对稳定的针叶林群落;以种组I为优势的群落则是乔木层从以针叶树为主、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的过渡类型。种组划分将为该区域同类型人工林生态功能评价以及林分近自然恢复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中国菊科植物外来种概述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全面整理了中国菊科植物外来种,确认迄今为止共计有74属 148 种(含亚种),并根据外来种的类型和用途进行了归类,分析了菊科外来入侵种的生物学特性,中国菊科外来种引种原因和途径及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全面研究我国外来种、消除外来入侵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珙桐群落种间关系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群落种间关系。测定了83种植物,共3 403个种对的种间关联(或相关)。结果表明,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共186个种对为正关联,100个种对为负关联(P<0.05或P<0.01);Pearson相关系数有295个种对为正关联,129个种对为负关联;Spearman秩相关系数有448个种对为正关联,244个种对为负关联。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不能反映两个种对的数量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刻化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相比,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种对的正关联和正相关,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所致;而种对间的负关联和负相关,则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重叠的生态位所致。  相似文献   
999.
桶形芋螺和菖蒲芋螺的性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 0 1年 9月和 2 0 0 3年 8月在广东湛江的硇洲岛和 2 0 0 3年 6月在广东阳江的闸坡渔港采集桶形芋螺 (Conus betulinus)和菖蒲芋螺 (Conus vexillum) ,发现两个海区的芋螺雌性个体均发生性畸变 ,性畸变率均为 10 0 % ,但雌 /雄性比仍大于 1.0。两种芋螺的畸变阶段和类型多 ,桶形芋螺有 S3b、S3c、 S4 、S*4 、S5b、S5c,而菖蒲芋螺有 S1 c、S3b、S4 、S*4 、S6 b。 2 0 0 3年 6月在阳江采集的桶形芋螺畸变程度最高 ,种群 RPSI为 5 3.8% ,VDSI高达 4 .9,雌性不育率达 4 4 .0 %。 2 0 0 1年 9月在硇洲岛外海深水区采集的菖蒲芋螺的种群 RPSI虽然只有 14 .7% ,但性畸率为 10 0 % ,VDSI也达 4 .1%。由此可见 ,两种芋螺对有机锡污染均比较敏感 ,而且有个体大、易采集、性畸变率高、畸变阶段跨度大、畸变类型多、畸变特征易于鉴别等特点 ,是中国东南沿海低潮线和潮下带有机锡污染生物监测的理想指示种。如与潮间带有机锡污染指示种疣荔枝螺 (Thaisclavigera)结合起来 ,便可相互补充 ,能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反映近岸海域有机锡污染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00.
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对干旱和盐渍胁迫的响应调节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长期稳定的自然变异植物种是研究植物适应逆境机制的理想实验体系。就河西走廊芦苇不同生态型的划分、4种生态型的光合响应调节、抗氧化保护机制、膜流动性修饰机制和渗透调节机制中的响应特征、胁迫诱导的特异表达成分等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