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目的】探讨猎豹(Acinonyx jubatus)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特征。【方法】通过采集新鲜粪便样品,对9只健康成年野生猎豹(4只雄性,5只雌性)的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对猎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测序共获得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V3–V4区有效序列599349条,序列平均长度405 bp。通过以97%的序列相似性进行分类,共获得操作分类单元(OTU)268个。经序列比对和分类鉴定,这些OTU都属于细菌域,包括10个门,21个纲,35个目,72个科,144个属。其中,丰度最高的5个细菌门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平均占OTU总数的42.29%%)、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1.54%)、梭杆菌门(Fusobacteroidetes,16.66%)、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30%)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19%)。拟杆菌门的丰度较低是猎豹肠道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丰度最高的5个科依次是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31.28%)、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平均占17.66%),梭杆菌科(Fusobacteriaceae,15.46%)、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12.40%)、梭菌科I(Clostridiaceae_I,6.93%)等。丰度最高的5个属依次是柯林斯氏菌属(Collinsella,30.16%)、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15.46%)、艰难梭菌属(Peptoclostridium,11.46%)、Blautia属(8.28%)和狭窄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6.39%)。约有2.32%的OTU没有归类到属。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猎豹肠道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为2.93–4.41,Simpson指数为0.72–0.91。通过依据性别进行分组,对雌雄两组之间的alpha多样性比较表明,雄性组的物种和Shannon指数略高于雌性组。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雌雄两组之间的差异高于各组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然而,聚类分析显示,相同性别的猎豹的肠道微生物并没有聚在一起。【结论】本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猎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和性别差异,为猎豹的保护、救护饲养和消化生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2.
该研究以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个典型地震滑坡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初步探讨了β多样性海拔格局,并运用Mantel检验和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MRM)进一步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β多样性变异的贡献,以揭示地震干扰后滑坡体植物群落β多样性的响应机制及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木本植物β多样性表现出单调递减格局,而草本植物β多样性则表现出“U”形变化格局,滑坡体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0.001)。(2)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β多样性与地理距离、海拔距离、局地生境差异均呈显著递增趋势(P< 0.001),地理距离和海拔距离是引起群落物种组成变化的关键因子,且海拔距离的重要性均大于地理距离。(3)地理距离和生境差异作为主导因子,分别共同解释了木本和草本β多样性变异的61.52%和40.91%,且环境差异单独解释率均大于地理距离单独解释率。(4)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对木本植物β多样性的作用均强于草本植物。研究认为,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着地震滑坡体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且生境过滤所起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3.
产碱菌麦芽四糖淀粉酶水解淀粉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碱菌麦芽四糖淀粉酶水解不同来源淀粉的产物组成有差异:G4占81.5%~98.8%,G_3占0%~9.6%,G_2占0%~5.9%。不同淀粉的水解速度在4170~9036mgGlch~-(1)·mg~(-1)之间。对可溶性淀粉的水解产物为6-型。麦芽四糖淀粉酶能被小麦、玉米及马铃薯的生淀粉吸附,其吸附率分别为60.2%、50.0%及52.2%,相对水解率分别为4.5%、2.7%及0%,水解生淀粉的主要产物为G_4。  相似文献   
64.
长链二羧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筛选诱变,从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1230得到一株能利用正烷烃产生较多长链二羧酸的突变株U3-21,该菌株能利用一系列单一正烷烃C10-C18 1产生与基质链长相应的二羧酸。摇瓶条件试验表明,静止细胞单一二羧酸的产量,除DC…及DC…”以外,为4.02—6.48%。用气液色谱鉴定,粗品二羧酸的纯度为92—98%。因而U3-21 是一株很有前途的优良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65.
弯曲菌是一种全球普遍关注的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菌。由于临床治疗和养殖业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弯曲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核糖体靶位点突变、核糖体蛋白变构和细胞膜上外排系统改变是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就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6.
微生物厌氧甲烷氧化反硝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厌氧甲烷氧化反硝化过程(Denitrify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DAMO)以甲烷为电子供体进行反硝化作用,在实现废水脱氮处理的同时,可有效削减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相关机制研究集中在逆向产甲烷途径耦合反硝化和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两个方面。鉴于厌氧甲烷氧化反硝化过程对全球碳氮物质循环的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厌氧甲烷氧化反硝化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着重阐述了有关厌氧甲烷氧化反硝化微生物富集培养物,特别是含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M.oxyfera)富集培养物的微生物特性、甲烷氧化反硝化的机理以及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厌氧甲烷氧化反硝化过程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7.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原代培养的SD大鼠成骨细胞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acetylcholinereceptor,nAChR)α1亚基的表达,结果显示nAChRα1亚基mRNA和蛋白质在原代培养的SD大鼠成骨细胞上呈阳性表达,提示骨内可能存在胆碱能神经和突触样结构,调控骨组织的各种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68.
X 性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RP G R 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组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病,患病率约为1/3500。X染色体连锁遗传RP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具有发病早,损害最为严重等特点。而在XLRP的相关基因中RPGR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RPGR的定位克隆、结构、功能及其突变谱予以综述,并对该基因的突变研究的临床意义作出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69.
目的建立小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穿刺小型猪髂后上嵴抽取骨髓,经密度梯度法离心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后形成单层贴壁细胞。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培养的MSCs。结果经培养存活的MSCs原代和一代呈纺锤型、多边型或星型。至二代起呈均一纺锤型,似成纤维细胞样,长宽比例约为(2~3)?1。体外培养的原代MSCs8~10d达到融合,传代后仍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结论小型猪MSCs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其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为基础研究和组织工程技术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0.
凋落物物理阻隔对格氏栲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静  刘金福  何中声  邢聪  王雪琳  江蓝 《生态学报》2020,40(16):5630-5637
为了探讨凋落物物理阻隔对格氏栲天然林自然更新状况的影响,通过模拟野外凋落物覆盖,设置格氏栲种子上层覆盖厚0 cm(CK)、2 cm(D2)、4 cm(D4)、6 cm(D6)、8 cm(D8)及种子下层铺垫厚2 cm(U2)、4 cm(U4)凋落物等7个处理,分析凋落物覆盖方式及厚度对格氏栲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凋落物覆盖方式及厚度对种子萌发进程存在显著影响。CK萌发持续时间最长,上层覆盖处理(D)次之,下层铺垫处理(U)的种子起始萌发时间显著滞后。(2)CK种子萌发率最高,其次D6处理发芽速度较快,发芽整齐;U处理较D处理的发芽率及发芽势均显著降低,且萌发抑制率显著增加。(3)D处理的种子胚根生长速度快,胚根长度大于CK;U处理的种子胚根生长速度呈先慢后快趋势。可见,凋落物是影响格氏栲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阻碍种子与土壤接触而抑制萌发,影响格氏栲林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