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黄土塬区麦田CO2通量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黄土塬区小麦地CO2通量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CO2通量日变化与生育期、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密切相关。(2)小麦各生育期CO2的平均日收支由大到小依次为拔节孕穗期>返青期>起身期>抽穗期>成熟期>灌浆期>出苗分蘖期>越冬期。(3)白昼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在出苗分蘖期、起身期、成熟期几乎不相关,在灌浆期低度相关,在其他生育期内都达到了显著相关。CO2通量与夜间2cm土壤温度在越冬、起身、拔节孕穗期显著相关,其他5个生育期内为低度相关。(4)小麦收割后表现为碳源,各天具体状况与前一天是否降雨、当天的天气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232.
为筛选苜蓿萌发期抗旱性鉴定指标以及抗旱苜蓿种质材料,为苜蓿抗旱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和基础材料。以59份抗旱性不同的国内外苜蓿种质为材料,设置加蒸馏水和加-0.6 Mpa PEG-6000水溶液2个处理,研究了与抗旱性相关的根长、芽长、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芽比等7个指标的变化,采用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综合抗旱系数、灰色关联、逐步回归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9份苜蓿种质萌发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及抗旱指标筛选。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苜蓿萌发期各指标均有显著影响。筛选出萌发期抗旱性较强的苜蓿种质材料有草原3号、赛迪7、WL903,可作为抗旱育种和抗旱机理研究材料。根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较其他指标敏感,可作为苜蓿品种抗旱性鉴定及抗旱品种选育时优先考虑的指标。试验结果也说明采用以抗旱性度量值(D值)为主要参数,以加权抗旱系数(WDC值)作为辅助参数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苜蓿抗旱性综合评价、评价指标筛选是合理准确的。  相似文献   
233.
当归根际土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条件下测定了当归根际土水浸液对当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I)和综合化感效应指数(M)及差异性检验评价了当归根际土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与蒸馏水和对照土实验组相比,根际土、非根际土水浸液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4种酶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根际土水浸液对当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综合化感效应在各浓度(0.125~1.000 g·ml-1)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在相同质量浓度条件下,根际土水浸液的综合化感效应较非根际土和对照土明显;当质量浓度均为0.500 g·ml-1时,根际土、非根际土水浸液对4种酶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二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3种土壤水浸液供体对当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抑制强度均表现为根际土>非根际土>对照土,因此推测自毒作用是当归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34.
四足动物的起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2006年,美国学者Daeschler E B和Shubin N H在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南部的埃勒斯米尔岛上发掘了一系列距今3.75亿年的Tiktaalik鱼化石。该鱼与希望螈(Elpisto-stegalian)一样均没有背鳍、没有鳃盖、子鳃盖、外肩胛骨;而具有宽大的背腹性明显的扁平颅骨,以及位于颅骨背面的眼睛,还具有成对的额骨、微鼻孔和位于末端的口,并具备了四足动物的一些特征,诸如较大的通气孔、可活动的颈部、伏瓦状排列的肋骨,胸鳍出现了挠骨的分化,并有骨质关节。这一发现填补了从海洋动物到四足动物的空白。  相似文献   
235.
AFLP分析江西省4个斑点叉尾鮰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西省4个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群体(GZ、XJ、PYA和PYB)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64对引物组合中,E3/M2、E4/M7、E3/M8和E5/M5引物从4个群体72个体中共扩增出17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109,占60.89%。其中,PYA、GZ、XJ和PYB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56.54%、56.47%、56.32%和56.14%。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890、0.3003、0.2896和0.2852,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1935、0.2027、0.1938和0.1898。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314,说明群体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的遗传变异90.98%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间,9.02%来源于群体间。聚类分析也表明,4个群体所产生的遗传分化主要也来源于群体内。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种质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提供参考,为斑点叉尾鮰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6.
通过设置在黄土高原黑垆土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作物产量与土壤碳氮的互馈关系.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秸秆与氮磷配施(SNP)、施有机肥(M)和有机肥与氮磷配施(MNP)6个处理.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长期平衡施用化肥、单施有机肥、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显著增加了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 NP、SNP、M、MNP处理玉米和小麦产量分别增加92%、97%、93%、141%和147%、164%、139%、214%.NP处理玉米和小麦年均产量与当地常规施肥作物产量相当且稳定,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施肥量为N 90 kg·hm-2、P2O5 75 kg·hm-2能够满足作物需要.秸秆还田与隔年施磷相配合的SNP处理与NP处理作物产量相似,且可减少磷肥施用量50%.平衡施用化肥、有机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而施用化肥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明显,综合所有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固存率在15%~41%.SNP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投入量增加1 t·hm-2,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0.06 g·kg-1,而CK、N、NP、M和MNP处理的增幅在0.12~0.15 g·kg-1.玉米和小麦产量都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玉米产量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小麦产量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稳,拐点出现在6.8 g·kg-1.长期平衡施用化肥、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及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显著增加黄土高原黑垆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作物产量和根茬还田量,根茬还田量的增加又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形成了相互促进的互馈关系.  相似文献   
237.
<正>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属于质膜结合酶,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各脏器组织,以肾脏含量最高。国外已有报道从许多正常组织及肝癌组织制备出高纯度的γ-GT制品。我们参照有关方法,结合本实验室条件成功地建成了大鼠肾脏γ-GT纯化制备方法,并对该制备物的某些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38.
地方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是我国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和立法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所谓自然保护区地方立法是指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针对本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状况及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实施效力仅限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活动。加强和完善地方自然保护区法规建设,对于强化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39.
法律责任是国家法律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行为人因为自己的过错,违犯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或法律授权单位,根据其违法性质、危害后果和主观因素而分别给予的不同法律制裁。法律责任是法律规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对行为人所为限制或禁止性行为进行惩罚的具体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34条至41条对违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非法行为的行为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40.
螺旋霉素聚酮合成酶基因和抗性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不同聚酮合成酶基因DNA的同源性,利用放线紫红素聚酮合成酶基因act Ⅰ,actⅢ作探针,从螺旋霉索产生菌Str.spiramyceticus U-1941基因文库中检测并分离了螺旋霉素聚酮合成酶基因pCN3H8。限制酶酶切分析表明,其分子量为44kb。通过分子杂交实验,将螺旋霉素聚酮缩合酶基因(与act Ⅰ有同源性)及聚酮氧化还原酶基因(与actⅢ有同源性)进行了定位。pCN3H8 DNA在麦迪霉素产生菌变株Str.mycarofaciens sub sp.68中的表达产物,经紫外光谱分析与麦迪霉素相似。pCN3H8在放线紫红素聚酮缩合酶基因缺陷型变株Str.coelicolor TKl7中的表达产物,不具有放线紫红素的色素,其纸层析谱型与螺旋霉素有显著差别。pCN3H8在变青链霉菌Str.lividans TK24中的表达产物,也具有抗菌活性。将pCN3H8 DNA转化对螺旋霉素敏感的Str.griseofuscus原生质体,获得了螺旋霉素抗性的表达。从转化子中分离得到了质粒DNA pSG3,其分子量为7.0kb,可能是pCN3H8DNA转化Str.grlseofuscus时在体内缺失而形成。再转化实验证明,宿主菌对螺旋霉索的抗性,确实是由于pSG3 DNA作用的结果。含质粒pCG4,pSG3的螺旋霉素产生菌Str.Ambofaciens转化子螺旋霉素的产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