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甘肃河西走廊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河西走廊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在6种生境中进行了定量调查和采集,共获13种标本,隶于6(亚)科9属,其中古北界种类占优势。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种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Margalef在0.6139~1.9689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H′)为1.0695~1.5607,Pielou指数(J′)和Simpson指数(D)分别为0.7242~0.9735和0.2768~0.4683,不同生境的丰富种数量(N1)变化趋势与H′相似,而非常丰富种数量(N2)的变化趋势为:半荒漠灌丛生境>山地草原生境>戈壁荒漠生境>农田生境>森林生境>山地半荒漠灌丛生境。降水对不同生境类型中鼠类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起直接的限制作用,同时海拔和人类干扰也是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42.
小兴安岭林区不同生境梯度中小型哺乳动物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铗日法和陷阱法,于2000年7~8月,对小兴安岭林区7个不同生境梯度中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铗日法所捕获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明显大于陷阱法.但后者更适合捕获小体型动物;(2)共捕获小型哺乳动物9种.其中啮齿目(Rodentia)松鼠科(Sciuridae)1种.田鼠亚科(Microtine)3种.鼠科(Muridae)4种.食虫目(Insectivora)鼩鲭科(Soricidae)1种.所捕获的物种中.棕背解(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占总数的48.77%.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大林姬鼠(A.speciosus)和红背Ping(C.rutilus)一起构成本地区的常见种;(3)物种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中呈明显的不均匀分布.以中度干扰的灌丛生境内小型哺乳动物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次生林1和农田生境均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无干扰的原生林1、2中物种丰富度最低,而轻微干扰的原生林3中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受严重干扰的农田生境中小型哺乳动物均匀度最高.其次是次生林1和灌丛,原生林3和干扰较重的次生林2中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均匀度最小;(4)从物种多样性与林地郁闭度和地表草本植物覆盖度的相关分析看出:物种多样性与郁闭度相关性不显著.而与覆盖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这些物种对草本植物选择倾向;(5)根据不同生境内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系统聚类,将所有的生境聚类为3组.即原生林组(原生林1、原生林2和原生林3)、次生林组(次生林1和次生林2)和农田组(灌丛和农田).表明组内各生境间小型哺乳动物成分的相似性和组间的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小型哺乳动物多样性受生境内植被演替阶段、食物和隐蔽条件等环境因素影响.而人类干扰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3.
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野猪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猪偏好选择低平地热带草原和灌丛草地,通常选择草本植物高、草本生物量大、草本覆盖度高、灌木矮小、1m以下当年枝比例高、隐蔽程度相对较低、接近水源的地点作为取食地,而选择灌木高大且密度高、灌木覆盖度高、草本植物高、隐蔽程度好、接近水源和远离人为干扰的地点作为卧息地。在雨季,野猪卧息地的灌木覆盖度和隐蔽度均比旱季高,而取食地的草本生物量也比旱季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取食地第Ⅰ主成分的贡献率达35.51%,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有乔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覆盖度、1m以下当年枝比例、草本覆盖度和隐蔽级;卧息地第Ⅰ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9.5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出现在灌木高度、灌木覆盖度、1m以下当年枝比例、草本高度、草本覆盖度、草本生物量、距水源距离和隐蔽级。  相似文献   
44.
秦岭羚牛的舔盐习性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本文报道了秦岭羚牛的舔盐行为和习性。羚牛的舔盐习性可能与繁殖活动有关。羚牛对盐源的占有具有一定的等级序位,高序位者在舔盐时处于优势地位。盐源的存在对羚牛的迁移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羚牛的舔盐习性可能会影响其家域的变化。  相似文献   
45.
栖息地荒漠化对蜥蜴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改变往往对动物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关于栖息地荒漠化如何影响蜥蜴的群落组成鲜有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和达拉特旗地区通过样线法调查了三类不同荒漠化程度样地上的蜥蜴群落组成差异,用典范对应分析探究了关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栖息地荒漠化使蜥蜴的群落组成发生显著变化,从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到流动沙丘,草原沙蜥均是蜥蜴群落的优势物种,密点麻蜥逐渐减少,丽斑麻蜥则消失于荒漠化严重的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中。随栖息地荒漠化程度的增加,蜥蜴的数量显著减少,密度显著降低,蜥蜴物种的丰富度、香农-威纳(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皮洛(Pielou)均匀性指数均逐次显著下降,而辛普森(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逐次显著升高。这说明荒漠化不仅使蜥蜴群落组成变得简单,同时造成了蜥蜴物种多样性的下降甚至丧失。荒漠化也使蜥蜴的栖息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植被高度、油蒿比例、裸地比例、隐蔽度、表层土壤含水量和表层土壤孔隙度在三类栖息样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环境因子与蜥蜴群落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总体而言,草原沙蜥偏好裸地,密点麻蜥偏好隐蔽性好且土壤湿润又疏松的区域,而丽斑麻蜥则偏好植被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46.
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隶属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巨蜥科(Varanidae)巨蜥属(赵尔宓等1999,蒋志刚等2016)。该物种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国内野生种群仅见于海南、云南和广西(赵尔宓等1999,徐正强等2006,汪巧云等2017)。虽然该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只被评估为低危级(LC)物种(Quahetal.2021),但在我国由于野外种群数量稀少而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且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级(CR)(蒋志刚等2016)。  相似文献   
47.
秦岭羚牛的家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1995年8月~1996年8月,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4 只佩戴颈圈的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c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50.1km^2、35.2km^2、43.5km^2、98.5km^2,平均56.8km^2。羚牛的迁移习性对其家域大小有极大的影响。3只戴颈圈羚牛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中  相似文献   
48.
在植物生长期 ,采用夹日法对放牧扰动下的祁连山北坡山地荒漠草地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度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放牧强度条件下 ,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受相应影响 ,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压力增加而减小 ,经 Whittaker的相似性指数的聚类分析 ,在相似性指数大于 0 .4的水平上 ,可把研究区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分为被家畜啃食和未被家畜啃食 2个类群。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大型食草动物放牧干扰对改变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的假设  相似文献   
49.
鬣羚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2~2004年采用检查自然死亡个体的胃内容物和在野外直接观察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采食植物种类中的两种方法,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鬣羚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在38只死亡鬣羚的胃内容物和49个采食地中共记录到鬣羚采食的植物121种,其中木本植物72种,占食物种类的60%;草本38种(包括2种竹子),占31%;其余11种分别为藤本3种、苔藓和蕨类6种、菌类2种,占9%。鬣羚在夏季采食的植物种类最多,有92种;冬季采食的只有43种。植物的嫩枝和树叶是鬣羚的主要食物。在研究地区中,鬣羚和羚牛食物重叠比例超过30%,冬季重叠的比例高达48%。  相似文献   
50.
雄性海南坡鹿发情期泥浴、沙浴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2-5月间,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保护站的养鹿场内对7只半野生雄性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泥浴和沙浴行为、进行泥浴和沙浴行为的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成功次数进行了观察记录,以确定雄性坡鹿的泥、沙浴行为是否与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行为相关.本实验对以下3个假说进行了检验:(1)性成熟的雄鹿的泥浴行为多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2)优势雄鹿泥浴的频次和持续的时间多于非优势个体;(3)泥浴的次数与交配次数正相关.研究期间记录到雄性个体的79次泥浴和171次沙浴行为,性成熟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显著地高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P<0.01,Friedman nonparametric two-way ANOVA);不同等级序位的雄性泥沙浴持续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优势雄鹿的泥浴频次显著高于非优势个体(Wilcoxon signed ranks 检验,P<0.01);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分别与交配次数显著正相关(r=0.802, P<0.05, n=7;r=0.919, P<0.01, n=7;Pearson 检验).雄性海南坡鹿沙浴与泥浴是雄鹿发情期中的优势炫耀行为,对雄性个体的繁殖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学报 53(3):417-424,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