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35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淋巴瘤诊断、分期和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瘤的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诊断价值,治疗前后对比分期改变,评价疗效和改变治疗方案。结果:PET/CT诊断发现异常高代谢情况51例(98.1%),其对淋巴瘤检查的灵敏度为98.1%(51/52),诊断率与病理结果比较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1例(21.2%)完全恢复,PET/CT未见高代谢或肿大情况,3例(5.8%)临床分期上调,15例(28.8%)分期下调,其中15例(28.8%)改变治疗方案。结论:18F-FDG PET/CT对淋巴瘤诊断准确性高,在分期和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准确分期并鉴别残余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992.
刺参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及其粒级结构周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森颢  周一兵  唐伯平  蔡勋 《生态学报》2014,34(7):1698-1706
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养殖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粒级结构的周年变化规律,旨在明确刺参养殖池塘的基础生态学特征,为刺参养殖生产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持。结果表明:刺参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年平均值为(5.16±3.04)gO2m-2d-1,全年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初级生产量分别在初春、夏季和初冬形成高峰。初级生产力群落净产量占毛产量的50.2%。P/R值与日P/B系数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20±1.25和0.39±0.35。按初级生产力水平和P/R值划分的水体营养类型,调查刺参养殖池塘属富营养型水体;初级生产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最高生产层约在透明度的0.5倍处,且0.5倍透明度(约50 cm)以上水层初级生产量占水柱总产量的56.3%;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生产量占总生产量的百分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除夏季外,以小型浮游植物(micro-,20—200μm)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最大(43.5%),夏季为微型浮游植物(nano-,2—20μm)对初级生产力贡献最大(35.3%)。以年平均值计算,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占总生产量百分比的大小顺序为:小型(40.1%)微型(28.2%)中大型(16.1%)超微型(15.7%)。回归分析表明:试验池塘初级生产力水平与水温、营养盐中的氨氮和亚硝酸氮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结果提示,刺参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显著,垂直分布并不均匀,小型浮游植物是其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  相似文献   
993.
MADS-box基因参与植物多种发育过程,尤其在花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研究以玉米不育系C48-2及保持系N48-2为材料,采用RT-PCR克隆mads3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不育系C48-2中该基因编码区发生单碱基突变,导致其推定的蛋白质中5个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荧光定量PCR显示,相对于保持系,花粉母细胞时期和四分体时期mads 3基因在C48-2下调表达,而单核期和双核期上调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使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法,于2009年6—9月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3种主要树种(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槭(Acer mono)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连续测定,结合环境因子的同步观测,分析各树种树干液流的动态特征,并探讨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树种的液流速率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规律,相同天气条件下,液流启动时间和到达峰值时间相同,但停止时间不同,紫椴停止时间最晚。3个树种的日均液流速率季节变化趋势相同,均在8月份最大,6月份最小,液流速率日均值表现为紫椴色木槭红松。相关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3个树种液流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建立了依据环境因子推算液流速率的各月逐步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995.
鸟苷酸结合蛋白1(Guanylate-binding protein 1,GBP1)为一种干扰素诱导蛋白,其属于鸟苷酸结合蛋白家族的一员。GBP1在抗病原微生物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GBP1的深入研究,发现IFN-α、IFN-β、IFN-γ、IL1α、IL1β、TNF-α和LPS均能够诱导GBP1的表达;因此,GBP1发挥的生物学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地被挖掘和展现出来。尤其是GBP1发挥的抗病原微生物与抗肿瘤功能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本论文综述了GBP1的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抗病原微生物特性以及已发现的一些其他功能的研究进展,为GBP1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6.
杉木根际土壤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发芽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杉木根际土壤经丙酮和乙酸乙酯1:1混合提取并真空浓度成浸膏后,用杉木种子发芽试验做生物检测。结果表明:3种浓度处理的杉木根际土壤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发芽及芽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就浓度之间的差异而言,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和根长生长均表现为200mg/kg处理的较100mg/kg和50mg/kg处理的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杉木根际土壤提取物对绝对发芽率的最低抑制浓度为34mg/kg,对绝对发芽势及根长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58mg/kg和62mg/kg。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绝对发芽率而言,200mg/kg处理的与100mg/kg处理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于绝对发芽势以及根长而言,其200mg/kg处理的与100mg/kg以及50mg/kg处理的相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7.
根据紫萁地下根状茎长度、叶残基痕迹及叶柄基径等与年龄相关的性状特征,该文建立了紫萁年龄判断模型,用以计算广西越城岭地区紫萁种群个体年龄,并采用年龄结构图方法,探讨该地区紫萁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紫萁这种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达到一定年龄后,地上部分性状趋于稳定,对其年龄判断,只能选择地下根状茎作为研究对象;蕨类植物没有活跃的维管形成层,不能形成完整的次生维管结构,其地下根状茎的直径与年龄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判断其年龄可根据地下根状茎的长度确定。越城岭山脉一带的紫萁种群趋于老龄化,幼龄级个体缺乏,更新能力弱,大量采摘或挖掘紫萁植株,极大地影响了紫萁天然更新和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998.
白灵侧耳纤溶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灵侧耳子实体浸提液经过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羟基磷灰石色谱柱层析后,纯化得到一种纤溶酶。该酶在SDS-PAGE中显单条带,其分子量约为30kDa。该酶在45℃以下,pH6.5-10.0的范围内稳定,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25℃。金属离子K+对该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Zn2+、Mg2+、Cu2+对酶有部分抑制作用。金属离子鳌合剂EDTA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MSF不抑制该酶活性,初步说明此酶既不是金属酶,也不是丝氨酸类蛋白酶。该酶既具有纤溶酶作用,又具有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原始生殖细胞是用做分离和克隆胚胎干细胞的一种新的细胞资源。本研究将30-45日龄的蒙古绵羊胚胎生殖嵴及其临近组织用机械剪碎和胰蛋白酶+EDTA消化处理,添加DMEM(低糖)+10%FBS(犊牛血清)、38.0℃、5%CO2和饱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其结果:未加任何细胞生长因子的情况下与其胎儿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方式也能分离得到类胚胎干细胞集落。这些集落细胞经多次克隆传代具有胚胎干细胞的诸多特征,如:具有连续传代的能力,细胞集落有典型鸟巢状结构,AKP染色呈阳性,核型分析结果染色体正常等。这些表明该细胞具有多能性,是绵羊类ES细胞。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人和大鼠WIPI-3基因的电子克隆和序列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基因电子拼接和比较基因组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新基因的电子克隆和注释。通过拼接CR593190、NM 019613和BC00097 cDNA序列获得人WIPI-3 cDNA全长序列,通过拼接EST序列CB727439、CB737031、BF557312、BG663387和预测的CDS获得大鼠WIPI3基因的cDNA序列。结果:成功克隆了人和大鼠自噬相关新基因WIPI-3的cDNA,上述两个新基因序列均得到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和EST序列的双重支持,另外经RT-PCR验证电子克隆的基因序列也是正确的,而且序列均已被GenBank收录,其编号分别为:AM182326和NM-001039587。其中,人WIPI-3基因修正了目前基因库中注释的WIPI-3序列,而大鼠基因则是国际上首次克隆,井被确定为参考序列。结论:基因电子拼接结合种属同源基因比较分析,可大大提高电子克隆的精确性,这种方法可有效用于新基因的克隆和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