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37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选取福建中西部地区相似气候条件下马尾松和杉木的天然林和人工林进行研究,利用年轮宽度、年轮宽度指数和断面积增量重建了4种林型共109株松树20年(1993—2012年)的年生长量,计算其对连续两次极端干旱事件(2003—2004年和2011年)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弹性指数,分析人工林和天然林在抵抗力和弹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杉木对水分的需求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解释了其对2003—2004年干旱事件的响应不一致。干旱压力极大地降低了马尾松和杉木的生长,但树木生长并未表现出干旱遗留效应。受干旱强度的影响,4种林型径向生长对2003—2004年干旱的响应强于2011年。干旱事件后马尾松比杉木具有更强的恢复能力;天然林比人工林对干旱的敏感性更高,同时弹性也更大。杉木人工林更容易受到频发的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在人工林抚育管理中应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遗传种源,以应对气候变暖导致的干旱频发。  相似文献   
952.
南方滨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植物长势差、存活困难,相当一部分绿化植物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盐害症状。但这些植物的盐害症状不同于常规的土壤盐害,表现出幼芽幼叶首先受害、迎风面受害症状重于背风面等,推测植物受害原因并非土壤含盐量过高。本研究在植物长势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土壤及气候分析,对中国南方滨海地区一线海岸24个县市开展了调研。结果表明: 一线海岸植物表现出较强的盐害症状,尤其是台湾海峡区域,但85.4%属脱盐土,且植物盐害等级与风速呈极显著相关,因此提出南方滨海地区绿化植物盐害主要原因是盐雾危害。绘制了首张南方滨海地区一线海岸植物盐害等级分布图,提出了一套植物盐雾危害的诊断方法,并就耐盐雾植物的筛选与配置、绿化工程措施及后期养护等提供了一系列建议,以期切实提高南方滨海地区园林绿化的整体景观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953.
为明确重齿当归(Angelica biserrata)数量性状的分布规律,对6份种质资源的14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6份种质资源的8个数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在6个数量性状的差异不显著。1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7%~33.34%,最大的是叶面积,最小的是复叶回数。复叶回数不符合正态分布,叶序数近似于正态分布,其余数量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叶宽、叶长、叶面积、叶周长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8~0.925,其余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560;主成分分析表明,10个数量性状在2个以上主成分中起主要决定作用。概率分级结果表明,去除复叶回数、叶周长、叶面积、叶长、叶序数等5个数量性状,8个数量性状被分为5个连续分布的分级,1个数量性状被分为3个连续分布的分级。  相似文献   
954.
DNA损伤修复是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基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E3泛素连接酶在DNA损伤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将介绍DNA损伤修复的机制、DNA损伤修复与疾病的关系、及E3泛素连接酶接头蛋白MDM2和SPOP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重点围绕DNA损伤修复的两条通路:E3泛素连接酶接头蛋白SPOP与ATM/ATR信号通路以及MDM2/p53信号通路对DNA修复的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DNA损伤修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55.
[目的]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是草地螟Loxoste gesticticalis幼虫重要天敌之一.本研究通过构建绿眼赛茧蜂触角转录组数据库,挖掘其与嗅觉相关的蛋白基因,为更好的利用绿眼赛茧蜂防治草地螟发挥其生防潜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为基础,将绿眼赛茧蜂触角的基因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序列,以及完成其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分析,并对绿眼茧赛蜂触角的相关嗅觉基因做鉴定分析.[结果]成功构建绿眼赛茧蜂转录组数据库,数据库中的unigenes序列为65228条,N50为3882 bp.使用BLAST软件将绿眼赛茧蜂触角unigenes序列各自和Pfam、Swiss-Prot、NR、COG、KEGG、GO权威数据库进行对比,并完成基因功能相关注释,共注释基因数为18662条,占总数的28.61%.其中,NR数据库获得的注释最多,占总数的24.61%,为15863条,KEGG数据库获得的注释最少,为9612条(14.91%),其他依次为Pfam数据库注释数据库12164条(18.86%)、COG数据库注释15584条(24.17%)、GO数据库注释11634条(18.05%),Swiss-Prot数据库注释达到11634条,为总数的18.86%.借助GO数据库对unigenes的注释,其功能供分为三大类,可以细分49个分支,主要包括分子功能、细胞组分以及生物学过程.通过注释基因功能对嗅觉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共发现151条和嗅觉有关的蛋白基因,包括3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基因、22个离子型受体基因、23个味觉受体基因、83个气味受体基因、6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14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结论]成功收集了绿眼赛茧蜂触角转录组相关数据,并对与嗅觉相关的蛋白进行鉴定分析,为深入研究基因功能及嗅觉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6.
【目的】探究溴甲烷熏蒸对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nos Z-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nos Z-MPN-PCR(Most-Probable-Number-PCR)计数法和土壤硝酸根的消灭率方法研究溴甲烷熏蒸对土壤nos 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数量及反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说明溴甲烷熏蒸剂熏蒸土壤100 d土壤的反硝化作用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溴甲烷熏蒸土壤和对照土样nos 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和Evenness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溴甲烷熏蒸土壤和对照土壤中存在Uncultured bacterium partial rhodopsendomonas、pseudomonas fluorescens、Herbacspirillum、Mesorhizobium和Bradyrhizobium,并且此6种微生物均是试验土样和对照土样的优势种群;对照土壤中检测到Azospirillum、Rhizobium melibei和Nitrosospira multiformis,在溴甲烷熏蒸土壤中未检测到;而溴甲烷熏蒸土壤中检测到Uncultured Azospirillum,Mesorhizobium在对照土壤中未检测到。通过nos Z-MPN-PCR计数法得出反硝化细菌数量比对照低1.4倍。【结论】说明溴甲烷熏蒸100d土壤的nos Z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发生变化,而土壤的反硝化作用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57.
降香黄檀不同混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为探讨降香黄檀不同混交林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分别与奥氏黄檀(Dalbergia oliveri)、大果紫檀(Pterocarpus macarocarpus)、檀香(Santalum album L.)和母生(Homalium hainanense Gagnep.)混交的4种模式土壤细菌多样性,并结合土壤的理化、酶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4种混交林土壤的理化、酶活均存在差异。其中降香黄檀与檀香混交林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全氮、有效钾和脲酶含量最高,分别为:5.24%、27.5 g/kg、0.85 mg/g、37.46 mg/kg和0.32 mg/kg,降香黄檀与大果紫檀混交林土壤的p H、有效磷和多酚氧化酶含量最高,分别为:4.48、6.04 mg/kg、4.19 mg/kg。2通过高通量测序表明四种混交模式土壤细菌的丰富度为:降香黄檀×檀香降香黄檀×大果紫檀降香黄檀×奥氏黄檀降香黄檀×母生,土壤细菌多样性为:降香黄檀×大果紫檀降香黄檀×奥氏黄檀降香黄檀×檀香降香黄檀×母生。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为4种混交模式中的主要菌群。3经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降香黄檀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为:p H值、脲酶、多酚氧化酶和有机质。  相似文献   
958.
任媛媛  王志梁  王小林  张岁岐 《生态学报》2015,35(12):4168-4177
利用不同玉米品种(郑单958和豫玉22)和大豆品种(中黄24和中黄13)在单作和两种(2∶2和2∶4)间作方式下,研究品种、间作方式对间作系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其潜在的作用过程和机制,以期为旱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实验结果表明:(1)两种间作方式的土地当量比(LER),相对拥挤系数(K)都高于单作,表明玉米、大豆在两种间作方式下较单作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玉米间作相比单作增产显著。K、实际产量损失(AYL)、侵占力(A)和竞争比率(CR)的变化规律均表明在间作栽培条件下,玉米相对于大豆为竞争优势物种;郑单958相对于豫玉22,中黄24相对于中黄13均占有一定竞争优势。郑单958与中黄24以2∶4比例间作的间作优势(IA)及货币优势指数(MAI)值最高。(2)相比单作,间作种植模式下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增加,而且玉米∶大豆以2∶4间作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2∶2。郑单958与中黄24在2∶4间作方式下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都最高,适合在当地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59.
早在1937年铁蛋白(Ferritin)就被发现并公认为是铁的储存蛋白,在铁稳态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Ferritin分为轻链(L-Ferritin,LFt)和重链(H-Ferritin,HFt)两种形式,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在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广泛表达;24个亚基形成球形结构,中央孔穴可容纳4 500个Fe~(3+)。Ferritin作为最经典的铁代谢相关基因,其细胞分泌、摄取及其它功能(非储存铁)并不明确,最近几篇研究论文给出了较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960.
铁是机体必需微量元素,参与机体合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多种酶的组成和功能发挥,对维持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近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遭受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的威胁。此外,部分人群还存在铁过载问题,以脏器铁离子蓄积为主要病理改变的遗传性血色病,其在欧美发病率高达1/200,在中国也有报道。血色病后期多诱发肝脏、胰腺及心脏的功能衰退。铁过少或过多对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危害,机体需要复杂而精密的调控体系维持铁稳态平衡。铁代谢主要包括小肠吸收、肝脏储存、血液转运、巨噬细胞再循环以及周身细胞利用。过去十多年是铁代谢研究的黄金时期,先后发现众多铁稳态代谢相关基因。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哺乳动物铁代谢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铁稳态代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为理解和进一步深入研究铁代谢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