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1植物名称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2材料类别无菌苗下胚轴。3培养条件(1)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6-BA1.0mg·L-1(单位下同)+NAA1.5;(2)不定芽诱导与继代增殖培养基:MS+6-BA2.0+NAA0.5;(3)生根培养基:1/2MS+NAA0.2。  相似文献   
132.
植株内种子蛋白多样性与繁育系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3种锦鸡儿属植物种子的同工酶。分布在典型草原上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典型荒漠的柠条锦鸡儿(C.korshinskii Kom.)或荒漠草原的中间锦鸡儿(C.intermedia Kuang etH.C.Fu),同一植株不同单粒种子酶谱表现显著的变异,类似于经典遗传分析中互显性等位基因分离现象,77株植株无一例外,因此可以进行  相似文献   
133.
p16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高滴度克隆的杂交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多肿瘤抑制基因 p1 6( mts- 1 )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用一种简便的非放射性杂交方法 ,从多个包装细胞克隆中筛选出病毒滴度高的克隆 ,以提高病毒转导效率 .以 p1 6c DNA全长为目的基因 ,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 p LMSN,非脂质体转染试剂转染兼性包装细胞 PT67,G41 8筛选抗性克隆 ,扩增单个克隆后提取包装细胞上清的病毒 RNA( v RNA) ,以碱性磷酸酶直接标记的目的基因为探针作斑点杂文 ,化学发光自显影法定量测定 ,在短时间内从多个候选克隆中筛选出高产毒的克隆 .为 p1 6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  相似文献   
134.
当前由于交通和运动事故频发、骨肿瘤等疾病导致骨缺损、皮肤创伤不断加重等情况使病例日益增多,临床对修复材料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不同临床修复材料的特性不同,而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型数字化成型技术,可与临床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结合,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植入物,实现对孔隙结构的精准控制,设计出与患者受损区域几乎完全相同的三维多孔高活性修复材料,以实现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运用3D打印技术制备生物医用材料在组织修复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生物材料的配方、制备原理及制备方法,并总结了3D生物打印技术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5.
近年来CV-A10已成为手足口病的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本研究对3株不同CV-A10毒株进行生物学特性及体液免疫原性比较分析,筛选最适的CV-A10灭活疫苗候选株。将2014年荆州(JZ)分离株CV-A10-L12、2019江苏沛县(PX)分离株CV-A10-195和CV-A10-300,作为候选疫苗株经10层Vero细胞工厂培养,蔗糖垫底离心、蔗糖梯度离心、氯化铯等密度梯度离心后收获病毒颗粒。对不同候选毒株的滴度、病毒实心颗粒(FP)和空心颗粒(EP)的产量和比例、氯化铯密度、形态及结构蛋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将纯化后病毒颗粒经甲醛灭活后,免疫Balb/C小鼠评价免疫原性。三株CV-A10候选疫苗株细胞工厂培养、纯化后,收获了高纯度、含病毒结构蛋白、形态完整的EP、FP颗粒。按照细胞培养自然EP和FP比例混合后,免疫6周龄Balb/C小鼠。以同源和非同源的四株CV-A10毒株作为中和毒种,测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评价3个疫苗候选株的体液免疫原性。CV-A10-195/PX/2019株病毒颗粒产量及免疫原性高于CV-A10-300/PX/2019株,高于CV-A10-L12/JZ/20...  相似文献   
136.
向莎莎  谢建平 《遗传》2023,(11):1018-1027
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是生物体DNA复制后的一种常见修复系统,对于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至关重要,其关键步骤由MutS和MutL蛋白家族的成员执行,尽管这种修复途径十分重要,但在许多古菌和放线菌基因组中并不存在MutS或MutL的同源蛋白。这类细菌(例如分枝杆菌等)采用另一种非典型的MMR途径,由核酸内切酶EndoMS/NucS发挥关键作用,与典型MMR蛋白(MutS/MutL)相比没有结构同源性。EndoMS/NucS介导的非典型错配修复在分枝杆菌DNA修复、突变和同源重组以及抗生素耐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比典型MMR途径和非典型MMR途径,深入阐述了分枝杆菌EndoMS/NucS介导的非典型MMR途径及其最新进展,以期为分枝杆菌错配修复分子机制带来新见解以及对分枝杆菌抗生素治疗提供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37.
陈笑  谢垚  张苗  姚莎莎 《病毒学报》2022,(3):523-527
针对某厂家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HBV-DNA)定量测定试剂盒声明的检测下限及线性范围下限的批内精密度进行补充评估,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重复性以及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参照CNASGL037《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CNAS-GL039《分子诊断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 1182-2010《核酸扩增检测用试剂(盒)》,基于ABI STEPONE PLUS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某厂家HBV-DNA定量测定试剂盒声明的检测下限浓度(30 IU/mL)和线性范围下限浓度(100 IU/mL)的临床血清样本,进行相关性能评估。本次评估结果显示检测下限浓度为50 IU/mL(20次检测结果检出率≥90%),线性范围内最低检测浓度水平为300 IU/mL(变异系数CV<5%),与某厂家HBV-DNA定量测定试剂盒申明的检测下限不相符,批内CV<5%不能覆盖整个线性范围,故本实验室根据评估结论完善了HBV-DNA定量测定结果的审核规则,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重复性以及检验报告的准确性,为临床...  相似文献   
138.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七首中医经典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作用机制,以筛选治疗UC的潜在共有的重要成分、靶点及通路,同时分析每首复方独有的重要成分、靶点及通路,并对重要证型脾肾阳虚型UC的重要靶点进行实验验证。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7首中医经典复方的4个共有重要成分、42个共有重要靶点、30个独有重要成分、14个独有重要靶点;KEGG通路分析显示,共有重要靶点主要涉及炎症与疾病相关通路;每首复方独有通路主要涉及HIF-1、T细胞受体等炎症相关通路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相关通路;采用AutoDock vina对重要成分和重要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番泻叶灌胃+葡聚糖硫酸钠”建立病证结合的大鼠脾肾阳虚型UC模型,灌胃给予附子理中丸混悬液(1.2 g/kg)21 d后,采用ELISA验证其重要靶点。结果表明,附子理中丸能显著降低脾肾阳虚型UC模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P<0.001)。本研究初步提示了七首经典复方治疗UC的潜在共性作用机制为消除炎症、调节免疫、调节细胞凋亡及抗癌等作用;附子理中丸可以调控TNF、IL-6等重要靶点,发挥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细胞受体等炎症通路相关;β-谷甾醇、豆甾醇、白桦脂酸、山柰酚等参与不同UC中医证型的治疗,为治疗不同UC中医证型的潜在药物发现及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也为UC辨证分型的潜在特异性评价指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9.
细胞膜损伤在骨骼肌、血管内皮及胃肠道上皮等组织较为常见,及时有效的细胞膜修复(plasma membrane repair,PMR)能够保证细胞存活,反之,细胞则可能“死亡”。PMR由许多“修补匠”协同完成,它们分工明确且呈现出一定的时序特点。转运必需内体分选复合体(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在细胞膜损伤修复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修补匠”,其由ESCRT-0、ESCRT-Ⅰ、ESCRT-Ⅱ、ESCRT-Ⅲ、Vps4-Vta1及ALIX组成,主要参与胞外出芽(budding)和多囊泡体(multivesicular body,MVB)形成两种修复途径。本文详细综述了ESCRT系统介导细胞膜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以期为细胞膜损伤的治疗靶点筛选及促恢复手段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0.
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及耦合效应是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重要命题。本研究利用146户牧户访谈和21次管理部门调研资料,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文献资料,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视角爬梳祁连山草地畜牧业、河西走廊饲草种植业、牧户生计路径策略的历史源起和发展历程。在生态系统服务流理论指导下深入刻画了祁连山与河西走廊农牧耦合系统的空间联系,诠释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共轭型”生态牧场概念框架与发展模式。研究认为:(1)2011年“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以来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P<0.05);传统牧业户、生态移民户的生计多样化指数分别是2.22和2.69,生计能力脆弱;外购草料、舍饲养殖、人工种草、异地借牧(秸秆补饲)、流转草原等是牧户落实草畜动态平衡的基础性生计策略,实现了祁连山草地畜牧业由超载过牧到“超载不过牧”的跨越式转型;(2)祁连山山地系统将生态系统服务(淡水资源供给)外溢至河西走廊绿洲系统以支撑饲草种植业发展,河西走廊饲草种植业提供优质饲草“反哺”祁连山草地畜牧业发展,二者构成了山地-绿洲“共轭空间”;借助外界物质能量输入路径的“虚拟草场”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