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61.
迁地保护     
石首天鹅洲保护区自1992年正式成立之后。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在该保护区中已经建立了一个稳步增长的。可以自由交配和繁殖的迁地保护江豚群体。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繁殖群体的建立是世界上第一次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成功尝试,肩负着物种保护的重任。  相似文献   
362.
T4病毒科一个新成员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松毛虫中分离一种球状二十面体病毒粒子.病毒直径为44nm.通过低温冷冻电镜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该病毒衣壳的三维结构.结果表明,病毒颗粒具双层结构,衣壳由240个亚基组成,分布于T=4的二十面体上.病毒核酸地衣酚反应呈阳性,联苯胺反应呈阴性结果.而紫外吸收实验则呈明显的单链特征,辅以酶消化实验的结果,证实该病毒为单链RNA病毒.琼脂糖电泳显示该病毒RNA分子大小约为5.2kb.SDS-聚丙烯酰胺电泳表明该病毒结构蛋白有一条大小约为52kD主带和一条弱带(39kD).本病毒是T4病毒科的一名新成员,这是我国首次报告的T4病毒科的病毒.  相似文献   
363.
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gerita作为一种新开发的食用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但在其栽培生产中遇到的产量相对较低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柱状田头菇的栽培难以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柱状田头菇在其6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9种与培养料中主要组分分解相关的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柱状田头菇属褐腐菌,对非木质纤维素的利用能力最强,对纤维素的利用能力较强,对木质素的利用能力较差,但柱状田头菇具有漆酶活性。  相似文献   
364.
高等植物嫁接过程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65.
农田鼠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本文对农田鼠害发生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害鼠种类分布主要随地形貌不同而有区域分布,中华鼢鼠,达乌尔黄鼠是丘陵,旱作区的优势鼠种。用灭鼢鼠管消灭中华鼢鼠,烟雾炮消灭达尔黄鼠效果在95%以上,且不受季节限制,不破坏庄稼,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366.
367.
长白山高山红景天的气体交换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阎秀峰  王玉杰 《植物研究》1999,19(3):273-280
在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中期交界地带的长白山北坡,选择了三块样地:小天池样地(海拔1800m)树线样地(海拔2000m),天文峰样地(海拔2325m)测定了高山红景天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计算了表现量子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天文峰样地最高,树线样地次之,小天池样地最低。表现量子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则恰好相反;小天池样地最高;树线样地次之,天文峰样地最低。  相似文献   
368.
369.
共质体分区     
杨世杰 《植物学报》1993,10(2):10-14
  相似文献   
370.
杨世杰  张蜀秋 《植物学报》1989,6(3):129-135
本文介绍了胞间连丝次生形成和次生变化的研究进展。用统计特定细胞壁区段上胞间连丝数量与密度的变化,电镜观察嫁接组合中接穗与砧水间细胞壁上胞间连丝的形成等方法,证明了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胞间连丝的次生形成。在某些特定部位,某一发育阶段,已形成的胞间连丝常会发生可逆的次生变化,这种变化和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共质体隔离以及物质运输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