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1.
通过室内外饲养 ,观察了我国红光熊蜂蜂群的建立和发展动态。结果表明 ,在温度 2 8± 0 .5℃ ,相对湿度 70± 5 %和无光照的环境条件下 ,平均 84 .85 %越冬红光熊蜂蜂王在饲养后 11.83± 6 .13天开始产卵 ;加入欧洲熊蜂的幼工蜂能够刺激蜂王产卵 ,促使产卵期明显提前 ;健康且已受精的越冬蜂王一般在 2周内产卵 ;在开始饲养后 1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工蜂 ,2月左右开始产生雄峰 ,雄峰出现后 7d左右产生蜂王。在采集并饲养的蜂王中 ,平均 78.79%的蜂王建立了蜂群 ,每群平均有蜂 180 .2 9± 80 .2 6头 ,其中工蜂 10 5 .90± 4 1.83头 ,雄蜂 6 5 .5 2± 4 5 .33头 ,蜂王 8.86± 12 .38头  相似文献   
212.
本文报道湖南益阳南坝剖面早奥陶世弗洛期笔石16属30种,描述其中具有重要地层意义的笔石10属16种:Acrograptus affinis,A.gracilis,Baltograptus geometricus,B.vacillans,Clonograptus rigidus,Corym-bograptus deflexus,Cymatograptus undulatus,Didymograptellus bifidus,"Didymograptus"demissus,"D."rigo-letto,Expansograptus hol mi,E.constrictus,Pendeograptus fruticosus,P.pendens,Tetragraptus akzharensis,T.approxi matus。南坝剖面弗洛期笔石动物群以均分笔石为主,同时含有少量反称笔石。该地区弗洛期笔石动物群的分异度、丰度均较高,展示了笔石演化辐射早期斜坡相沉积环境下的笔石动物群特征。本文研究为全面理解奥陶纪笔石的演化辐射积累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13.
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凯里组中保存了大量三叶虫化石, 并见有众多三叶虫蜕壳记录。本文从308块贵州东方褶颊虫(Eosoptychoparia guizhouensis)中选取出25块蜕壳标本进行研究, 根据头盖、活动颊及腹边缘板等结构单元的保存状态将这些标本归为Somersault模式、Harrington模式及Henningsmoen模式, 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简要讨论。E. guizhouensis蜕壳标本的保存模式常表现为活动颊与腹边缘板连接为一个整体从头甲中脱落后置于老壳之下或四周, 头盖多与胸甲保持连接状态或轻微裂开。现有材料表明E. guizhouensis主要通过头部缝合线(面线及腹边缘线)的断开来完成蜕壳, 由于在蜕壳过程中不同的运动方式而形成以Somersault模式、 Harrington模式及Henningsmoen模式保存。文中通过对E. guizhouensis蜕壳标本的保存模式、蜕壳方式及蜕壳过程进行阐述, 为褶颊虫类三叶虫的蜕壳模式及蜕壳过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14.
本研究系比较CT与其水解产物——DSA对大鼠的利尿作用并探讨DSA在大鼠体内的转化、吸收、分布和排泄。大鼠口服20及100毫克/公斤时DSA的利尿及排氯作用与CT相同,口服CT或DSA 4毫克/公斤后,则作用均不明显。水解前后比色或纸层分析都证明服药后的大鼠尿中没有DSA的乙酰化产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口服DSA 20毫克/公斤后,药物被迅速吸收,1、3、9小时的胃腸道含药量分别为口服剂量的55、20及12%。大鼠口服DSA 4—100毫克/公斤后,3小时内自尿排出剂量的30%左右,口服CT4毫克/公斤后同时期内排出剂量的34%,但加大剂量到20及100毫克/公斤时,仅排出剂量的17—18%。反之,静脉注射20毫克/公斤后,CT自尿排出比DSA迅速。自胆汁排出的药量少于口服剂量的1%。大鼠口服DSA 20毫克/公斤后1小时,药物在肾脏分布最多,肝次之。但总的说来,本药在各脏的浓度较趋平均。  相似文献   
215.
自口服利尿-降压药氯噻嗪(chlorothiazide,簡称CT)问世以来,国內外研究者都对本药产生很大的兴趣,相继合成大量苯駢-硫二嗪类化合物,并研究其药理作用。其中第三位及第四位碳原子經过氫化的衍生物,如双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簡称HCT),双氫三氟甲基噻嗪及苯甲基双氫三氟甲基噻嗪的利尿及利盐作用都比氯噻嗪大好几倍。这类利尿药的特点是:作用強(几与有机汞剂相当),能口服,毒性低,在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216.
短剑类(Machaeridia)属于环节动物(Annelida), 其主要特征为个体微小且左右两侧对称, 是一类相对稀少但是分布范围广泛的海相动物化石。在摩洛哥Anti-Atlas地区、中国华南、塔里木等地的奥陶系中皆有短剑类的报道, 但是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报道并描述了产自湖北省远安县嫘祖剖面庙坡组的短剑类标本3枚, 经初步鉴定为Plumulites sp. A (羽毛虫)和Lepidocoleus sp. (鳞鞘虫), 这项发现拓展了短剑类在华南地区的时限和地理分布, 也可看作是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短剑类在扬子台地局部凹陷区域定居的反映。此外, 本文还讨论了短剑类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框架, 认为早古生代的短剑类根据形态特征和骨片结构, 可以划分为3科: 羽毛虫科 Plumulitidae Jell, 1979、鳞鞘虫科Lepidocoleidae Clarke, 1896、塔形壳虫科Turrilepadidae Clarke, 1896。  相似文献   
217.
由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日趋重要,寻找放射病防治药物的工作也有了相应的开展。关于预防药的研究,目前已取得若干进展。关于治疗药物,几年来除报告过各种常见药物的非特异疗效外,值得注意的药物有烃氧甘油类(Alkoxyglycerols)中的鲨肝醇、鲨油醇及鲛肝醇等、裂解素(Properdin,一种优球蛋白)、聚乙烯吡咯烷酮、酵母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