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4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为了充分发挥中性昆虫蚊虫作为天敌的食饵替代物作用,科学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2015年和2016年开展了合肥地区白毫早茶园和乌牛早茶园害虫匮乏时期(3—5月)的天敌与蚊虫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运用地学统计学方法求得天敌和蚊虫各自的变程,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蚊虫与天敌变程的关联度,关联度值越大的天敌在空间上对蚊虫的跟随关系越密切。并分析茶树品种间及年度间天敌位次的变化。8种天敌中,白毫早茶园2015年与蚊虫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是粽管巢蛛、八斑球腹蛛、三突花蟹蛛和茶色新圆蛛;2016年的是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锥腹肖蛸和三突花蟹蛛;两年间前四位天敌有3种相同,但位次不全相同。乌牛早茶园2015年与蚊虫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是八斑球腹蛛、茶色新圆蛛、锥腹肖蛸和三突花蟹蛛;2016年的是三突花蟹蛛、粽管巢蛛、草间小黑蛛和茶色新圆蛛;两年间前四位天敌中有茶色新圆蛛和三突花蟹蛛2种相同。年度间天敌位次相异率为87.5%,茶树品种间天敌位次相异率为93.75%。按照天敌位次总和及按照天敌与蚊虫空间关系密切指数总和评判,两种茶园2015年和2016年3—5月份与蚊虫空间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均依次是粽管巢蛛、三突花蟹蛛、茶色新圆蛛和八斑球腹蛛。本文的结果为人为地促进优势种天敌建群,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为了分析在不同聚块大小条件下,天敌对蜡蝉类Fulgoroidea空间上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聚集原因和聚集范围,为评价蜡蝉类的天敌优势种和确定样方大小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空间聚集强度指数法、种群聚集均数法和ρ指数法对安徽省合肥市乌牛早茶园不同大小聚块条件下的蜡蝉类及其8种天敌进行分析。蜡蝉类与其8种天敌均方差峰值时聚块样方数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蜡蝉类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三位天敌依次是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0.8010)、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0.7617)和三突花蟹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0.7613)。在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1、2、4、8时,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多,聚集分布格局时的扩散系数C不断增大,均匀和随机格局时扩散系数不断减小。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1、2、4、8时其相互之间的蜡蝉类及其天敌的空间分布聚集程度差异均不显著。蜡蝉类及其天敌的种群聚集均数λ多数情况均大于2,其聚集是该虫本身原因引起的,并且λ的绝对值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用蜡蝉类不同大小聚块的ρ指数判断个体群聚集时的最小范围是聚块中有4个基本样方,即本文的16 m~2。为该虫抽样时确定样方大小提供了科学依据。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是分析害虫与天敌空间关系的一种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金钟藤(Decalobanthus boisianus)是林业有害植物, 其暴发生长和扩散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以海南岛48个金钟藤典型分布群落为研究对象, 用方差比率法和贡献定律法探究群落的稳定性; 用χ 2统计量、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Ochiai指数和Dice指数分析金钟藤与伴生物种的种间联结关系; 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系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研究群落中各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以期为金钟藤生物防治的植物物种筛选提供借鉴。结果表明: (1)金钟藤所在48个群落共有156种伴生植物, 其中大戟科、茜草科、桑科、无患子科和樟科植物占优势; (2)群落中优势物种呈正联结关系, 植物种类累积倒数百分比与累积相对频度交点坐标为(44.53, 55.47), 远离稳定交点坐标(20, 80), 说明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 (3)金钟藤与芳槁润楠(Machilus suaveolens)、黄椿木姜子(Litsea variabilis)、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显脉杜英(Elaeocarpus dubius)、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和银柴(Aporusa dioica)都紧密关联, 说明金钟藤与这些物种的资源利用方式较相似; (4)金钟藤的生态位宽度最大, 与伴生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度较高, 但伴生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度较低。金钟藤的入侵导致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 并与伴生物种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因此, 建议在金钟藤已入侵的群落中大量栽种芳槁润楠、黄椿木姜子、显脉杜英、鸭脚木和银柴, 以遏制其蔓延; 大量栽种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海南菜豆树(Radermachera hainanensis)、九节(Psychotria rubra)和肉实树(Sarcosperma laurinum)用于金钟藤入侵群落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94.
【目的】为了明确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与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关系密切的主要蜘蛛天敌种类,为茶细蛾的综合治理工作中科学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天敌对茶细蛾在数量上的关联度和天敌与茶细蛾空间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变程间的关联度,用生态位分析法研究天敌与茶细蛾之间的时间生态位相似性系数,对上述结果进行标准化,即二种关联度和相似性系数各自除以本类型参数的最大值,其商为密切指数。密切指数之和的最大者即为与茶细蛾关系密切的第一位天敌,以此为依据分析与茶细蛾跟随关系密切的天敌位次在茶树品种间和年度间的差异。【结果】茶树品种间差异是,2015年乌牛早茶园对茶细蛾跟随关系密切的前四位天敌中有粽管巢蛛ClubionajaponicolaBoes. et Str、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2015年白毫早茶园有粽管巢蛛、锥腹肖蛸、茶色新圆蛛和斜纹猫蛛,两品种间8种天敌位次相异率为62.5%。2016年白毫早茶园的是斜纹猫蛛、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和锥腹肖蛸,乌牛早茶园的是茶色新圆蛛、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锥腹肖蛸和粽管巢蛛,两品种平均位次相异率为87.5%。两年两品种间天敌位次相异率为75%。年度间差异,2015年与2016年年度间相比,乌牛早茶园前四位天敌均有锥腹肖蛸、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但位次不同。天敌位次相异率为87.5%。白毫早茶园年度间,前四位均有锥腹肖蛸、粽管巢蛛、茶色新圆蛛和斜纹猫蛛,但位次不同,天敌位次相异率为75%。两种茶园年度间平均天敌位次相异率为81.25%。根据序号之和及密切指数之和评判,与茶细蛾在数量,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的前四位蜘蛛类天敌依次是棕管巢蛛、茶色新圆蛛、锥腹肖蛸和斜纹猫蛛。【结论】茶树品种对茶细蛾天敌位次的影响大于年度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近年来,我国近海多种重要渔业资源处于不同程度的衰退状态,而短蛸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我国近海经济渔获产量中占重要地位。然而,有关短蛸的栖息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尚缺乏研究,不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其资源。本研究根据2011年和2013—2017年春季海州湾的渔业资源和环境因子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提升回归模型3种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短蛸的栖息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随机森林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在3种模型中优势较大,选择该模型进行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对短蛸的栖息分布有较大影响。短蛸的相对资源密度随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根据FVCOM模型模拟的环境数据,应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了短蛸在海州湾海域的栖息分布,发现短蛸主要分布在34.5°—35.8° N、119.7°—121° E之间的海域。  相似文献   
9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入侵我国多个地区,逐渐形成地理种群。在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frugiperd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fMNPV)生物农药的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同地理来源的宿主对SfMNPV的敏感性和产量存在明显差异,显著影响了SfMNPV的生产效率。为解析其敏感性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本研究首先对云南德宏、广东广州、广西钦州、西藏林芝4个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基因型进行了鉴定,采用生物测定法测试SfMNPV对4龄幼虫的口服毒力,然后,通过向幼虫体内注射草地贪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ions,BVs)的方式,越过口服感染中肠的过程,分析敏感性差异发生的阶段。最后比较了高敏感和低敏感种群中肠肠液pH,并基于16S rDNA测序测定了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广西种群属于纯合玉米型,其余种群为带有水稻型COI标记的杂合玉米型。广西种群对SfMNPV的口服敏感性最低,西藏种群的敏感性最高,但两者注射BV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示病毒敏感性差异发生在口服感染阶段。广西种群中肠pH略低于西藏种群,并且较于西藏种群,广西种群相肠道乳杆菌Lactobacillus丰度高。本文结果表明,肠道微环境的差异可能是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对SfMNPV口服敏感性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7.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被誉为人类"第二基因组"的肠道菌群能够影响糖脂代谢,进而调节相应疾病。本文就肠道菌群的分布、种类、影响因素进行大体介绍,主要对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疾病联系和肠道菌群调节糖脂代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糖脂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带来裨益,为在此领域上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
体外拮抗幽门螺杆菌的人嗜酸乳杆菌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人嗜酸乳杆菌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毒力株的体外拮抗作用,筛选出对HP毒力株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嗜酸乳杆菌菌株。方法 从健康人胃肠道中分离出52株嗜酸乳杆菌可疑株,通过其培养特性,生理特性,生化反应及代谢产物测定等进行鉴定,获得26株嗜酸乳杆菌。同时,从临床患者胃活检标本中分离出23株HP菌株,用PCR方法筛选出cagA阳性HP毒力株,然后,采用打孔法进行嗜酸乳杆菌培养上清拮抗HP毒力株的实验,以1%的乳酸作对照。结果 筛选出4株对HP毒力株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嗜酸乳杆菌,这种拮抗作用不依赖嗜酸乳杆菌分泌的乳酸。结论 人嗜酸乳杆菌在体外对HP毒力株具有明显拮抗作用。该研究为应用微生态疗法治疗HP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
AC—PCR法检测连云港海域贝类HAV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连云港海域贝类甲型肝炎病毒(HAV)污染状况,证实其在本地区甲肝传播中的媒介地位,我们应用抗体捕捉聚合酶链反应(AC/PCR)检测市售贝类的HAV,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贝类样品于1996年春、秋二季采集新浦区、连云区和赣榆县等地水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00.
厦门地区甜菜夜蛾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八十年代末期以来,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nbner)在厦门地区严重为害蘸菜,经1990—1993年调查观察。明确了甜菜夜蛾在厦门地区一年发生9—10代。无越冬现象。研究了各虫态发育历期、周年发生及为害情况,分析了严重发生为害的原因。进行了室内药效试验,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