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应用从正常、健康鲤肠道中分离筛选出的无毒、无害菌群(Jy10节杆菌Arthrobactersp.Jy31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caseisubsprhamnosus)制成生态制品,作为料饲添加剂,饲养鲤。应用结果表明:投喂生态制剂组鲤不仅生长快、而且提高了抗病力,其白组胞吞噬率,白细胞吞噬指数,巨噬细胞吞噬率,E玫瑰花环形成率(Ea率Et率)均高于对照组(未投喂生态制组).生态制剂投喂组鲤受到攻击后不仅成活率提高且对待攻击菌形成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也显著提高。说明生态制品饲养鲤,对提高其免疫水平及抗病力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具有防病和治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咽部菌群变化。方法筛选入组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7例健康者咽拭子样本,提取咽部DNA,扩增16SrRNA基因,在Illumina平台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综合来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咽部菌群Alpha多样性差异不大。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咽部菌群样本可被区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咽部菌群组成和含量发生显著改变,主要变化包括: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显著降低。拟杆菌门中普雷沃杆菌属(Prevotella)相关的纲目科属水平都显著降低。放线菌门变化落实到属水平,放线菌属(Actinomyces)显著降低,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和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显著增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芽胞杆菌纲(Bacilli)所属的与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关的纲目科属水平显著增加,而梭状芽胞杆菌纲(Clostridia)包含的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显著下降。此外,变形菌门中出现弧菌属(Vibrio)的增加和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的降低等变化。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本次研究样本)的咽部菌群出现紊乱,以普雷沃杆菌属、放线菌属、韦荣球菌属、消化球菌属和弯曲菌属等显著降低,丙酸杆菌属、棒状杆菌属、链球菌属和弧菌属等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究高脂肪饮食对过敏性炎症的发生以及对益生菌缓解大鼠过敏性炎症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3周离乳期雄性Wistar大鼠(57 g±9 g)随机分为5组(8只/组):对照组、正常饮食模型组、正常饮食治疗组、高脂肪饮食模型组及高脂肪饮食治疗组。基于正常饮食和高脂肪饮食分别建立大鼠过敏性炎症模型,应用益生菌对不同饮食的模型组大鼠进行干预,观察应用益生菌治疗后各组大鼠的过敏体征、炎症细胞及免疫平衡的变化,同时应用变性凝胶梯度电泳对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相较于正常饮食模型组,高脂肪饮食模型组大鼠过敏体征加重,血中炎症细胞水平增高,Th1/Th2失衡显著(t=-8.563,P=0.005),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益生菌能缓解过敏性炎症大鼠的过敏体征,使炎症细胞浸润减轻,明显纠正血和鼻灌洗液中Th1/Th2失衡(t=3.778、10.451,P=0.027、0.001),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而在益生菌缓解过敏性炎症时伴有高脂肪饮食能阻碍过敏体征的缓解,加重炎症细胞的浸润,延缓了益生菌对血清中Th1/Th2的纠偏作用(t=-10.157,P=0.001),阻碍了益生菌对肠道菌...  相似文献   
64.
目的从维护口腔内菌群平衡的角度出发,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的影响及其临床效果,探索一种适用于固定正畸治疗患者,无副作用,效果好的新型微生态防龋药物。方法将20例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无龋病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试验组给予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液;对照组给予纯净水。2组病例分别与含漱前,含漱20、40和60 d进行改良菌斑指数(MPLI)、唾液pH的检测和口腔微生物学检查。以对照组为标准观察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数量的变化趋势和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液对MPLI和唾液pH的影响。结果(1)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使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MPLI指数降低、唾液pH升高。(2)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使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数量下降。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MPLI和唾液pH具有改善作用;对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有明显的杀菌抑菌作用,并对维持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菌群平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用于常见益生菌菌株鉴定及潜在益生菌菌株筛选的可行性。方法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在方法学上对MALDI-TOF MS技术的鉴定能力进行研究;通过MALDI-TOF MS技术对现有保藏菌株的鉴定结果研究MALDI-TOF MS技术的鉴定准确性及优越性。结果 MALDI-TOF MS技术具备较16S rDNA序列分析更高的菌株鉴定能力;MALDI-TOF MS技术的鉴定结果准确、稳定。结论 MALDI-TOF MS技术可以作为准确、快速、廉价及可高通量操作的菌株鉴定方法应用于常见益生菌菌株的鉴定及潜在益生菌菌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ylori)在胃息肉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胃息肉患者的胃液菌群组成,探究整体菌群变化与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7例胃息肉患者的胃液(GP组),7例胃体黏膜未见异常体检者胃液为对照组(C组),统计H.pylori感染情况。提取细菌总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6S 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测序,分析比较菌群结构。结果 (1)7例胃息肉患者中5例H.pylori阳性,H.pylori感染率为71.4%;对照组与胃息肉组H.pylori感染率无差异。(2)两组之间菌群α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多样性有显著区别。门水平上,两组之间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属水平上,胃息肉组胃液奈瑟菌属(P0.05)、嗜血杆菌属(P0.05)、Parvimonas属(P0.05)比例显著增加。结论胃息肉患者胃液菌群发生紊乱,以奈瑟菌属、嗜血杆菌属、Parvimonas属显著增加为特征。  相似文献   
67.
人体正常菌群微生物定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生物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生命现象和疾病本质的认识逐渐向分子水平深入.人类对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不仅满足于粗略的细菌定性诊断,医学工作者们开展了细菌定量技术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更有效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感染性疾病已经越来越易于控制,改变医学研究方向的正常菌群的研究应时而生.以细菌定量技术为基础的菌群定量技术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68.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代谢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用气相色谱分析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提取物,结果表明乳酸杆菌提取物中乙酸的含量很高,双歧杆菌提取物挥发性脂肪酸种类较多,有乙酸、丙酸、异丁酸及丁酸等多种短链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短链脂肪酸很可能是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提取物抑菌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69.
益生菌制剂的生产 ,除菌种的遗传特征影响其产品稳定性因素外 ,发酵、分离、冻干、分装等多个生产环节都会影响其产品稳定性。本文介绍德氏乳杆菌 DM890 9菌株冻干保护剂的筛选及产品稳定性及菌种稳定性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菌种 德氏乳杆菌 DM890 9( L actobacillus de-brueckii subsp.lactis) ,由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提供。1 .2 设备 离心机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 CR- 2 2连续流式离心机 ;冷冻干燥设备采用美国 FTS sys-tems公司生产的 Dura- stopμp型冷冻干燥机。1 .3 保护剂 脱脂奶粉、谷氨酸钠、海藻糖、乳糖等…  相似文献   
70.
对德氏乳杆菌DM8909菌株的微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通过对阴道正常菌群定性、定量研究表明 ,乳杆菌在阴道正常菌群中的检出率和数量都占有绝对优势 ,并对致病菌有拮抗作用。乳杆菌对维持阴道微环境 ,保持其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乳杆菌作为阴道病防治的微生态调节剂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阴道乳杆菌的分离、生化反应特征、代谢产物分析及菌种鉴定等微生物学研究工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菌种的分离方法 根据文献及本课题的阴道菌群与微生态疗法的研究结果 [1] ,确定乳杆菌为选种对象。用阴道拭子取阴道分泌物 ,接种于 Lbs培养基上 ,37℃培养 72 h。根据乳杆菌的特征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