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0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植物叶片衰老机理的几种假说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关于植物叶片衰老已有很多工作,对于衰老的机理提出了许多假说。本文汇总、介绍了其中几种主要假说。  相似文献   
52.
目的:比较经尿道2微米激光切除术与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1例)行经尿道2微米激光切除手术,对照组(46例)行电切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10以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是观察组治疗后的IL-6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观察组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为3.28%、1.6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7.39%、1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采用经尿道2微米激光切除术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较小,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形成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抑制因子(factor inhibiting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FIH)在肺小动脉的表达变化及在HPH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将36名患者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并肺动脉高压组(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组(PH组)、COPD非PH组(COPD组)、对照组,收集肺组织,观察其肺血管重塑指标,原位杂交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小动脉壁FIH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OPD组患者肺小动脉出现血管重塑,PH组患者肺小动脉重塑更明显(P0.05)。FIH m RNA在各组患者肺小动脉壁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FIH蛋白在对照组患者肺小动脉壁高表达,COPD组表达降低,PH组表达进一步减少(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FIH蛋白与FIH m RNA无相关(P0.05);FIH蛋白与肺小动脉重塑指标、肺动脉收缩压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慢性肺泡性低氧下调患者肺小动脉壁FIH表达,进而参与患者HPH发病。  相似文献   
54.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异质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骨髓以及其他组织中的原始细胞克隆性扩增。近年来,AML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在不同种族及不同性别中,AML发病率及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AML是一种复杂疾病,与遗传突变及异常表观遗传修饰密切相关。DNA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AML相关基因的异常DNA甲基化修饰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极其重要。该文对AML相关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修饰进行了系统的作用机制分析,并对重要基因进行了功能分类。该文总结的具有异常DNA甲基化修饰的基因,有望辅助预测AML的治疗及预后效果,并为设计个体化AML治疗方案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治疗反应,以提高TTP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9年4月期间诊断为TTP的37例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分析,对所有病例的外周血涂片进行破碎红细胞计数,计数5000个红细胞中所含裂红细胞进行定量。结果:37例患者仅7例(18.9%)出现典型TTP五联征(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30例TTP患者(81.1%)出现三联征(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本组病例中主要的致病因素为自身免疫性疾患,特发性TTP占56.76%。本组病例外周血涂片100%存在破碎红细胞,均值为4.4%,范围为0.3%~13.4%。本组病例的治疗以血浆置换和输注血浆为主,治疗有效率88.46%;接受血浆输注治疗的患者缓解率仅为18%,而死亡率为82%。结论:TTP诊断仍然依赖临床表现特点,破碎红细胞计数是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指标。血浆置换联用血浆输注仍是治疗TTP的首先方法。  相似文献   
56.
2003~2006年对安徽省马鞍山地区蝶类资源进行调查,经鉴定有69种,隶属于8科50属,分别为凤蝶科6属13种,绢蝶科1属1种,粉蝶科5属7种,眼蝶科4属9种,蛱蝶科10属15种,喙蝶科1属1种,灰蝶科13属14种,弄蝶科8属9种。马鞍山地区蝶类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有20个区系型,以华中-华北区系型所占比例最高,计10种,占14.49%;其次为华中区特有种为9种,占13.14%;马鞍山地区蝶类区系主要以华中区区系为主体。  相似文献   
57.
经系统分离得到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混合物后,取该混合物约1g,用少量的氯仿溶解,加入少量的层析用硅胶(100~200目)拌匀,减压使氯仿蒸干。将吸附有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硅胶装在已装好的硅胶层析柱的上端,然后进行洗脱。通过实验,得到了最佳分离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条件:硅胶与混合物的质量比=150:1;层析柱长与直径的比=23:1;洗脱剂比例: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V/V)=17:1;减压淋洗。  相似文献   
58.
测定紫叶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桂紫-(?)S’及其配组杂种生育后期与叶片光合及衰老相关生理指标、杂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结果表明:‘桂紫-(?)S’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合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比对照绿叶水稻不育系‘GD-(?)S’高,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较低,显示其未表现出早衰现象;其配组的杂种间叶片衰老生理指标差异较大,部分优于对照品种‘博优253’,也未出现早衰:籼粳中间型父本所配杂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显著优于对照品种‘博优253’。  相似文献   
59.
利用触角电位和嗅觉测定技术,比较分析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健康和松材线虫危害的枝条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未交配松墨天牛对健康枝条挥发物的EAG反应值大于被害枝条的,交配后天牛对被害枝条的EAG反应值明显大于健康枝条的。在“Y”型嗅觉仪中,未交配天牛对健康枝条挥发物表现为正趋性,对被害枝条挥发物表现为负趋性,而交配后天牛对被害枝条挥发物表现为正趋性,对健康枝条挥发物表现为负趋性。说明不同发育时期的松墨天牛成虫对不同生理状态的寄主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间歇性充气加压疗法(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从血液流变学方面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的作用机理.方法:2003年3月-2010年9月我科收治的2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中42例IPC治疗病例定为B组实验组,145例单纯药物治疗病例中选取60例定为A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小腿肿胀消退情况的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变形性,在治疗第1天较入院时无差异,组间无差异(P>0.05),第3天较入院时有差异(P<0.05),组间第3天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下肢肿胀度均明显消退,但B组肿胀消退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仪可有效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有效缓解肢体肿胀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治疗难度,使用简单,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