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41.
42.
1、《生命的化学》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的会刊和通讯,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述性、通讯性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期刊,重点刊登综述性、进展性、报道性文章,同时也旁及技术和方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的传记轶事、书评、教学讨论、访问观感等内容。《生命...  相似文献   
43.
正1 回顾1999年11月6日,在原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态学的开创者康白教授的关心和推动下,在知名儿科专家段恕诚教授亲自筹备组织联络,和刘作义、黄志华、梁淡梅、许春娣等教授的参与协助下,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在西安临潼正式成立(图)。康白教授、周殿元教授、杨景云教授、潘令嘉教授、袁杰利教授等全国微生态学专家出席了成立大会,并进行了学术讲座。光阴荏苒,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已经历了20年的历程,期间得到了历任主任委  相似文献   
44.
正我国的妇产科微生态研究开展较早,以50年代开始的菌群失调与菌群调整研究为基础,从80年代起康白教授就开始了将乳杆菌调节应用到治疗阴道炎的研发工作中,并且获得了新药证书,带动了妇产科微生态的研究进一步开展。在近50年的研究历程中,从聚焦于阴道菌群和阴道炎起步,扩展到妊娠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等相关研究,建立临床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关注阴道菌群与宫颈癌变,最近开始涉及肠道菌群与妇科疾病关系,总体既有理论研究又有临床应用,领域越来越开阔,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小蘖碱(Berberine)对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诱导的小鼠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胶原酶灌注分离BALB/c小鼠原代肝实质细胞并体外培养。分对照组,高脂组,高脂加小蘖碱处理组。体外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利用油红染色观察细胞的脂肪样变性。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实质细胞内MAPK相关信号通路磷酸化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肝实质细胞中与脂肪化密切相关的mi R-122的表达和相关靶基因的表达改变。结果:与高脂组比较,小蘖碱处理组肝实质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降低,脂肪颗粒减少,脂肪变性明显改善,并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小蘖碱能够抑制FFAs诱导的JNK通路磷酸化。Q-PCR结果表明小蘖碱能够促进肝实质细胞内mi R-122的表达,并降低脂肪化相关基因Dgat2的表达。结论:小蘖碱能够显著改善高脂诱发的肝脂肪变性,抑制JNK通路磷酸化,其机制可能同mi R-122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建立以蛋白酶Neprilysin(NEP)为靶点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应用该模型筛选抑制剂。方法: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构建重组质粒p PICZα-A-NEP,表达载体通过与酵母菌X-33基因组染色体发生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整合于染色体后实现目的蛋白的表达。应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FRET)检测蛋白酶活性,优化反应条件,建立药物筛选体系,筛选抑制剂。结果: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 PICZα-A-NEP;建立了以NEP为靶标的药物筛选模型,获得模型反应动力学参数Vmax=3.6μM/s,Kcat/Km=4.5×105M-1s-1,测定模型Z-因子为0.89,说明体系稳定可用于以NEP为靶标的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并用该模型对天然产物组分库进行筛选,在0.5mg/ml的药物浓度下,得到抑制率较高的药物为4种,并测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其中MDCNCL01000242的IC50值最低,为(8.31±0.03)μg/ml。结论:建立的药物筛选模型较为理想,适用于NEP抑制剂的筛选,可促进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47.
甜瓜幼苗叶片光合变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甜瓜光响应变化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光响应曲线适宜测定的时段,以甜瓜幼苗为试材,将1 d分为3个时段:10:00-12:00、12:00-15:00和15:00-17:00,每个叶位叶片测定1 d,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光响应曲线,研究不同时段下甜瓜叶片光响应曲线、光响应参数的变化趋势和不同叶位叶片光响应参数特性。结果表明:当环境中光合有效辐射增强,叶面温度(Tl)升高,空气相对湿度(RH)降低;当环境中光合有效辐射减弱,Tl降低,RH升高。10:00-12:00光响应曲线和12:00-15:00的第1-4叶光响应曲线呈双曲线,在强光下趋向饱和状况,12:00-15:00的第5叶光合速率和15:00-17:00光合速率在强光下出现明显的光抑制现象。1 d的不同时段均表现为10:00-12:00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LSP)最高,12:00-17:00降低;12:00-15:00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较高,其它两个时段较低,10:00-17:00光补偿点量子效率(φc)、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总体呈降低趋势,气孔限制值(Ls)升高。10:00-15:00相同时段测得的不同叶位叶片光响应参数,以第4-5叶光合性能较好,15:00-17:00以第3叶Pmax最高,第5叶次之;10:00-17:00 GsCi以第5叶较低,第1叶较高,Ls以第5叶较高,第1叶较低。RH为影响Pmax的主要决策因子,测定时段、叶面饱和蒸汽压亏缺(Vpdl)和Tl为主要限制因子。10:00-12:00适宜进行光响应曲线测定,气孔限制为不同时段光合作用不同的主要因素,非气孔限制为影响不同叶位叶片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8.
为了检测不同浓度的HgCl2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精子运动的影响,以泥鳅精子为实验材料,用含终浓度分别为0(对照)、1、5、10、15和20 μmoL/L的HgCl2待测液分别孵育0、2、4和6 h后激活,激活后立即在显微镜(Olympus IX81)下观察精子运动参数.为进一步探讨HgCl2对泥鳅精子运动影响的机制,用终浓度为20μmol/L的HgCl2保存液孵育泥鳅精子10 min,以含终浓度分别为0、0.1、1、10 mmol/L的2-巯基乙醇和20μmol/LHgCl2混合液为激活液激活.激活后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精子运动,发现2-巯基乙醇町逆转HgCl2对泥鳅精子的抑制作用,为探讨HgCl2对泥鳅精子运动影响的可能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黄颡鱼HSC70基因及其组织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生物体的抗胁迫能力密切相关。本文采用RAC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技术,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克隆到一种组成型热休克蛋白(HSC70)基因及其cDNA。该cDNA全长2245bp,包括5′非编码区82bp,3′非编码区225bp,开放阅读框(ORF) 1938bp,编码64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黄颡鱼HSC70基因含有8个内含子,与人、鼠、虹鳟和花斑溪鳉的HSC70基因内含子数目相同,位置相似。其中,最长内含子(873bp)位于5′端非编码区,其余内含子(长度在80-251bp之间不等)均在编码区以内。黄颡鱼HSC70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南方鲶的相似度最高,达96.13%,与欧洲银鲫和团头鲂的相似度分别为94.45%和94.14%。RT-PCR检测显示,正常情况下黄颡鱼HSC70在血细胞、心脏、肝、头肾、脾、鳃、肌肉和脑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在鳃中最高,肌肉中最低;统计结果显示,热激后HSC70在血细胞、肝、头肾和脑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而在其余组织中热激前后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0.
水温对多子小瓜虫孵化及幼虫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子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是严重危害淡水鱼类的重要疾病之一,该寄生虫的发育繁殖受温度影响极大,因此,温度是影响小瓜虫培养及其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为了阐明温度在多子小瓜虫生活史中的作用,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水温对该寄生虫包囊形成、孵化和幼虫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在4℃左右或28~32℃,多子小瓜虫都不能孵化,但有少部分虫体以包囊形式存活下来;在9~27℃,随水温升高,包囊彤成和孵化时间缩短,孵化率升高至100%,孵出的感染性幼虫活力增强,但活力维持时间缩短至4 h.因此,建议在多子小瓜虫培养及人工感染试验中,维持23℃左右的水温较合适,这时感染性幼虫使用的有效时限是孵出后4 h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