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81.
福建安曹下丰产杉木人工林林窗边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福建安曹下杉木丰产林全林林窗样地调查资料,运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计算边缘效应强度指数。33个林窗的测定数据表明: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值ED为0.6-1.8,而用生态优势度值测定的边缘效应强度值Ec为0.3-3.4。人为干扰形成林窗与自然干扰形成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接近,边缘效应强度ED在250-300m2面积林窗内达最大值。边缘效应的作用有增大林窗边缘区物种多样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2.
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载体是一种新兴的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是当前贴壁依赖型细胞大规模培养的主要方法。它具有均相培养兼具平板培养和悬浮培养的优势,培养条件(温度、pH值、二氧化碳浓度等)容易控制,并且培养过程系统化、自动化,不易被污染。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来常用的几种制备微载体的天然聚合材料,比较了固体微载体和液体微载体各自特点,列举了微载体培养技术的几种生物反应器系统。  相似文献   
183.
利用发酵罐加装外置环形光源构建藻类连续培养系统, 以产毒微囊藻PCC 7806及其无毒突变株PCC 7806 mcyB–为培养材料, 通过对补料时间、接种密度和稀释率参数的优化, 获得最优培养条件, 并应用于产毒与无毒微囊藻的竞争实验中。通过优化得到连续培养的最优培养条件: 补料时间为第4天, 起始接种密度为4×106 cells/mL, 稀释率为0.15/d。在连续培养下, 光照为35 μmol/(m2·s)时, 以1﹕1的起始比例接种产毒与无毒微囊藻, 二者间的竞争会达到平衡, 并以无毒微囊藻占据优势, 且两者以不同的优势度长时间维持不变。在此基础上, 开展了不同光强对产毒与无毒微囊藻竞争影响的实验, 结果表明, 光强为35和80 μmol/(m2·s)时, 无毒株在连续培养中占据优势; 而光强为5和15 μmol/(m2·s)时, 无毒和产毒微囊藻维持起始接种比例不变。研究通过优化连续培养条件为室内藻类竞争实验提供了更为适宜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4.
桫椤科植物是古老的孑遗植物,现存的桫椤天然群落极为罕见,为了解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及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在生物群落的中生存与保育状态研究现状,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关于桫椤及桫椤科植物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桫椤科植物分布于高温潮湿、光斑直射的生境,常以斑块状分布于常绿阔叶林林缘。现阶段,桫椤科植物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旅游、毁林开荒、环境污染、药材的违法采摘和挖掘等,这导致桫椤科植物的生境遭受干扰和破碎,桫椤科植株数量下降。对桫椤科植物的保护方式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桫椤科植物繁育中应用逐渐增加。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制约着桫椤科植物的分布和多样性,其中,生物因素特别是种间关系对桫椤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从种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桫椤科植物的保护或许不失为新时代桫椤科植物保护的有效方式。讨论了桫椤植科物相关的种间关系:桫椤科植物-微生物互作、桫椤科植物-其他植物互作、桫椤科植物-动物互作,探讨了桫椤科植物面临灭绝的因素以及近年来桫椤科植物相关的保护策略及成效,为桫椤科植物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5.
以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内生真菌盘长孢状刺盘孢Cg01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PEG介导的同源重组转化体系,对Cg01组蛋白甲基化酶基因(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s,HMT)CgClr4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histone deacetylase,HDAC)CgClr3CgSir2进行基因敲除与回补,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了回补株中对应基因表达量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突变体菌株中石杉碱甲huperzine A(HupA)产量。结果显示3个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ΔCgClr4、ΔCgClr3、ΔCgSir2的HupA产量分别为255μg/L、270μg/L、244μg/L,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分别下降了21.3%、16.6%、24.7%。在基因回补突变体菌株ΔCgClr4/CgClr4、ΔCgClr3/CgClr3、ΔCgSir2/CgSir2中,相应回补基因表达均与野生型无显著性差异,其HupA产量分别为351.9μg/L、334.7μg/L、331μg/L,回补菌株的HupA产量回复到野生型水平。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均具有调控内生真菌盘长孢状刺盘孢Cg01合成HupA的作用,为研究蛇足石杉内生真菌中石杉碱甲的合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6.
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是临床一大难题。氟康唑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一线用药,但近年来耐药菌株逐渐增多,治疗困难。因此,开发新的有效抗真菌药物或发现可提高现有抗真菌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十分必要。通过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我们发现TOR通路抑制剂ridaforolimus具有抗念珠菌作用。随后我们通过纸片法及微量液基稀释法评价该化合物单独或与氟康唑联合对念珠菌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ridaforolimus对念珠菌有杀伤作用,在与氟康唑联合时增强了氟康唑的抗念珠菌能力,逆转了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并将氟康唑由抑菌剂转化为杀菌剂。本研究为ridaforolimus作为新型抗真菌药及氟康唑增敏剂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7.
梨树腐烂病抗性种质筛选及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6份不同类型梨树种质资源的休眠期枝条为试材,连续2年分析枝条的腐烂病抗病性,并测定枝条韧皮部组织POD、SOD活性,以及总酚含量和组织疏松度;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抗病品种‘秋白’和感病品种‘茌梨’枝干中内源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的含量;并依据转录组文库中SA和JA合成相关基因(PAL、ICS、AOS和AOC)片段的序列信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分析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的梨树种质资源之间腐烂病发病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和多样性,并以秋子梨种类抗性最强,西洋梨抗性最弱。(2)梨树种质资源种类腐烂病发病程度与其枝条韧皮部POD、SOD活性和组织疏松度无显著相关性,与枝条韧皮部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在病菌接种情况下,抗病品种‘秋白’枝干中SA和JA含量显著上升,同时其相关合成酶基因PAL和AOS表达量也显著升高,而感病品种‘茌梨’枝干中SA和JA含量变化不明显,相关合成酶基因PAL、ICS、AOS和AOC的表达量则显著下降。研究发现,梨树不同类型种质的腐烂病抗性有明显差异,其发病程度与枝条韧皮部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内源SA和JA可能参与抗病梨树种质资源对腐烂病的抵御过程。  相似文献   
188.
目的:优化制备K237多肽修饰的紫杉醇隐形纳米粒(K237-PTX-NP),并评价其对HCT-15和HUVEC两种细胞的细胞毒性。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优化制备K237-PTX-NP;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CBQCA试剂盒测定纳米粒表面多肽密度。以Taxol和PTX-NP为对照,采用CCK-8方法研究比较K237-PTX-NP对HCT-15和HUVEC细胞的细胞毒性差异。结果:优化制备的K237-PTX-NP粒径为约150 nm,Zeta电位为-20 mv,包封率为33.5%,载药量为2.8%,多肽连接效率为24.5%,平均每个纳米粒表面连接的K237数目约为474个。作用24 h时,K237-PTX-NP抑制HUVEC活性的IC50为0.01 nM,而抑制HCT-15活性的IC50大于1μM。结论:与HCT-15相比,HUVEC对K237-PTX-NP高度敏感,提示K237-PTX-NP具有潜在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治疗以HCT-15为代表的、P-gp等膜转运蛋白高表达的耐药肿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9.
衣原体是引起多种人类疾病的专性胞内寄生的革兰阴性菌。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衣原体感染的经济有效的途径。目前,衣原体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DNA疫苗等,这些疫苗往往需要免疫佐剂来增强其免疫效果。现就佐剂在衣原体疫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0.
虞燕琴  夏强 《生理通讯》2005,24(6):166-169
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在编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助教2人;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人,学士学位3人。全体教师平均年龄38.5岁,师资队伍及学员来源广泛。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5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